中國當代藝術步入多事之秋
中國當代藝術步入多事之秋
中國當代藝術步入多事之秋
對于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廣大藏家、買家、投資者來說,這個秋季無疑是個多事之秋。
大家幾乎是步調一致地先目睹了9月份紐約當代藝術拍賣的低價收槌,隨后又參與到10月初香港蘇富比秋拍的熱鬧競投中,然后是經歷了京城幾家當代藝術拍賣的平淡收槌,而此輪槌聲還未落定,卻又迎來了香港佳士得中國當代藝術的全面飄紅。
短短兩個多月,讓一向喜歡在市場上拼殺的各路人士也飽受了市場的多變。市場就如同難以讀懂的“前衛藝術”,飄浮不定。
拍賣行全班人馬齊上陣
自從今春全球市場刮起“中國當代藝術風”開始,每有相關場次的拍賣都會上演“爆棚”。這一幕也在11月26日舉行的香港佳士得當代藝術拍場上上演。“出人意料地火!”許多人在拍賣結束后都發出這樣的慨嘆。“電話委托的買家很多,可以說,我們用盡了所有能接電話的工作人員。” 佳士得20世紀中國藝術及亞洲當代藝術品部全球區域董事張丁元向記者描述道。
事實上,拍賣結束后的這份成績單也許是最好的表述:229件拍品成交了213件,成交率高達93%,總成交額更高達1.6億多港元。平均到每件作品身上,這些幾年前乏人問津的前衛藝術居然有70多萬元的平均身價。
面對如此斐然的成績,一些藏家也包括一些市場人士直搖頭并說:“實在看不懂了。”就在此場拍賣舉槌的前五六天,京城數家拍賣公司也紛紛推出“中國當代藝術專場”。盡管諸家拍賣公司都在當代藝術上頗費心機,盡管每家都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與佳士得這場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綜觀京城這輪拍賣,成交率紛紛鎖定在60%到80%之間,一向有中國油畫、當代藝術風向標稱謂的中國嘉德,在此輪當代藝術拍賣中也只有66%的成交率。
“這么一比,內地的拍賣顯然表現平平了。但不到一周,香港就會創造出這么好的佳績,多少也讓人看不懂。”來自北京的一位大藏家盡管也在這場拍賣中“染指”當代藝術,但他還是對諸多買家的“壯舉”表示不解。
是誰在為當代藝術買單
“你好,你好!我們又見面了。”這樣的中國式寒暄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場上隨處可聽到。從11月18日到26日,一周的時間里,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地藏家、投資者、市場人士、經營者幾乎都有相同的行程——先到北京,然后再聚香港。
“如今在香港就如同在北京、上海,全是內地熟人。”到香港參與拍賣多年的一位上海買家告訴記者,拍賣已成了大家最好的聚會形式。這些熟面孔現身香港顯然是為自己心儀的藝術品來拼殺的。
“內地來的人的確不少,參與購買當代藝術的人也不少,但最終的內地買家好像并不多。” 張丁元告訴記者,此番海外的買家表現得更為突出。在佳士得發布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十大成交價目表中,記者注意到,其中5件拍品被歐洲私人藏家拿下,另5件拍品則被亞洲私人藏家收入囊中。據一些業內人士透露,對當代藝術傾囊而出的亞洲買家中,臺灣、香港的買家更勝一籌。而更多的內地買家要不就在場內充當觀眾,要不就參與幾口競價后草草收兵。
對于內地買家表現并不太踴躍的狀況,張丁元認為,這與幾天前北京剛結束的那輪拍賣有關。“內地中國當代藝術的貨源更為充足,許多內地人是抱著觀望的態度來香港的。”
中國領跑亞洲當代藝術
需要指出的是,“亞洲當代藝術”專場的定位并不僅限于中國當代藝術,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當代藝術也在這一專場中擁有一席之地。不過令人驚喜的是,在拍賣十大成交價目表中,中國當代藝術家卻是一枝獨秀,穩坐前十名。更讓人驚異的是,近一時期漲勁十足的當代藝術新銳張曉剛,不僅獨占前十名中的前三甲,而且還與岳敏君、蔡國強、曾梵志三位藝術家平分了前十名的秋色,自己獨占5個席位。
自今年3月份開始,張曉剛無疑是這場當代藝術風潮中的“浪尖”人物。從3月他的作品在紐約蘇富比以98萬美元成交開始,就一路高歌。倫敦、紐約、香港北京等地就不時地爆出一系列的天文數字,880萬港元、76.96萬英鎊……一直到這次香港的1800萬港元。
“稀有性、獨特性決定了作品的價位。”據了解,此次在香港表現突出的這些張曉剛的作品都是市場上難得一覓的佳作,也是藝術家的代表作。像創記錄的這件《天安門》,不僅是藝術家創作的3件天安門系列作品中最具深度的一幅,也為藝術家日后創作方向奠定了基礎。據張丁元介紹,這一專場中被買家紛紛爭奪的對象都有其特殊性,“因而沒有理由不創造出高價”。
“顯然,中國當代藝術成了亞洲當代藝術的領跑者。”京城一家拍賣公司當代藝術的主管分析說,全球都在流行“中國概念”,中國當代藝術也當仁不讓。
面對市場的熱度,許多業內人士還是捏了一把汗。內地的一位藏家告訴記者:“我寧可去購藏一件朱德群的作品,也不愿花同樣的價錢去買現在漲勢甚猛的當代藝術。”這位人士認為,無論從藝術性、文化性還是從收藏性上看,老藝術家的精心之作都值得關注。而當代新銳們在藝術上還沒有定格,他們今后到底會怎樣還需要觀望。
層出不窮的高價甚至也讓藝術家本人有些汗顏。據了解,許多藝術手法獨到,又頗得市場認可的藝術家,他們對自己作品“翻跟頭”式的上升也很不解。一些藝術家甚至反問記者:“我的作品值那么多錢嗎?”有這種反應的人還有賣家。此次創記錄的這件《天安門》的委托者,當看到自己的“家當”賣了1804萬港元時多少有些措手不及。這幅作品此前的估價只是200萬至300萬港元,憑空多了1500多萬元,此君欣喜之余,也多少有做夢的感覺。
一些人士還指出,盡管內地市場緊跟海外市場,但推介作品的方式卻有所不同。內地過于有針對性,而海外市場推介的作品更趨國際化。作為全球中國當代藝術的專家張丁元還語重心長地告訴記者:“藝術家的作品并不是每一件都有一樣的價格,收藏家要對此有所了解后,才可參與進來。”顯然,內地藏家要想分吃當代藝術這塊誘人的蛋糕,需要做的功課還很多很多。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