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百藝:烙畫
民間百藝:烙畫
民間百藝:烙畫
烙畫的別名很多:火畫、烙花、燙花。原來是用烙鐵一類經過火燒的針、刀工具,在蒲、葵扇面上燙花,后來改用電烙鐵,在竹木之上燙出花卉、動物、山水、人物。在清代,最早有人用點燃的線香作工具,在枯竹葉上燙畫,并進貢到宮中,被稱為“香畫”。蘇州出現過不少烙畫藝人,如張友琴、劉錦堂等。改革開放初以烙畫聞名的蘇州藝人龔福琪,就是劉錦堂的學生。廣東的烙畫,主要用在葵扇上。如民國初年在世的趙兆銘,能在葵扇上,烙畫《竹林七賢》、《東山報喜》等人物、背景復雜的畫面。趙的弟弟趙晃,在1960年去世,從事烙畫達五十年。趙兆銘的兒子趙元,不但接了趙兆銘、趙晃藝術的班,而且在廣東省新會縣家喻戶曉。
工藝美術史家錢定一曾親自采訪趙元。錢說,趙元用電筆烙畫,“使用時技藝極為純熟,和毛筆畫一般流利方便”?!八麩o論山水、人物、花鳥,都不用起稿,隨手揮灑,濃淡自如,極富自然之趣”。
天津的木烙畫,近年有長足發展,出現了很多精品,其中趙保國的《粉墨春秋》突破了傳統烙畫的構圖方法,將眾多戲劇人物組構在同一畫面中,人物酷肖演員,表情又很豐富,在第三屆“民博會”上,受到觀眾贊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