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中國內地當代藝術拍賣事件
探討中國內地當代藝術拍賣事件
探討中國內地當代藝術拍賣事件
時間:2006-12-01 10:44:00 來源: 外灘畫報
資訊
>探討中國內地當代藝術拍賣事件
 |
 |
11月21日下午,劉小東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在北京保利秋拍專場上拍出了2200萬元(包括傭金),創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世界紀錄。11月22日早上,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大家庭》在北京匡時秋拍專場上拍得726萬元(包括傭金),創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以平方公尺計算的拍賣成交額世界紀錄。盡管如此,但中國當代藝術拍賣市場并沒有因此紅火,而一些原本被看好的作品卻少有問津甚至流標,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兩極分化已經非常明顯。
“2000萬事件”并沒帶火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接下來將要拍賣第375號作品,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起拍價650萬。”11月21日下午,北京亞洲大酒店的二樓宴會廳被擠得水泄不通,這里正進行著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當代藝術”專場,當拍賣師機械地喊到劉小東的這幅30平方米的巨幅作品時,在他眼前出現了史無前例壯觀的簇擁隊伍,甚至連賓館保安也過來湊熱鬧。15分鐘后,還有兩人堅持舉牌,“2000萬,還有加價的嗎?2000萬—2000萬—最后一次!是您的了!!”現場爆發了持久熱烈的掌聲,人們見證了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世界紀錄的又一次誕生。此前,該紀錄是由紐約蘇富比在今年9月秋拍時以147.2萬美元成交的陳丹青作品《街道劇場》。義無反顧拼了命拿下劉小東《三峽新移民》的買家是俏江南集團董事長張藍女士,她對記者說自己并不怎么去研究藝術,看著舒服就拿下。而劉小東在得知自己的產品《三峽新移民》拍出如此之高的價錢后,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只說“這市場瘋了”就不再發表言論。而11月22日一早在五洲皇冠假日酒店二樓宴會廳舉行的北京匡時中國油畫雕塑專場上,拍賣公司特地將“后89:中國新藝術”作為拍賣會的頭炮。
當日最受關注的是張曉剛創作于1998年巔峰時期的《大家庭》系列中尺幅較小的一張。280萬元的起拍價沒過多久就到了660萬元,最終被一名臺灣買家拍得,據北京匡時油畫雕塑部經理尤永介紹,該收藏家是第一次收藏張曉剛的作品,“紐約佳士得‘戰后及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將張曉剛該系列的一幅作品拍得136萬美元,倫敦佳士得在10月15日將張曉剛的同一系列作品拍到76.96萬英鎊,創下了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現在流行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按照平方公尺來計算金錢,如果我們也如此算,今天拍得的這張又創了新紀錄。”他說。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趨于冷靜張藍的橫空出世并不能給正陷入迷茫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帶來任何刺激作用,事實上,張藍是這幾天北京秋拍唯一頭腦發熱、不管炒作、拼命扔錢的買家,大部分收藏家都非常冷靜,這從11月21日-22日三大藝術品拍賣公司的中國當代藝術專場可以得到證明:北京保利當代藝術部分有將近80%成交率,成交量達到了8000萬元;中國嘉德“中國當代藝術20年”的成交率只有66%,成交量近6000萬;北京匡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后89部分”成交率也只達到67%。幾家拍賣行的專場負責人均對此表示“比預想中的要好”,就不再多話。
人們只當張藍的滿腔激情是一個話題,并不普遍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已經能與世界一流當代藝術分庭抗爭。市場已經完全冷靜,最火的藝術家作品不愁拍不掉,而大部分被市場泡沫所托起的藝術家作品,卻顯露了價格空間上升的力不從心。許多名氣不大的二、三流藝術家的作品起拍價格過高,造成買家整體不感興趣,甚至包括岳敏君、王廣義、徐冰等藝術家在內的作品,此次流標也很厲害。根據現場拍賣的情況不難看出,現在的收藏家對張曉剛、劉小東這樣最熱的藝術家采取“有就收”的原則,中國嘉德此次拍賣張曉剛三個不同時期的三張作品,不管是上世紀80年代后期還沒有成名時的,還是2002年創作的新系列,都有不錯的成績。幾家拍賣行的專場負責人均承認:不管在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值上來說,這類藝術家的作品已經成為可信的品牌。尤永說,北京匡時在不久前舉辦了“70后中國新藝術”專場拍賣,作品普遍都賣得不錯,“這是市場需要,因為現代人與藝術作品中所表達的內容趣味接近,這是時代造就的。現在是100年來當代藝術最好的市場機遇。不過,這也僅僅是幾個藝術家的機遇,例如,張曉剛、劉小東、劉煒,但大部分人還是過客。”張曉剛說:“只有當藝術家都在混沌的時候,借鑒其他領域的成功模式才可行,就像我在前幾年有‘大家庭’系列。而現在市場火了,是該談談學術的時候了,不能總是活在符號里。如果還在做符號性的商業創作,市場是不會長期提供溫床的。”
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矛盾那么在藝術市場中如何看待作品的價格?是否可以以藝術價值衡量價格?此次秋拍集中出現了在藝術史上有分量的作品居然無法引起足夠關注的尷尬場面。中國嘉德在“中國當代藝術20年”專場拍賣中所選擇的作品確實分量十足,可謂從一個面上表現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走向,但是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收藏家管藝11月22日晚又一次興沖沖地來到北京嘉德中心,他這次來看中了鐘鳴創作于1980年的《他是他自己—薩特》,準備了140萬,然而,全場座無虛席塞得滿滿的晚拍場卻對這幅作品毫無興趣,最終管藝樂呵呵地以38.5萬元(包括傭金)拿下。此外,1980年代早期觀念性較強的作品無人知曉,幾乎全軍覆沒,由此也造成了媒體對這些藝術家繼續不聞不問,造成收藏家對這些藝術家始終無法了解的惡性循環。
中國嘉德“中國當代藝術20年”專場拍賣的重中之重,唯一的裝置作品—肖魯創作于1988年的《對話》(唯一復制品),卻只拍出了232萬元(包括傭金),其預估價15萬元的紀實圖片居然流標。中國嘉德油畫藝術總監劉剛明確表示對該結果的極大失望,“這完全可以賣到上千萬的,中國當代藝術走向世界,就是靠當時的兩聲槍響。”嘉德公司為該件作品的拍賣特地在拍賣前播放了1989年2月5日發生在中國美術館“槍擊事件”的錄像。劉剛分析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群體并不是從其他收藏群體中分流而成的,它是比較新的一個群體,不過卻普遍對當代藝術的市場和歷史不了解。所以造成了有藝術價值的作品賣不掉、賣不好的結果。”但是劉剛也同時堅定地表示,將來的當代藝術這塊兒,要在確保成交量的情況下,繼續做一些學術和歷史上的推廣和堅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