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之一的“從‘極地’到‘鐵西區’——東北當代藝術展”8月29日至9月24日在廣東美術館開展。
“‘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的策劃與命名是基于廣東美術館自“第一屆廣州三年展”后基本認同的學術傾向與研究方法對中國當代藝術進行學術梳理,既要考慮它在發起發動時期——1980年代,尤其是‘85美術運動時期與當時中國整體文化發展狀況及特點的關系又要考慮到中國當代藝術在經濟急速嬗變時期以及“全球化”影響下的發展現實。“‘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以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區域及重要學術現象為研究樣本,探詢這些現象及藝術創作的發展現狀,對其背后隱藏的文化能量和歷史價值進行深入、客觀和更具本土特質的學術研究和闡述。從嚴格意義上說,這是以美術館的學術觀點進行的一次大型綜合性的當代藝術研究項目,也是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動因的學術研究工作,我們希望這一研究性的系列展覽對于中國社會和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與現實具有實際的學術意義。
 |
“從‘極地’到‘鐵西區’——東北當代藝術展”是這個系列研究展覽的第一個,是對應得到充分關注的東北當代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現實進行學術梳理,試圖引起對中國當代藝術多重現實境況的研究和總結,并以此為起點,引發對中國其他區域藝術現實的高度關注和研究.以增加中國當代藝術史寫作的豐富性及視覺性總結。
在‘85美術運動中,生活在東北的藝術家(如王廣義、舒群、任戩、王易罡、王長百等)發起并組織“北方藝術群體”、”北方道路藝術聯盟”等群體.表現出了對荒涼“自然”的特殊迷戀,以及對“自然”赤裸裸存在的敬畏。這也是當時很多東北藝術作者的選擇——強加的緘默和沉思所傳達的乃是一種由隔絕中所見的壯觀意象組成的語言——空寂的天空、冷曠的大地、冰堅的大河、無際的地平線、切割的陰影和季節的磨蝕的痕跡,暗示著無法直接書寫的歷史、政治和社會。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代東北藝術的代表力量“北方藝術群體”在其宣言中提出了“寒帶文化”的概念:一種帶著冷峻特質和思考強勢的藝術見解。
因中國特定的改革政策而產生的“東北現象”影響下的1990年代以后的東北當代藝術,可以說是以視覺思考體現了“全球化”在中國和亞洲區域特殊的方式和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后革命”時代負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以及它們對”世界”的影響,也代表了“后革命”的歷史主體以及這個主體與“他人的歷史”的遭遇。從這個意義上,東北當代藝術在近幾年出現的復蘇現象是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背景的。
 |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東北當代藝術的基本情況是以油畫為主要藝術表現形式的藝術家從“生命體驗說”的藝術表達出發,呈現出對鄉土的迷戀(如宮立龍等),或對城市生活變化高度的關注(如王巖等),而從藝術形態表現考察,則表現為試圖“去中心”的學院化派觀點,對歷史的“尷尬意識”和特殊現實的“荒唐主義論調”,對前歷史經驗的大膽嘲弄或放縱戲謔(如韋爾申、劉仁杰等),以及更為邊緣化的分解乃至實驗性的奇妙混雜(如王興偉等),這一切構成了1990年代東北當代藝術豐富、多層次的獨特景觀。
從1990年代到新世紀的前后,東北的社會現實發生了更為急劇的變化,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分解,以及后續大量接近真空的文化模式的迅速裂變,其速度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當代藝術的問題再一次成為怎樣來關注和解決“文孤恰閉庖惶厥庵⒆吹姆絞絞侄沃唬跋瘛⒌纈昂推淥碌囊帳趺澆檠桿儷晌慌鏨諑趁賴哪昵嵋帳跫業鬧饕醋鞣絞劍繅遠邐韉摹白雜傻纈啊蓖盤搴圖吐計佳萃醣⑼蹌碌納閿埃鈁佳蟮淖爸靡約襖畬蠓健⑶冂屠鍆熱說撓突齲硐治諾暮投嘁宓囊帳蹌諶蕁6鋇貝帳醭晌孕孿質檔幕斫狻⑴卸蝦蛻羈燙寤幔帳醯牧α勘涑擅娑韻質檔惱逍運伎己透鎏寤壩锏幕切浴?
廣東美術館進行的對東北當代藝術現象和狀態的展覽組織、文獻梳理以及編輯出版等工作,使讀者對東北的藝術文化歷史和特點有了初步的總體上的了解。這項梳理工作,尤其是對一種區域的歷史文化現象作分析性的整理,其嚴謹性和艱巨性往往令人望而卻步。此次展覽只是一個小小的開頭,歷史文化的整理工作還需很多的專家學者共同來擔當和完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