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開石器身世之謎 石器出自西樵山
專家揭開石器身世之謎 石器出自西樵山
專家揭開石器身世之謎 石器出自西樵山
時間:2006-11-25 10:26:00 來源:廣州日報
收藏
>專家揭開石器身世之謎 石器出自西樵山
 |
“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錛、石鑿、礫石、石鏃……每一件石制工具都閃耀著古耶人原始的生活氣息!”截至昨日,考古專家已經從沉睡的古耶貝丘遺址發掘出數百件寶貝級石器,這些石器的原石來源一時成為難解之謎。近日,國內外專家研究表明:所有出土的石器的原石竟然全部來自西樵山。
細看1號文物石錛
自考古發掘開始以來,專家已經在古耶貝丘發掘出了為數眾多的石器,這些石器都經過精心磨制,鋒口依然鋒利。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出土的石器主要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斧、石錛、石鑿、礫石、石鏃等。
考古工作者向記者展示了該遺址發掘出的第一塊石器。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是一塊石錛,長約4.5厘米,寬為4.1厘米,通體為乳白色,其上部有一個柄狀的突出部,下面為四方形石塊,該石器兩面已被磨平,中間有尖刃。記者看到該發掘物的編號為“1號”。
據省考古隊尚工介紹,該石錛已經在地下埋了6000多年了,他解釋說:“遠古時代,人們生產工具落后,沒有金屬制品,石錛是用來挖東西或者削刮用的,比如說對食物的外皮進行處理等等”。記者了解到,發掘出來的該石錛在文物考古上具有重大價值,“對我們了解古時的地理面貌、古人的生活習俗等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揭開石器來源之謎
到目前為止,該遺址所在地已經出土了大量的貝殼、石器及少量的水晶、魚骨、陶片等物品。其中,生產工具有打制的刮削器、盤狀器、網墜、石球、石鏃和磨制的玉石斧、磨棒等,生活用具則以平底罐的陶片為主。據記者了解到,整個高明地區都不曾有過可以打制如此堅硬石器的巖石。那么處于原始社會階段的古耶人是從哪里采集到石器原料的呢?
記者從省考古所副研究員崔勇處了解到,考古發掘到文化層后,他們也曾對石器的來源之謎困惑過。專家對從該遺址發掘出的數十石錛、石球、勵石頭作了研究,發現其巖石成分與西樵的火山巖石完全一致。這些石器所采用的石頭竟然全部來自西樵山。
崔勇介紹,在珠三角地區,只有西樵山才擁有這樣的火山巖石頭,到目前為止,他們發現所有的石器均來自西樵山。
專家向記者描述了這樣的一幅場景:6000年前,古耶到西樵是一望無際的大海,遠古先祖們劃著獨木舟,來到西樵山采石,磨制成工具后加工木器。由于年代太久遠,所有的木制器具已經腐爛,只剩下這眾多的石器,令后人對他們的生活充滿無限的遐想。
6000多年前 古耶村或是海邊
記者昨日對省考古所副研究員崔勇進行了簡短的現場采訪。
記者:為什么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不少石錛,但其他石質生產工具,如石鏃、石斧卻很少?
崔勇:遠古時代,人們生產工具落后,石錛是用來挖東西或者削刮用的,比如說對食物的外皮進行處理等。石鏃、石斧多用來狩獵,如石鏃是用來圍捕、刺殺動物,獲取食物的工具。這從側面說明,古代的古耶村附近應該是多水少山,所以那時的古人多通過捕撈、采集維持生存。因此,才會較多地使用石錛。
記者:發現的這些石質生產工具有什么特點?
崔勇:這些石器大多是新石器時代制造的,距今約4000~6000年左右。經過研究、對比,我們認為古人制造這些石器的原料均取自附近不遠的西樵山。因為佛山周邊地區只有西樵山是一個古火山,其巖漿冷卻后形成的石料質地堅硬,適合磨制成生產工具。
記者:從目前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斷當時的生活情況嗎?
崔勇:我認為,6000多年前,古耶貝丘遺址周邊不是陸地,而是大海,古代的古耶村或許是海邊。根據什么呢?在挖掘中,除遺址外,開闊的農田中堆滿了貝殼,一般來說,人類居住在高處,捕撈或者采集到貝類等食物后,就地在岸邊食用,之后拋棄在水邊。如果這里(古耶貝丘遺址)當時是陸地,就不可能堆積這么多古人吃剩的貝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