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明清名家手稿展透露馬湘蘭傷情故事
上圖明清名家手稿展透露馬湘蘭傷情故事
上圖明清名家手稿展透露馬湘蘭傷情故事
時間:2006-11-24 16:55: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上圖明清名家手稿展透露馬湘蘭傷情故事
 |
紅箋似輕霞 小字密又斜
“秦淮八艷”之一馬湘蘭能詩善畫,當年往來于文人墨客之間,尤以畫蘭而名,其畫作今日世間仍有遺存,不過史料中對她的記載不多。即將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明清名家手稿展中,一件珍貴藏品《明馬湘蘭手書致王百穀八札真跡卷》不經意間透露了一個真實而幽婉悵惘的傷情故事,使今人讀之亦不免喟嘆。
八札真跡 情深意長
秦淮名妓馬湘蘭(1548-1604年)名守真,小字玄兒,又字月嬌,明代文學家王百穀為其所作小傳中言其“姿首如常人,而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王百穀善書法,嘉靖末入太學,萬歷時曾召修國史,其詩風格接近“公安派”。王百穀曾經在馬湘蘭遇到困難時給予其大力幫助,馬湘蘭心懷感激,欲委身于王,遭王拒絕,但兩人間始終保持著真摯的感情,這次上圖展出的《明馬湘蘭手書致王百穀八札真跡卷》中的8頁小箋全是馬湘蘭寫給王百穀的,文辭清通,情深意長。
墨跡清晰 字跡秀麗
記者昨天在上海圖書館看到,馬湘蘭的這8封信被清代收藏家裝裱成一幅長卷。長卷保存完好整潔,棕黃古雅的信紙上墨跡清晰,字跡秀麗。據中國美院范景中教授分析,其中“惠蘭帖”“玉諾帖”兩信明顯作于那段馬湘蘭最困難的時期,信中語:“屢承垂憐,使賤子感刻肝腑,沒世不能忘也。”“但千鈞之擔,皆賴于君,小有不妥,則命不可保,望君終始周旋。迫切之至,欲語復塞。諸惟心照不盡。”有的信所作時間不明,然而情意不改,如“昨事惱懷帖”中言:“十年心事,竟不能控,此別更不知相逢于何日也。自做小袋一件、縐紗汗巾一方、小翠二枝、火燻一只、醬菜一盒奉上……不盡之情,惟君亮之亮之。途中酷暑,千萬保重。”
離愁別恨 躍然紙上
據考證分析,馬湘蘭欲委身王百穀之事發生在她30歲左右,正是風華未減之際。王百穀年長馬湘蘭13歲,應在四十開外。范教授介紹說,從王百穀留下的信箋中可知,他最終也未徹底接受湘蘭的情愛,但他與湘蘭的信頗有可堪賞味者,如一札云:“二十七日發秦淮,殘月在馬首,思君尚未離巫峽也。夜宿長巷,聞雨聲,旦起不休。輿夫泥沒骭,良苦。見道旁雨中花,仿佛湘娥面上淚痕耳。”離愁別恨之情躍然紙上。
萬歷甲辰(1604年)春,王百穀七十開慶,馬湘蘭赴蘇州祝賀,“置酒為壽,燕飲累月,歌舞達旦,為金閶數十年盛事。歸未幾而病,燃燈禮佛,沐浴更衣,端坐而逝,年五十七矣。”馬湘蘭身后長眠于金陵南城外瑞相院后叢竹中。百穀寫了12首悼詩,湘蘭遙寄給他的這些琬琰之章也融進了蒼涼的挽歌:“紅箋新擘似輕霞,小字蠅頭密又斜;開篋不禁沾臆淚,非關老眼欲生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