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成等被評為省工藝美術大師
劉繼成等被評為省工藝美術大師
劉繼成等被評為省工藝美術大師
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由省經委、省文化廳等部門聯合舉辦的首屆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不久前在合肥揭曉,我市民間藝術開拓者、研究者、創作者,中國剪紙藝術組織者劉繼成當選,成為全省21位工藝美術大師之一,28日將赴合肥參加大師作品展,領取大師證書。我市同時入選的還有界首陶藝大師盧山義、臨泉制筆大師曹如章。
本次評選活動從3月份開始啟動,歷時半年有余,由省經委會同省發改委、省監察廳、省文化廳、省財政廳、省人事廳、省國資委成立評審工作領導小組。評審申報范圍包括具有百年以上歷史傳承,技術精湛、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全省百余種傳統工藝美術。申報者應為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藝術成就卓越,在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發掘、繼承、保護、創新、發展及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大貢獻等。
劉繼成,原阜陽市民間美術研究室主任,安徽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剪紙藝術委員會副會長。1962年從安徽藝術學院畢業后,憑著對美術事業的真摯熱愛,四十多年來傾心致力于書畫和民間藝術的創作、組織與研究。他自取筆名石川,石者水滴石穿之意,川者即書、畫、剪紙三種藝術,既標明了他藝術追求的目標,更表明了他獻身藝術的刻苦執著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使他成為了雅俗藝術的集大成者。而從其四十余年的藝術人生來看,研究挖掘民間藝術,特別是對中國剪紙藝術的貢獻,當今出其右者不多,也因此獲得了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按照傳統說法,書畫同源,其實所有藝術的品性都是相通的。劉繼成的剪紙藝術,就得益于他良好的書畫基礎。他書法主攻漢隸,兼習狂草,力求在一靜一動的矛盾中尋求新的藝術語言。隸書宋詞參加中日韓“東方名人書畫展”,自作詩參加新加坡“國際佛教藝術展”,均為名家收藏;他的繪畫創作,以年畫、宣傳畫見長,間習國畫山水,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展覽。年畫《學雷鋒》、《準備出擊》于1974年、1976年出版;《又添新糧倉》(合作)1975年、1976年連續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及安徽三次出版,全國發行160萬份。但是隨后,因工作使然,劉繼成將他的人生主要精力轉入了對剪紙藝術的組織、挖掘、研究與創作。在他的努力下,阜陽剪紙藝術從民間走向社會,走向了國內國際大舞臺。
1980年元月18日,中國第一個剪紙學術組織——阜陽剪紙研究會成立;1981年,全國唯一的剪紙專業雜志《民間美術》正式在阜陽出版,劉繼成任主編;1984年,由他參與籌建的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成立(后改為中國剪紙藝術委員會),劉繼成任副會長;1987年,安徽剪紙學會成立,劉繼成任副會長;1996年,中國剪紙學術研究會再次在阜陽召開,同時舉辦“中國彩色剪紙作品展”;2000年,界首市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劉繼成在組織剪紙藝術的同時,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剪紙創作:1982年剪紙《穆桂英》赴日本展出;1985年剪紙《李白與杜甫》參加首屆中國剪紙藝術大展;1987年剪紙四條屏《紅樓夢》參加輕工部舉辦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1988年饋贈聯合國,2000年在“中國世紀剪紙回顧展”中獲一等獎;2001年剪紙《哥倆好》獲“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大展”金獎。2004年,文化部在浙江舉辦“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剪紙博覽會”,劉繼成被聘為評委,獲特別貢獻獎;2005年剪紙《戀·育》獲“首屆國際仙鶴藝術節剪紙大展”金獎;在剛剛結束的“2006杭州國際剪紙藝術節”上,劉繼成被聘為評委,作品《東方芭蕾——花鼓燈》獲特別獎,并為阜陽青年剪紙家陳震帶回個一等獎。
同時,在多年的組織和創作中,劉繼成還主編出版了《中國當代剪紙家》、《阜陽精品剪紙集》、《亳州剪紙四大家》、《程建禮與阜陽人物剪紙》等等,發掘并推薦一大批全國知名剪紙藝術家,培養了眾多的剪紙新秀。
如今,劉繼成已過花甲之年,但他對藝術的追求依舊癡心未改。“廢紙三千畫難成,冥思十年半句功”,他不抽煙不嗜酒不玩牌,興之所至,或揮毫潑墨、或操刀弄剪、或閑庭信步。在靜享人生晚景快樂的同時,依然沉醉在他的墨趣紙香之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