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一、二)清乾隆-----《宗喀巴一生的故事》唐卡(15張)70×45cm 布本設色) |
|
|
| ((圖三)清乾隆--《蓮花生大師》唐卡 70×57.5cm 布本設色) |
|
藏傳佛教藝術的精華――唐卡
唐卡是在松贊干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用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唐卡的品種和質地多種多樣,但多數是在布面和紙面上繪制的。另外也有刺繡、織錦、緙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有的還在五彩續紛的花紋上,將珠玉寶石用金絲綴于其間,珠聯璧合。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來影響深遠。
唐卡繪畫的鼎盛時期--18至19世紀,這時期的藝術風格主要受到漢地工筆重彩技法的影響。清代世俗風氣濃厚,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特有的感染力吸引了許多文人士大夫和職業畫家,他們為佛教繪畫作了不懈的努力,代表人物有丁觀鵬、金農、楊芝、羅聘被稱為清代四大佛畫家,他們技藝超群、不落俗套、自成一格。還有被譽為清初四僧的八大山人、石濤、弘仁、髡殘,他們也同樣都在佛教繪畫方面具備著深厚的傳統功力。清代唐卡的發展前后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18世紀八邦寺高僧多傾覺和曲吉牛勤所創的"新嘎瑪貢"畫派為其代表。這一畫派學習漢族工筆畫傳統,重暈染、烘托、勾勒,藝術上已不滿足原有的樸素、簡潔風格,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所謂 "二十四次明暗渲染"法來豐富畫面效果。第二階段是19世紀初所形成的"漢風"時期。"新嘎瑪貢"畫派在第一階段華麗富貴的風格基礎上,開始追求漢畫設色雅致 、清新的風格,并將一些漢地通用的 "福"、"壽"之類吉祥詞繪于畫中,形成了今天的唐卡藝術風格。
唐卡的的獨特之處,莫過于那絢麗典雅的色彩。繪制唐卡用的顏料均為天然不透明的礦物及植物的顏料,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動物膠及牛膽汁。用這種顏料所繪的唐卡即使過上數百年,其色澤依然鮮艷猶如新品。據專家介紹,傳世古唐卡收藏極具升值潛力,清乾隆以前的唐卡已經極為少見了,其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都是極為深遠的,拍賣價格更是不斷創出新高,深受全世界收藏家的重視。
近年來,佛教藝術頗受人們的強烈關注,古唐卡更成為眾多收藏者的新寵,擁有巨大的升值空間。佛教藝術品收藏市場不斷升溫,明清唐卡屢屢在拍賣市場上制造天價。屆時,北京古天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06年12月秋拍將隆重推出佛教藝術專場,部分重要唐卡一直以來倍受業內關注。在這“佛教藝術熱”的金秋時節,讓我們共同期待古天一國際秋拍中精彩的千古奇葩。
(見圖一、圖二)唐卡畫面中央為神圣的宗喀巴大師,整組畫面在施色方面有獨特的講究,重彩底色約分為紅、黑、藍、金、銀多種,均為純天然礦物顏料。紅唐卡繪佛本生故事,畫面風格頗顯富貴。黑唐卡繪護法神、金剛一類鎮妖降魔的內容,并施金色勾線,畫面威嚴莊重。藍唐卡則繪歡喜佛、勝樂金剛一類題材,有吉祥喜慶之美好寓意。此組唐卡大量使用了金銀彩,畫面富貴典雅,色彩金碧輝煌。畫面底色還隨“地界”至“天界”的內容變化而變化;到了天界,便是一片湛藍的底色。此外,白色底被作為表現神佛容貌、性格的一種手段,因此常以白色表現平靜、和藹、善良;紅色和深藍色表現強悍好斗、兇猛猙獰(憤怒相),有的常常巧妙地把大塊的紅色、綠色、青色和藍色并列使用;金色代表多種顏色,表現出一種神圣的氣氛。整個畫面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這種金繪唐卡難度極大,繪制得如此精妙絕倫,15件成組保存完好,極為難得,尤其是使用了大量的金彩等天然礦物顏料,整組畫面富麗堂皇.從繪畫上講,不難看出功力深厚的畫匠頗得工筆繪畫的神邃,將黃教祖師佛—宗喀巴大師的無尚神圣表現的淋漓盡致.其中更為精彩的是每一張唐卡在局部都有畫匠用金彩書寫的藏文故事,深入描寫了宗喀巴大師一生弘揚佛法的生動故事,這更加體現出此組唐卡的神圣色彩! 可謂藏傳唐卡藝術中的神品!
宗喀巴(公元1357年——1419年),本名羅桑扎巴,出生于宗喀地區(今青海省湟中縣),人稱“宗喀巴”,意即“宗喀地方的人”,是偉大的佛教思想家,藏傳佛教格魯派開山祖師。他童年時代受到良好的宗教教育,16歲到西藏拜訪各家名師,研習佛理。公元1376年師從大學者貢噶貝學習顯密經論,后經項噶貝推薦,又拜薩迦派大學者仁達瓦•薰奴洛追為師。約在25歲時,受比丘戒正式出家,并開始撰寫佛教哲學論著。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宗喀巴基本結束顯密教的研習,在噶當派教義基礎上,吸納諸教派之所長,逐步掀起了一場以倡導嚴守戒律為核心的宗教改革運動。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掌權人的支持下,成功地舉行了西藏政教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拉薩大祈愿法會,萬余名僧人云集拉薩聽他講經說法。此后,又在拉薩附近的達孜縣建立甘丹寺。這標志著藏傳佛教史上一個注重戒律約束、講究修習次第的新教派——格魯派的誕生。開創新教派之后,宗喀巴的主要活動是著書立說、講經說法,使格魯派的影響不斷擴大。這期間,他派弟子釋迦也赴北京晉見明朝永樂皇帝,與明王室建立了聯系。他的弟子在拉薩修建了哲蚌寺、色拉寺兩大格魯派寺院。宗喀巴對龍樹以來的中觀哲學作了非常獨特的解說,在佛教理論中頗多建樹,在藏傳佛教思想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反映教禮、教規的唐卡,常見的是壇城圖、六追輪回圖,十全自在圖,格魯派戒律表、九宮八卦圖、八大佛塔和各佛菩薩等。最常見的是“八吉祥圖”(寶傘、金魚、寶瓶、妙蓮,右旋海螺、吉祥結,騰幢、金輪),還有“吉祥八物”(鏡子,奶酪,長壽茅草、木瓜、右旋海螺,牛黃、簧丹、白芥)。另有七政寶圖形及各式各樣的圖案。有的唐卡中,除了繪制宏偉的建筑群,還描繪寺院及其興建原因、修建情景和建寺過程中降魔的神話故事,有的還繪有寺院落成后的盛大慶典場面。西藏民族類唐卡是以藏民相關內容為題材。包括他們的歷史地理、神話傳說、藏醫藥、天文歷算等,還包括四大洲及風火水土圖、須彌山圖、西藏人的起源圖,金城公主進藏圖等,吉祥四瑞圖也是藏族僧俗酷愛的唐卡題材。
宗喀巴大師的平生,在學問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對于教理,他總結大小乘、顯密一切教誡理論,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囊括大典、網羅眾家的氣度,一方面又以深刻謹嚴的態戎叢穹鸞談髯詰募兀災泄畚冢栽魯莆樂埂K雜誚瀆桑芙謎膳煞鸞痰牧鞅住K吹母衤撐芍兩裎夜氐氐諞淮蠼膛傘2賾鏘低車姆鸞掏劍蠖喑綬釧討鰲?br />
宗喀巴的像幾乎各大寺院都有供奉,造型大都是頭戴黃色的尖頂帽,雙手結法輪印,雙手中有兩莖蓮花,花朵開在左、右肩膀上,左邊蓮花中有一柄寶劍,右邊蓮花中有一包經卷,這些都是宗喀巴像的主要標志,和文殊菩薩的標志幾乎一樣,據說宗喀巴是文殊菩薩轉世而來。
常持誦宗喀巴大師心咒,可獲得與大師無二無別之功德.嗡阿咕嚕斯嘛德格德桑.
“蓮花生”,(見圖三)梵文名“Padmasambhava”,音譯為“帕達瑪薩瓦拉”,他的本名叫“白馬穹乃”,又稱為“烏金大師”,是8世紀時的印度烏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內)地方的人,后出家為僧,他學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羅部底派”的傳承;是當時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師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術”名聞一時。是西藏密乘“寧瑪派”(即俗稱“紅教”)的開山祖師。 印度僧人,8世紀后半期把佛教密宗傳入西藏,藏傳佛教尊稱他為洛本仁波且(軌范師寶)、古如仁波天(師尊寶)、烏金仁波且(烏仗那寶)。通稱白麥迥乃(蓮花生)。
這幅唐卡是集上師傳法、教派傳承和“寧瑪派”修法特色為一體的圖畫。上方是“寧瑪派”的本初佛法身普賢,接下來是本初佛的“報身”金剛薩,中央部分是蓮花生大師;下方是金剛界的五佛與五部眾,下方正中央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佛陀。
蓮花生大師的形象,頭戴紅色尖頂帽,抱骷髏杖,左手端著供髏碗,右手持著金剛杵,跏趺坐在蓮花座上。蓮花生大師是藏傳佛教中最令人尊重的祖師之一;是當時有名的密宗大師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術”名聞一時。
佛經中講,修蓮師法,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具足普度一切眾生的大威德,并且能了知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顯密圓通、堅固戒律、頓開智慧、辨才無礙。除此外還具有去病、免難、長壽、衣食具足、息滅一切地水風火空所引起的諸災,摧滅顛倒與邪惡勢力,能令一切有形與無形眾生恭敬聽命,命終往生蓮師鄔金凈土等。
如果堅持持誦蓮花生大師的心咒:【嗡啊哞 班雜咕嚕貝瑪色得哞】,便可獲得蓮師的功德。
蓮花生與宗喀巴
藏傳佛教發展史上兩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在藏傳佛教的許多寺院里幾乎都供有他們的塑像或畫像。蓮花生的主要功績是翻譯、傳播密宗,化苯為佛。八世紀蓮花生進藏后總結了以往佛教在藏地失敗的經驗,讓佛教盡量地靠近藏地固有的原始宗教苯教,即所謂降妖除魔,將苯教的地方神祇收為佛教的護法神,如將“十二丹瑪”收為佛教的護法神。這一措施使佛教立足藏地吐蕃的一條關健性的措施。蓮花生得到了成功。使藏人對佛教不再懷敵視態度,他還接受了煨桑等苯教儀式。同時,他于766年協助建造了藏族歷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在“虛空之中,作金剛步,加持地基”,并親自為它主持了開院儀式。這在藏族佛教史上是卓有影響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后來賽保且建俄巴隆寺,立藏傳佛教第一個教派寧瑪派,重修密宗教法,推崇蓮花生,稱祖師。在藏族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他也作為重要角色出現。宗喀巴(1357—1419年)原籍青海湟中。被后世尊稱杰仁波且,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是世界馳名的佛學泰斗。不僅在藏區、在蒙古地區,漢區有他的金身,國外的一些藏傳佛教寺廟中也有香煙在他腳下繚繞。如同佛祖釋迦牟尼一樣,宗喀巴也有十二事業。無論是塔爾寺的菩提樹、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拉卡楞寺、扎什倫布寺,甚至北京的和雍宮里都可看到他頭戴黃帽,安祥慈善。宗喀巴一生勤奮,博大精深,曾學噶舉派的“大手印法”、“那繞六法”,精通顯宗密宗。寫出了一批精到的理論著作,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辯了不了義論》、《菩薩戒品釋》、《中論廣釋》等,以中觀正見破他人的異見邪說。他還研習了阿底峽的《菩提道炬論》等著作,這對他思想體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同時他倡導嚴肅戒律,講究修行次第。他摸索出了一套先顯后密、顯密雙修的修習方法,使僧人接受了按部就班地學習顯宗。
佛教藝術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藝術史上也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是世界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由于佛教造像能蘊含歷史,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反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尤其是他的神圣性,加之海內外對佛教藝術的推崇、虔誠和信奉,因此能反映佛教藝術精神的造像便成了世界藝術市場的寵兒。
2006年秋季的開始,更將掀起一股“佛教藝術熱”。佛教文物的國際市場十分看好。國際和國內市場現在的差價明顯存在,倘若佛教文物熱潮波及到國內,增值空間大有可為。北京古天一秋拍重力打造的“佛教藝術專場”定會展現華夏佛教藝術的深遠魅力。
(本文圖片由古天一拍賣公司提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