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撈者屢探沉船 “海底撈寶”何時休
盜撈者屢探沉船 “海底撈寶”何時休
盜撈者屢探沉船 “海底撈寶”何時休
時間:2006-11-14 13:45:00 來源:人民日報
收藏
>盜撈者屢探沉船 “海底撈寶”何時休
|
| 在福建平潭沉船發現地,福州邊防加強巡邏,保護文物安全。 |
|
福建海域不斷有考古新發現,沉船文物引來大量盜撈者。
前不久,福建省福州市在平潭縣召開公捕大會,17名盜撈海底文物的不法分子被宣布逮捕,此舉對猖獗一時的偷盜海底文物者產生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目前,福建省福州、莆田海域的“海底撈寶熱”雖有所降溫,但當地文物保護部門仍然不敢有絲毫馬虎。“明年會不會卷土重來?”莆田市博物館副館長柯鳳梅心里沒底。他呼吁:保護海底文物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家應出臺針對性措施。
海底盜寶
平潭海域“水鬼”出沒
福建海域遼闊,岸線綿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地之一。
海上風云瞬息萬變。千百年來,無數的中外商船,滿載著各國物產,頻繁地出沒于驚濤駭浪之間,在滿足各國人民生活生產需求、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經受了生死考驗。在浩瀚的大海底下,至今仍有無數人類的財富和秘密被封存在數量驚人的沉船之中,僅史上有記載的湮沒在這條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福州沿海漁民就陸續打撈出一些沉船文物。2005年6月,平潭海域“碗礁一號”沉船遺址被發現,出水清康熙年間各種瓷器1.6萬余件,震驚海內外;2006年8月,平潭大練海域再次發現元末明初古沉船。據介紹,目前,僅在平潭一帶海域已發現的古代沉船遺址就有40多個,年代從宋代至民國初年。
平潭海底發現古沉船遺址后,“海底撈寶熱”在當地掀起,并迅速蔓延至南面的莆田市南日群島海域。
自從海面“水鬼”再次出沒,作為福州市考古隊隊長,林果就經常在海上與盜寶者“打交道”。他說,非法打撈不僅掠走大批文物,而且手法野蠻、粗暴,嚴重破壞水下文物遺存。莆田市博物館專家黃文格說,參與盜寶的漁民缺少文物保護的意識,從打撈上來的文物看,很多瓷器在打撈中被破壞。
暴利驅使
盜撈團伙“公司化”
在福州市考古隊,林果拿出一塊淺墨綠色的古瓷盤殘片對記者說,這是從新發現的古沉船上起出的,殘片上四爪龍紋清晰可見。“不久前北京某拍賣行拍賣的一塊葵花邊瓷盤,直徑與這塊殘片差不多,底價高達125萬元。而當地一些參與偷盜的漁民不懂行,一般一只碗盤幾千元就賣了,但即便如此,由于量大,有的盜寶者一個晚上就可獲利幾十萬元。”
莆田市公安邊防支隊南日邊防派出所所長林春鳳說,在去年查獲的非法打撈海底古瓷器案件中,盜撈者駕乘的只是木質小漁船,航速慢,機動性差;潛水者使用的也是極其簡陋的潛水設備。而今年查獲的幾起同類案件中,不法分子使用的木質小漁船變成了大馬力機船或高速摩托艇,潛水設備也換成了進口的潛海設備。
據了解,為了獲得更大利潤,非法打撈活動開始出現“公司化”趨勢,盜撈者加大資金投入,結成臨時性的股份公司,潛水員利用潛水技術和設備入股,按股分紅。典型的公司模式是:文物販子資金+專業潛水員技術+本地漁民對海況的熟悉。一些文物玩家直接在打撈現場鑒定,如果認定是比較珍貴的文物,馬上用摩托艇轉移。上岸后再使用數碼相機對文物拍照,并通過互聯網傳到外地的文物買家手里。珍貴的文物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銷售出去,一種是直接在海上與臺灣船只進行交易,另一種是陸上交易,主要賣給香港、上海等地的文物販子。
艱苦卓絕
文物保衛戰任重道遠
除了非法暴利刺激外,對盜竊海底文物者處理不嚴也是盜寶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福建博物院研究員林忠干說,以前對盜撈者往往按盜竊處理,采取罰點款又放回去的做法,使得盜寶者越發膽大妄為。今年,當地政府對此已有明確認識,對盜竊海底文物者按破壞文化遺址罪論處,嚴重的可以判處有期徒刑直至死刑。
林果表示,部分漁民法律意識淡薄,認為海里的文物就像海里的魚蝦一樣,誰撈到就是誰的。因此,對漁民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至關重要。
鑒于古沉船文物保護的嚴峻形勢,最近福州市政府接連召開會議,研究保護措施。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劉錫輝介紹說,市里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協調機制,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打擊非法盜撈行為。
據介紹,自“碗礁一號”發現以來,福州邊防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開展巡邏警戒,并印發宣傳單,勸阻、制止群眾打撈文物,同時組織專項打擊行動。截至目前,已查獲非法打撈、販賣古沉船文物案件25起,收繳古瓷器2764件,抓獲涉案人員145名。
采訪中,有關專家表示,由于巨額利潤的誘惑,以及海底盜寶的隱蔽性,海上查緝艱難至極,要想徹底杜絕海底盜寶行為,有關部門依然任重道遠。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