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百家訪談錄”--任福新
“跨世紀百家訪談錄”--任福新
“跨世紀百家訪談錄”--任福新
時間:2006-11-10 15:25:00 來源:——中國深圳天下名人館饒立新館長
名家
>“跨世紀百家訪談錄”--任福新
 |
一、請回憶您學生時代最感興趣、且直接影響著人生的一件事。
——記得解放濟南前夕,母親領著我和兩個弟弟在黨的地下工作者的幫
助下,渡過黃河投向解放區的,懷抱!那年我8歲了。頭一次見到這么大的木
船,頭一次見到這么大的河,光走河灘就走了很遠很遠,才到黃河水邊。
船上擠滿了大車、騾馬,穿著灰軍裝的八路軍。扶老攜幼的百姓,看著
望不到邊的黃水波浪滔天,我深怕大船沉沒,提心吊膽,對黃河十分恐懼和
神秘,這是天河!
以后,又幸兩次見到黃河,恐懼和神秘消逝了,卻增添了絲絲不斷地鄉
情親情戀情,似乎想多見她幾次,就象永遠也看不夠的母親一樣,很不情愿
地在她面前一閃而過……
人到青年、壯年、中年……,直至1995年再次從濟南看到黃河,竟然是一
條細弱的小溪靜靜地無力地躺在寬大的河床上。噢!因干旱斷流了!黃河也
有衰老的時候!
二、特別是您早年,足如何發現和發展自身的特長或優勢的?
一一美術課是我小學、中學最喜歡的課,是最輕松最盼望上的課,當然,
也是得分最高的課。
一直是學校美術小組的組長或輔導員和課代表。畫板報刊頭畫插圖裝飾
成了我的特定任務。初三時三幅鋼筆淡彩《十九中在美麗的萬泉莊》等和一
件小型泥塑《津津有味》入選“北京市青年美術作品展”,是當時參展年齡
最小的。
三、您的終生事業定向始于何時?當時有何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我的終生事業定向始于1957年。
那年北京十九中學批準了七位同學去天津茶甸農場青年分場工作。其中
有我。我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我下有七個弟妹,我向校領導提出提前工作的
申請。
當時美術教師陳潤玉先生以學校的名義,給我的父母寫信說我有繪畫特
長。建議報考美術專業。若有困難可報考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可享有助學金待
遇。國家統包學生伙食費。陳先生帶上我的課外畫替我報了名,通過文化和
專業考試,在山西、天津、北京三考區千名考生中最終錄取60名學生,發榜
名列第八。
當時的面試主考教師為李瑞年(系主任)吳冠中、左輝等。分甲乙兩個
班。我在甲班,專業導師為李瑞年等。予科部學習三年,除文化課外,任專
業課的教師有阿老、畢成、鄭宗均、羅爾純、左輝、李京雨,戴克鑒等,指
導我們素描、創作、速寫、色彩、圖案等。
還有國畫教師白雪石、關松房、吳鏡汀,張安治(付系主任)俞致貞、
高冠華、陳緣督、吳靜波等,以上教我們工筆、寫意花烏、山水、工筆、寫
意人物、美術史、解剖等。 1960年直接升入本科學習雕塑。由張松鶴、祖文
軒、吳寶東先生任教。一年半后因故專業下馬,改修版畫專業,由彥涵先生
主教。至此,基本上奠定了我的從藝之路。
四、您的經歷中是如何把握住成功的機遇的?
——在我的一生中機遇是有的,一是機遇來了不敢抓在眼皮底下溜走
了……二是遲疑不決錯過了……三是自己抓錯了(本不是機遇)浪費了時光
和精力……于是,把握不住機遇的人當然就談不上成功了。
五、您在人生征途是怎樣經受住人生重大考驗或挫折的?
——當我45歲的時候,我迎接了上天賜給我的第一個大苦果,我的前妻
因患白血病留給我一對兒女,撒手離開人間……在我想從事的事業上幾經磨
難奮斗,終究無成縷遭失敗……我在家庭與事業的雙重打擊下,頑強地從夾
縫中拼搏出一片屬于自己的藝術領土,而且稍微能告慰一下失衡的心。
六、您對21世紀的“婦女解,放運動”實質性的內容有何見解?
——除了享有同男人一樣的權益夕卜,還要加上婦女本身的特殊權益。
七、在文獻資料浩如煙海的現實中,攝取知識您有何絕招? ”
———般的知識;廣泛瀏覽,眼過云消。有用的知識;深層挖掘,思考
學用。
八、很想知道您的健身法?
——小學、中學、大學時期體育課均屬優良。中學時的百米跑成績12
秒多點,中學、大學時經常足400米接力跑隊員,記得大學一次運動會上還
取得了800米異程接力冠軍。我是大學時的校舉重隊,排球隊員。有一次去
電影學院比賽,攝影專業的學生還在小鐵軌上架著攝像機徐徐朝著我面前推
進,可惜他選擇錯了對象,別看我的塊頭不小,但在舉重隊里是舉得最少的
一個,挺舉最多只有90公斤,當然,我留給他的鏡頭是個未能舉成功的失敗
而告終的鏡頭!盡管我想不辜負他的抬舉,真遺憾真無奈。
45歲前我每天晨跑一萬米,后減一半,堅持了十多年。參加過延慶縣連
續四屆中老環城賽,第一次第一、兩次第三,一次第四。也同時參加過多次
成人萬米賽,成績在45分一48分之間。
45歲后,活動量減,,慢跑、騎自行車、散步、打羽毛球等。喜歡中餐素
淡,不習慣大魚大肉和西餐。
九,請傳授您成功的秘訣
——“笨烏先飛”這是沒有秘訣的秘訣!把別人用來享受人生的時間用來享受
藝術創作的甘苦就是了。一個真正搞藝術的人,何止是一個“面壁九年”呢?
要甘于長期寂寞,為藝術“面壁終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