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很多人眼里,藝術”這個高雅的字眼似乎與非洲的現實無緣。但依筆者在非洲多年的經歷來看,恰恰是非洲藝術,而非土地、礦產、能源等其他“特產”,才是最令非洲引以為豪、生生不息并影響世界的巨大魅力。
非洲雕刻藝術對世界現代藝術產生過深刻影響。也許你沒到過非洲,但非洲木雕、銅雕那種夸張、變形與抽象的藝術造型一定會喚起你對非洲的遐想。在彌漫著濃厚宗教氣息的非洲大陸上,非洲雕刻藝術歷史悠久而又神秘隱晦。歐洲人漂洋過海,在非洲大陸肆意掠奪,非洲雕刻藝術品馬上充斥于歐洲私人收藏室、國家博物館以及藝術品市場之中。
掠奪者美其名曰是他們發現了非洲雕刻藝術的魅力,并且想當然地認為他們的審美高人一等。然而事實是,在整個西方20世紀的現代視覺革命中,以木雕等為代表的非洲雕刻藝術,給無數的前衛藝術家送去了藝術創造的豐富靈感及灼熱的創作沖動,對整個20世紀的現代藝術運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西方古典藝術傳統敘事技法窮途末路之時,一大批勇于開拓、銳意進取的藝術大師把目光投向非洲木雕藝術,他們中有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馬蒂斯、畢加索、布拉克以及眾多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大師。他們不僅停留在高度評價非洲木雕藝術的層面上,更具文化意義的是,他們身體力行,從非洲木雕、銅雕中不斷吸取靈感和藝術創造原動力,最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現代藝術高潮。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等多種現、當代藝術思潮,都或多或少地與非洲木雕藝術有某種聯系,并在藝術觀念和造型表現上呈現出某種一致的趨向性。直到今天,無論在東非肯尼亞街頭的木雕紀念品商店,還是在西非貝寧的銅雕博物館,你所感受到的只有非洲藝術之美,并沒有原始與現代之分或是貧窮與富裕之別。
非洲音樂對世界現代音樂的貢獻同樣巨大。現今流行的爵士樂、節奏與布魯斯、說唱樂、靈歌等無一例外地可以在非洲找到源頭。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中,大量非洲黑人被迫移民至美洲為奴,可以看作是跨地區音樂交融的重要范例。這些大多來自西非的黑人與大量不同的歐洲音樂文化接觸,形成了當時一種音樂次文化。隨著時代發展,新大陸的黑人音樂不僅復雜鮮活,對白人民謠也開始造成影響,使現今的美洲黑人音樂成為當代樂壇的一支主導力量。
說到非洲音樂特質,我們立刻會想到非洲人對節奏的強調,對鼓及其他打擊樂器的偏愛,以及對“啟與應”演唱方式的把握。許多當代音樂風格的曲調和節奏,都來自非洲的民歌。美國動畫片《獅子王》,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及原創歌曲兩項大獎,正因為里面融入了大量非洲音樂的元素,107種傳統非洲打擊樂,營造出濃郁的非洲叢林氣息。
俗話說“文體不分家”,非洲體育在世界賽場刮起一陣陣“黑色旋風”,令世人無不驚嘆非洲人對身體的運用是如此的具有天賦和美感。從世界杯上喀麥隆“米拉大叔”那盡情搖擺的臀部,到埃塞俄比亞長跑名將阿貝貝那羚羊般矯健的身姿,在多個運動項目上表現優異的非洲人已經成為體育科研重要的研究對象。更為普遍的現象是,許多非洲運動員正通過“體育移民”的方式,成為其他大洲運動隊的成員。這一方面提高了其他大洲相應運動的競技水平,另一方面也為優秀運動基因的傳遞提供了新的可能。
和體育明星一樣,非洲也為世界貢獻出不少影視明星。奧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摩根·福里曼等都曾回到非洲認祖歸宗,而好萊塢著名女明星查理茲·塞隆更是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以一句南非“土話”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非洲文學的繁榮時期始于二戰后期,但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非洲文學作品已經成為世界文壇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世界文學百科全書》中,黑非洲作家有將近40位,他們都是20世紀獲得國際承認的重要作家。至今非洲作家已經三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誠如尼日利亞黑人作家沃爾·索因卡在獲獎后接受法國記者采訪時所說:“這不是對我個人的獎賞,而是對非洲大陸集體的嘉獎,是對非洲文化和傳統的承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