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明:此盤口沿及器壁呈十二瓣菱花式,整個大盤形如盛開的蓮花。撇口寬折沿、唇口凸起、淺弧壁、廣底、圈足,平砂底無釉。通體內外繪青花紋飾。盤內近口沿處為一圈波濤紋,內壁與外壁均繪十二支折枝花卉,盤心以六朵盛開的四季花卉組成一組纏枝花卉圖案。青花色澤鮮艷,有暈散,濃重處泛藍黑色,并有黑斑。造型精巧樸實,紋飾清晰,富于層次感。釉面盈潤,菱形邊塑造精致,繪畫精工。一代名器,確實名不虛傳。
此器為傳世名品。最早為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所藏,著錄于1963年出版的《大維德基金會所藏中國青花釉里紅瓷器名品》第三部分,A601號,此器背面的‘PDF A601’即為‘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的縮寫。于1968年10月15日由蘇富比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專場拍賣中拍出,拍品號為Lot95,買家為紐約的Thomas Cole夫婦。其后經過13年,此件拍品又于1981年5月20日在蘇富比香港再次拍賣,拍品號為Lot704,買家為一名日本私人收藏家。再經過24年,此件大盤于2005年5月30日在佳士德香港第三次上拍,拍品號為Lot1449。延續(xù)40多年,三次拍賣,可謂流傳有序。
類似的拍品除此件外在拍場上只出現過三件,第一件出現在1994年6月6日的佳士德倫敦,lot110,原為Rockefeller家族收藏;第二件出現在1987年12月5日的蘇富比倫敦,lot144,為F.Gordon Morrill舊藏,后又于1991年10月1日在佳士德香港,lot741再次拍賣;第三件出現在1995年6月6日的蘇富比倫敦,lot212,后又于2003年9月16日在蘇富比紐約,lot81再次拍賣;
遍查國內外公私收藏,類似的藏品亦為數不少,就目前所知,海外共有三件:一件為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所藏,著錄于其1976年出版的藏品目錄中,目錄號A600;一件著錄于1982年出版的《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藝術博物館藏品目錄》第216號,原為瑞典皇家收藏。一件為日本國內收藏,著錄于1976年出版的《世界陶瓷全集 14 明》164頁,圖146。國內收藏亦有三件,一件為香港天民樓所藏,著錄于葛師科著《天民樓藏瓷》第一部分第8頁;另外兩件為故宮博物院收藏,一為清宮舊藏,與此件大小紋飾完全相同;一為孫瀛洲舊藏,后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比此件略大,口沿邊紋飾為纏枝靈芝紋,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定為宣德。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器紋飾相同的五件(即口沿邊繪飾波濤紋的)世界各地均定為永樂,只有口沿邊繪纏枝靈芝紋且略大的一件定為宣德。
 |
說明:此杯器身造型宏大,質地瑩潤,工細如微。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現出遠處的重重山林和近處的大幅湖泊,上部雕刻遠處山林中隱現亭臺樓閣,不同的樹木交雜成林,古木參天,中部是微波蕩漾的河水,流觴曲水,水紋細入絲毫。靠岸的山石造型立體,分布優(yōu)雅,刀工細致,藏鋒清晰。杯側浮雕、透雕聳立的兩顆蒼松翠柏聳入云霄,并由杯足攀過崖頂伸展延入杯內為器柄。下部山石極富立體感,水石連貫到杯底,工藝精良,景物細致,層次分明,器身飾以精細而連貫的山水人物,以精湛的刀法把河崖山石、草木雕琢成高度立體,曲折迂回,布以林木處處,樹石相依,器身各部分多組人物刻劃精細,布局和諧得當。
此杯故事景物復雜,人物眾多,雕工精細,設計制作精巧,刀法流暢,匠心獨運,深俊圓潤,紋飾綿密細致,刻字刀刀見功,全器布局均勻美妙,構圖獨特,懸垂的山崖,十分立體,底部以幾塊大石形成器足,刀法雄健,構圖連貫,工藝細致,雕工精巧入微,景物和諧雅致,人物清晰傳神,生動而雅致。全器頗富詩情畫意,充分表現當時文人的雅好。構圖和雕工難度頗高,刻天成款,落天成方章款。立體感強,加上體積巨大,單是取材選料已不容易,是一犀角雕精品。除了要有高超的雕琢技術外,更要有大型美好的犀角材料才能表達的內容,這是一件藝術性極高,傾注了鮑天成心血的佳作。
鮑天成 明代江蘇吳縣人,是杰出的犀角雕刻名家,被明人稱為吳中三絕技之一。所作犀角作品有:雙螭耳仿古螭虎紋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張搴乘槎(上海博物館藏),螭虎龍杯(香港霍滿棠先生藏),鹿杯(英國水松石山房藏)及刻字羽觴杯(香港劉木蘭女士藏)等。作品頗有巧思,秀麗纖巧,工藝精絕,古雅可愛。
此尊頭戴高花冠,花冠正面有化佛-阿彌陀佛,為觀音菩薩身份的重要標識。頂結高發(fā)髻,有兩條發(fā)辮分別垂于左右肩上,兩耳掛圓環(huán)。面相端莊,神態(tài)祥和。上身胸前飾U字形連珠瓔珞,雙肩搭帔帛,左肩又斜披一條絡腋,下身著長裙,裙子上也飾有連珠瓔珞。全省衣飾繁縟,但不凌亂,衣紋流暢,裝飾自然。姿態(tài)優(yōu)美,神態(tài)安閑,為“自在觀音”之真實寫照。所配木座象征觀音菩薩說法道場補怛洛伽山。全身漆金,為漢式風格造像。
說明:器撇口,細頸,溜肩,垂圓腹,圈足。通體釉里紅裝飾,飾有蕉葉紋、如意云肩、卷草紋、蓮瓣紋、纏枝菊花紋。
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名貴釉下彩繪瓷品種之一,由于釉里紅燒制對窯室中的氣氛要求十分嚴格,燒成難度大,成品率低,元代釉里紅瓷器產量較低,流傳至今的數量不多。明初洪武時期釉里紅瓷燒造技藝嫻熟,釉里紅發(fā)色純正艷麗,裝飾紋樣多種,釉里紅造型較為豐富,有玉壺春瓶、執(zhí)壺、尊、盞托、盤、碗等。
玉壺春瓶因“玉壺先春”的詩句得名,玉壺春瓶為酒具,宋代即已流行,宋以后歷朝均有生產,此瓶承襲元代玉壺春瓶的形制,造型豐滿穩(wěn)健,為洪武時期的典型器物。北京故宮博物院①和中國國家博物館②有同類器物收藏。
此器造型端莊,紋飾布局嚴謹,繪制線條流暢,釉里紅發(fā)色純正,為洪武官窯釉里紅瓷的精品。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
說明:此類器形為雍正、乾隆官窯新創(chuàng)的造型,因其形似牛頭,故亦稱“牛頭尊”。尊圓口,器口以下漸廣,腹部豐滿鼓圓,肩部安對稱夔龍形耳,圈足。青花色澤青雅。口沿部飾回紋、壽字紋、如意紋。肩、腹部滿繪纏枝蓮紋,足脛部繪蓮瓣紋、卷草紋。胎體厚重,釉面潔凈,所繪圖案精細秀美,紋飾繁復,造型端莊。此類器皿的形制均很高大,是特意為宮廷燒制的陳設瓷。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書款
說明:此盤敞口、弧壁、圈足。通體黃釉地繪青花紋樣,盤內心為折枝九桃紋,外壁為纏枝牽牛花紋。“淡黃地青花”是乾隆青花的名貴品種。這種低溫淡黃釉,著色劑為銻,其燒制工藝是先在高溫下燒成白釉青花,然后于白釉上罩淡黃彩,最后入低溫彩爐燒成。黃地青花的裝飾技法為宣德時期首創(chuàng),而最后將其發(fā)揚光大,形成規(guī)矩細膩、典雅莊重風格的則是在乾隆時期。此器制作規(guī)整,紋飾吉祥,色彩艷麗,為乾隆官窯器中的佳作。這類品種主要是作為頒賞的禮品,而非皇宮日用器,尤為難得。
來源:比利時重要私人收藏
說明:瓶呈長方形,方口方足,飾凹棱四條,形成瓶體為四方扁形,口沿委角,長頸、溜肩、鼓腹,頸部置雙貫耳。通體及足內均施仿官窯的灰青色釉,釉面平滑光潤,開俗稱“魚子紋”的細碎片紋。足底露胎,涂咖啡色護胎釉。此器造型仿自春秋時期的青銅壺,釉色則仿自北宋官窯,底落乾隆年款,凸顯乾隆年間仿古器的大氣和自信。類似器物見有原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后于1991年贈與香港藝術館的一件,唯略小于此件。
款識: “雍正年制”四字二行暗刻篆書款
說明:瓶呈長方形,瓶口四角帶倭口,長頸、溜肩、鼓腹,頸部置雙貫耳。通體及足內均施茶葉末釉,釉面平整發(fā)烏。足底露褐色胎。
茶葉末釉是清代高溫顏色釉的一種,此品種雖在唐、宋已經出現,但并不流行。明代景德鎮(zhèn)窯茶葉末釉也有燒制,但傳世產品極少。茶葉末釉制品的盛燒年代為清雍正、乾隆兩朝,文獻中稱之為“廠官釉”。雍正制品,釉色多偏黃,俗稱“鱔魚黃”;乾隆制品,釉色多偏綠,俗稱“蟹殼青”。此后一直到清末,茶葉末釉做為一個傳統(tǒng)品種一直在燒造,但其質量卻每況愈下,與雍正、乾隆作品不可同日而語。
說明:此罐大口圓唇、短直頸、豐肩,腹部鼓凸,至底漸收,底為平底并施黑釉,器身寬闊,胎骨厚重,形制碩大。器身整體施黑色釉,肩部有凸起的白色“內府”二字。
類似器物所見極少,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館方定為元,并說明是皇室內府存貯油酒類的器皿,已于1989年贈送給香港藝術館永久收藏。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中亦提到一件:“黑釉——為永樂時的創(chuàng)新品種,見有梅瓶和四系扁罐。其罐底徑約36厘米,唇口,短頸,溜肩,扁腹,廣平底。頸間凸起一周卷草花紋,肩均布四只圓形小系。器身釉面肥厚,漆黑光亮,為明初的罕見珍品,現藏福建省廈門市華僑博物院。”除了卷草紋和小系不同,其描述的大小、形制均與此件拍品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耿先生的書中指明除永樂朝有此黑釉外,宣德及其以后均未再見,一直到康熙才又出現。故此類物品其下限應為永樂朝。且其內府二字書寫內蘊顏體功力,與著名的永樂甜白釉梅瓶上青花內府二字異曲而同工,當為同一時期作品。
此器原為20世紀初美國著名的女收藏家多麗絲 杜克的藏品,后由她捐贈給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并于2004年由佳士德在紐約拍賣。
“大明永樂年制”款
四臂觀音又稱“六字觀音”,是藏傳佛教大悲觀音的主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四臂寓意是慈,悲,喜,舍四無量,是密乘行者修心的法術。與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合稱“三部怙主”,也是雪域西藏的守護神。
此像結跏跌端坐,頭戴花冠,頂盤橫髻,余法垂肩,耳際寶繒飛揚,面相方正,神態(tài)安詳。上身雙肩搭帔帛,胸前飾項圈,長鏈,下身著長裙,腰帶束帶。帔帛及裙子皆用寫實手法表現,給人以強烈的絲織物的感覺。正面雙手合十,左上手執(zhí)蓮花,右上手執(zhí)念珠。蓮座上刻有“大明永樂年制”款,座底有均勻的八個跺口,體現出永樂宮廷造像的鮮明特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