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收藏及價格初探
老照片的收藏及價格初探
老照片的收藏及價格初探
世界上最值錢的照片是什么?值多少錢?答案是:一張100年前的《池塘月光》,價值290萬美元。它的作者是美國攝影家愛德華。斯泰肯。這個新的世界紀錄是在2006年2月14日紐約索思比拍賣行誕生的。新的照片拍賣紀錄的誕生在國際上催發了又一輪對老照片收藏的熱潮,也吸引了國人羨慕的眼光,本文探討的就是國內目前老照片收藏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老照片的收藏在國內目前總體來說還算是冷門,很多人覺得成交價格沒有標準可循。在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老照片數量并不是太多,且大都是放在古籍善本或者郵品專場里夾帶拍賣,人們對一般照片的最終成交價格并沒有多少期待。但隨著這幾年收藏熱的升溫,尤其是2003年中國嘉得秋季拍賣會上,兩張上海外灘景色的全景照片估價1000元,最終以不可思議的14.85 萬元成交,一下子引起了中國拍賣界和收藏界對老照片收藏的注意。
此后的一兩年中,各拍賣公司陸續推出了一些老照片的拍品,成交價格也在不斷攀升,象2004年嘉德春拍,一組拍攝于1870年前后有關上海和武漢風情的36張照片集,估價8000—9000元,成交價卻達到了93500元。而在各個民間收藏市場,象北京的潘家園,報國寺;上海的藏寶樓,云洲市場等,這幾年來老照片的零售價格也是直線上升,很多人普遍感覺是,收藏老照片的人多了,而貨卻是越來越難找了。
古玩市場的店主為自己以前賤賣了照片而后悔,藏友為自己當時因為價格高錯過購買而惋惜。包括很多拍賣會,有些老照片的成交價格是估價的十幾倍,而有些估價高的又流拍了。國內很多拍賣網也有不少藏友拍賣老照片,定價很隨意,大部分可以說不能算是真正的老照片,而一些珍品定價很高,最后成交率很低,很多網上賣家對照片價格感到很困惑。那么,老照片的價格如何確定,有沒有一個確切的參考標準呢?
作為一個老照片收藏者,我除了在國內的拍賣會和舊貨市場購買照片外,每年還通過世界最大的拍賣網站--美國EBAY網和專門出售老照片的網站購買了不少照片,也一直注意中國老照片的價格走勢,下面把我對老照片的國際國內市場價格的了解進行一些探討,供大家參考。
一: 什么是老照片?
人們常說的老照片,國際上大體是指在1953年之前擴印的照片,因為這之前的照片感光層中含有較多的金屬成分,色調也比較豐富;而1953年之后,大部分相紙中加了熒光增白劑,成本降低了,照片看起來更白了,但也失去了部分層次感。在中國,對老照片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比如著名的《老照片》叢書以20年前的照片為界。當然也可以說以前的照片都可以叫做老照片,但我們今天探討的基本以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限,也就是1949年之前的照片。這些照片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
1:從攝影術傳入中國開始到民國建立之前的晚清照片。
攝影術在1839年由法國人正式發明后沒有幾年便傳入中國。而中國大規模的攝影活動則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正式開始,所以1850年到1911年之間拍攝印制的照片是中國第一批老照片,雖然由于攝影技術條件的限制,這其間拍攝的作品主要是人的肖像,風景、民俗較少。
早期很多是玻璃濕版所印蛋白照片,一般經過手工上色。雖然現在來看清晰度不是很高,但因為這批照片存量少,因此成為國內和國際收藏人士首先追逐的珍品。如EBAY 拍賣網上一張1870年左右的前門蛋白照片(24X16CM)賣到了305美元;上面提到的2004年嘉德春拍,有關上海和武漢風情的36張照片集,估價8000—9000元,只所以成交價達到了93500元,每張近3000元,就是因為是蛋白照片,印制早的緣故;而2005華辰秋拍中,一套(五張)1870年左右上海的晚清記實蛋白照片(25X21CM左右),由當時在上海的英國人威廉.桑德斯所開的森泰像館所拍攝(雖然華辰公司并不知道,標為佚名),成交價達到了41800元,平均價每張8000元,可謂一路攀升。在目前中國的古董市場中,蛋白照片十分少見,尤其是一些風景、民俗照。
2從民國建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間的作品。
也就是從1912年到1949年,可以叫民國作品。由于技術的發展,這其間攝影題材豐富了,攝影者也更加深入生活,存世照片總體數量增大,整體價值要低于晚清作品,但這其間一些新的攝影形式如全景照,藝術照,以及照片圖冊等的價值依然很大。2004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民國時期天津大資本家王文典的一組生活照也創下了中國內地照片拍賣最高價19.8萬元。
這兩類照片,從總體民間存量來看,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持續的社會動蕩和一九六六年的“破四舊”運動,對攝影作品保存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尤其是晚清照片目前存量很少,品相也比較差;民國作品相對多一些,尤其是一些家庭照片,保存相對完好。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西方人也獲得了在中國境內任意旅行的特權,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大量外國人來到中國,他們回國時也帶走了大量照片,保存至今品相完好的照片數目也相當龐大,不少照片這兩年開始回流。
對于西方的拍賣網來說,按照收藏品拍賣的照片也大都是指1950年以前拍攝和印制的攝影原作(ORIGINAL PRINT),一般來說,攝影原作是指拍攝完畢和印制時間相差在五年之內的作品。目前EBAY 網上每天拍賣的照片有幾萬張,有關中國的照片大概在200張左右,有時也會有一些照片貼冊,這其中,絕大部分為民國時期照片。總體來說,中國的攝影原作存世量較少,價格也相對較高,尤其是中國近幾年經濟的崛起,也讓更多的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的歷史,國際上中國老照片的收藏者也不斷增多。
二:老照片的來源分類
綜觀目前國內國際市場的這些老照片,拍攝者主要有以下幾類:
1:早期來華的外國職業攝影家。
如1860年隨著八國聯軍侵華來中國的意大利戰地攝影師費利斯.比特,1860年左右在上海拍攝的桑德斯(1862年和1869年),來中國進行攝影活動的英國人約翰.湯姆遜,以及1877年左右在北京活動的法國人托馬斯.理查德等。這些外國攝影家的作品是舊中國最早的一批影像記錄,當時他們拍攝后大都是回國印制和銷售照片,目前的國內市場上很難覓到這類照片,只有一些書刊上會零星見到一些。因此,只要是原作,自然價格不菲,世界著名的老照片網站IPHOTOCENTRAL.COM 上,一張桑德斯拍攝于1860年左右的街頭理發照片(27X20CM)標價750美元。當然,在民國年間,也有大批職業攝影家來華探險和拍攝,象德國女攝影家赫達•莫里遜等,相對來說,這些照片的價值就低了,一般每幅(30X20CM左右)不超過100美元。
這些外國職業攝影師開創了中國紀實攝影的先河,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民俗照片.不過,外國職業攝影家拍攝的大部分民俗照片也有特定的局限性,他們大部分人缺乏對中國社會的深入認識和體會,大部分局限于“獵奇”的范圍,如城市乞丐,小腳女人等。現在國際拍賣中很多“獵奇”照片更多地受到外國人大追捧,在中國的古玩市場上也有很多外國人專門找小腳女人的照片.但中國買家更青睞這些攝影家拍攝的城市風景,民俗等內容的作品,由于這些照片很多是成套印制,對了解清末中國來說是十分珍貴的系列圖像資料.
2:早期在中國的照相館。
包括外國人和中國人開設的照相館。作為一種從西方傳入的藝術,最早扎根中國的攝影師是在中國幾大通商口岸(廣州,上海,福州,廈門等)開設影樓的西方人,比如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的佐騰照相,英昌照相等,但他們大部分都是為當地的外國人拍照,很少有中國人的影像留下,在EBAY拍賣中,這些照相樓拍攝的中國人的照片的價格要遠遠高于所拍的西方人,一般一幅1900年左右中國人六英寸照片成交價一百美元。
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這些照相館中學徒的中國人也掌握了攝影術,并自立門戶,開始了獨立的商業運做,從而誕生了中國第一批照相館。上海最早的中國人開設的照相館--公泰照相樓,蘇三興照相樓的攝影師等都是師從當時的西人學習的照相術,這些照相師原來很多是畫師,專門為人畫肖像畫,他們也把中國傳統的肖像畫技術運用到攝影中,因此拍攝了大量有中國特色的攝影作品,尤其是人的肖像,而一些化裝照,分身照也是中國特色,而給照片大量手工上色,就是攝影術和中國繪畫充分結合的體現。
由于常年的動蕩和文革破壞,這些早期照相館拍攝大作品在中國已經所剩無幾了.而筆者近幾年買到的公泰照相樓和蘇三興照相的一些作品大都是從國外購得,當時的口岸城市,有大量的外國人居住生活,他們購買了中國照相館銷售的仕女像,化裝照等,保存到今天,十分珍貴,當然價格相對也較高,一般來說一張名片大小的蛋白人像價格都超過千元人民幣。
而一些稍晚出現的照相館,尤其是民國年間的照相館,拍攝的大量家庭照,民俗照,新聞照等,在國內保存量較大,價格相對便宜.現在不論是在古玩市場還是國外拍賣網上,比較容易找到這類照片,尤其是家庭照稍微多一些,這些照片的價格大都在500元以內; 但對于民國照相館拍攝的一些風光或紀實作品,題材不一樣,價格差別就很大了.
3 著名的藝術攝影家.
上面提到,攝影術傳入中國后,最初多是來華的國外攝影師對肖像攝影、紀實攝影的實踐,而國內一些技藝高超的攝影師都來自照相館,由于生活所迫,攝影僅作為商業用途,其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沒有受到重視.
直到"五四"運動(1919年)之后攝影才成為藝術家的媒介。中國藝術攝影界出現了許多大師級的人物,如郎靜山、吳中行、吳寅伯、劉半農、盧施福等,他們造詣精深,善于將西洋攝影技法與中華文化相結合, 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包括風景、花鳥、肖像、靜物等. 他們的創意多緣自對"古人畫意"或"鄉土及民族風味"的追求。
在目前的古玩市場和國際拍賣界,還很難看到這些作品,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大師保存下來的作品很少,另外大家對中國的這些攝影大師的認知還不夠,國內也沒有培育起一批專門的收藏家.不過,我們欣喜地看到,2004年華辰秋拍會,藝術攝影作品開始為買家所關注,郎靜山的《愿作鴛鴦不羨仙》和《疏林巒影》兩幅作品順利成交.
三:照片的格式。
1:銀版,玻璃版,錫板和鐵版等“硬”版照片
從攝影史的發展來看,作為照片載體的物質經歷了一個從“硬”到“軟”的過程。而所謂的硬載體就是最早的銀版照片和后來的玻璃版,錫板和鐵版照片,這些照片是攝影史上最早的一批照片,每一張都是孤本,當時的拍攝成本也很高。在英美等國家,由于早期攝影術的普及,留存下來大量硬版照片。而在中國,雖然有記載在上海,福州等地有人進行過銀版照相等攝影活動,但拍攝對象大都是外國人,并且絕大部分被他們帶回了國內,因此目前國際和國內市場上,除了博物館外,民間市場上幾乎見不到這些硬版有關中國人的照片,如果有此類照片出現,對研究中國攝影史將具有重大意義,價值和價格自然難以估量。
2 :CDV(名片格式肖像),CABINET CARD(六英寸照片或櫥柜照片)等軟版照片。
CDV 來自法語Carte de Visite,英語就是 Card of Visit,中文叫做名片格式肖像,通俗地說,就是名片大小的肖像照片。
1854年,巴黎的攝影師迪德立(Andre Adolphe Disderi), 使用多鏡頭照相機和一個活動底片盒,能在一張玻璃版底片上拍得六到十二張的照片負像,然后把每一張沖印的照片裱裝在硬卡片上,并申請獲得了CDV格式的專利,這就是標準的5.4X8.9厘米照片。照片制作成本的降低使CDV的流行成為可能,人們主要把拍攝自己的CDV用于社會交際。1860 –1866,CDV的發展在西方達到高峰。
咸豐年間(1851--1861),在和西方接觸較多的廣東、上海以及已經成為殖民地的香港, 誕生中國第一批照相館。CDV技術也隨著大量歐美人的淘金正式登陸中國并成為照相館中第一批正式作品。和西方CDV的大規模的流行相比,當時的中國整個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較低,人們西化的社會交往方式也剛剛興起,所以CDV的發展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也是相比西方,我們當時拍攝的CDV數量較少的一個原因。
雖然CDV是中國攝影史上第一批珍貴的作品(流行于1860年到1890年),有關中國人的CDV其實存量很少,但由于國人對這種照片認知太少,目前古玩市場上基本見不到這種照片,國內拍賣(2005嘉德春拍)也極少出現過這樣的作品,但成交價并不高,有的每張不過百元。在國際市場上,1880年之前的中國人的CDV照片拍到每張200--300美金是很正常的事。在很多舊貨市場,常常看到有老外找這類照片,俗話說,無利不起早,我們和國際市場的差價是主要原因。因此,CDV 照片也將成為中國市場上最有上升潛力的照片。
CABINET CARD,也叫六英寸照片或櫥柜照片,因為這么大小的照片是為了把他擺在家里的櫥柜里而得名。櫥柜照片是在CDV 之后的一種照片流行格式(在中國流行于1870—1910年),這種照片比CDV照片大,更適合于放在家里觀賞,他也是被裝裱在一張硬紙版上,一般在照片下面或背面印有照相館的字號。由于中國人對攝影的認知原因,很多櫥柜照片并不是直接擺在自己家里,很多是裝在了鏡子的后面,因此,一面是鏡子,一面是照片也成為了一大中國特色,平時來客人大家看到的是鏡子,只有等客人走后,自己才翻過來靜靜自我欣賞。
櫥柜照片的存量比CDV 照片相對多一些,在目前國內古玩或舊貨市場上偶爾可以看到一些。雖然拍攝年代晚于CDV照片,但由于櫥柜照片尺寸大,題材更加豐富,品相更完好,因此國內銷售價格往往大于CDV價格,很多仕女的櫥柜照片售價都在千元以上。
在櫥柜照片流行之后,到1949年這段時間里,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其他格式的“軟”版照片。比如國內很少見的立體照片,照片明信片,這些照片現在大部分流落在國外,由于當時是商業發行的,所以存世量比較大,一般來說10美元之內就可以買一張了。其它格式的如人像的巨幅照,有關風景和城市的全景照,有關家族,學校和團體活動的集體照,及各種大大小小的照片貼冊等。這些照片也是我們目前古玩和拍賣市場銷售的主要照片類型。他們的價格因時間,內容,品相等不同也價格各異。
四:照片價格的決定因素。
根據EBAY網和國內近幾年拍賣經驗,我覺得以下幾個因素決定了老照片的價格。
1:照片制作年代。
年代越早價格越高。年代早的照片不僅僅是一張人或物的簡單記錄,他對研究攝影史很有實證作用。2002年,在蘇富比拍賣行巴黎分部舉行的歷史照片拍賣專場上,一張拍攝日期為1825年被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照片,以39.8萬美元的成交價被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人們重視的就是他的史料價值。在中國,這種對攝影史有實證作用的照片還基本沒有在拍賣會上出現過,但我相信,隨著老照片收藏隊伍的壯大和國際藏家的競爭,這類照片必定會涌現出來,價格也不可限量。
年代越早的照片往往印量也少,能夠保存下來的更少了,所以加重了他的珍貴程度,價格自然上去了。在EBAY網上,有一張拍攝于1870年左右南口長城的小照片(18X23厘米),拍出了近811美元的高價。而一本印制于1890年左右的50張清代小照片冊(12X8CM),里面有北京,青島,上海,廣州,香港等風景民俗,最后成交價達到了2400美元。
當然,判定一張照片的確切拍攝時間,是一個專門學問(除非照片上有真實、明確的拍攝時間)。需要綜合考慮攝影師(室)活動年代、照片的感光紙種類、人物的服飾、或風景的變化等多種因素。
2:影像的題材。
老照片是中國社會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是用攝影的語言來記錄時事。越是中心明確,具有代表性的畫面,價值就越高。象上面提到的長城,還有北京故宮,上海外灘等各地的風景的老照片都是藏家追逐的對象,他們對研究各地城市發展,建筑歷史等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不但受到個人藏家的喜愛,也是很多博物館的收藏對象,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在早期的攝影作品中,民俗照片是對單純人像作品的一個突破,是第一批從攝影室里走出去拍攝的作品,對研究當時的社會風俗價值很大。很多早期在中國的外國職業攝影師拍攝的中國街頭的民俗照片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每張都賣到了1000—2000美元。
而一些名人題材和反映社會重大活動題材的攝影作品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而成交火爆,EBAY拍賣網上一張李鴻章家族的照片(28X20CM)受到美國,日本和中國藏家的喜愛,成交價近1000美元。而在1998年春季書刊資料拍賣會上,一冊記錄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江浙兩省送糧食進京,朝陽門外太平倉驗米的照片,是難得的史料,估價達到8000—10000元。
3: 尺寸大小。
由于早期照相技術的限制,大尺寸的照片沖印不多,加之照片尺寸越大越不易保存,因此很多品相完好的大尺寸的照片,拍賣價格都超過萬元。在嘉德近一兩年的拍賣中,幾張不同的上海全景照片長度都超過一米,成交價高的三四萬元,最低也超過了一萬元。在目前的古玩市場里,清代的照片很少有大于二十厘米見方的,稍微大一些的照片一般都是幾千元的價格。一般的民國風景或集體照,長度超過三十厘米的,價格也超過千元,而超過一米的用轉機拍攝的長條民國照片,價格都在四千元以上。
4:攝影師(室)的名氣。
同樣或同類的攝影作品,照片上有攝影師或攝影室的標志或簽名,能夠斷定是知名攝影家的作品的,價格自然高于同類。
在國際上拍賣的中國早期人物和民俗攝影作品中,如知名攝影家桑德斯,米勒,湯姆遜的作品很多都超過了2000美元,遠遠高于未知姓名的攝影家作品。而對于國內早期的照片來說,我們基本沒有象外國那樣的職業攝影家,而大部分是攝影室里的商業攝影師。中國最早的著名攝影室(當時叫照相樓、照相鋪或照相號)有香港和廣州的宜昌照相,上海的公泰和蘇三興照相及天津的元彰、梁時泰照相等。如果能夠斷定具體攝影室的作品,自然價格要高于無名氏的作品。
而民國時期,我國也第一批藝術攝影師郎靜山、吳中行、吳寅伯、劉半農、等的藝術攝影作品價格自然高于一般的紀實作品。上面提到的郎靜山的《愿作鴛鴦不羨仙》和《疏林巒影》分別以4.4萬元和2.2萬元成交。在目前內地的藝術攝影品拍賣市場上,郎靜山不僅留下來的作品相對較多,地位也可以說是無人能夠撼動。
5 照片相關題跋。
鑒定照片的拍攝時間、地點和內容既是一件很專業的事也很難做到準確無誤。很多早期在中國拍攝的照片,尤其是中國攝影師的作品,在印制過程中,手工增加了相關題跋(大部分在相片頂部)。這些題跋,不僅真實、準確地說明了照片拍攝年代、地點和照片內容,有些照片的題跋甚至占到了照片很大部分,這些題跋結合了中國的傳統書法藝術,不僅使照片有了中國特色,也增加了照片的藝術特性,。在古玩市場,這種照片一般來說很受收藏愛好者的歡迎。當然,如果人物照片有被拍攝者在照片側或背面的親筆簽名,價值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老照片價格,除了上面五個主要因素外,還受其它因素影響,如照片的品相、同一張照片的印制數量、是否發表過、是否名家收藏過以及是否是當前市場上階段性的熱點等。所以判定老照片的應當理性分析,綜合判斷。
從目前國外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調查顯示,攝影早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視覺藝術形式,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紐約、舊金山、倫敦、巴黎、瑞典等地每年都會例行舉辦攝影作品拍賣會,并逐步形成了歐美以紐約為中心、亞洲以日本為中心的攝影藝術品拍賣市場。在這當中,老照片的拍賣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拍賣內容,美國著名的照片收藏家收藏都超過了三十年,而EBAY拍賣網上每天的老照片拍賣也達到了幾萬張(1950年之前制作的照片)。而在中國,相比于國內的書畫、瓷器玉器、郵品錢幣、油畫及雕塑四大類火爆的拍品,老照片拍賣還算是“小字輩”。
但正如老照片現象的研究者趙靜蓉博士所說:在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感到社會現實變幻莫測,自身難以把握生活實質的時候,老照片這種靜態、底速的文化內涵會給人帶來一種穩定感和自在感;相對于緊張生活的現代人漂泊和浮躁的心而言,它是一種緩沖,一種有形的安慰。而今天由老照片以及由老照片所發出的種種情緒、情感,已經越來越淡出了文學和美學的意義,逐漸轉化成一種可消費的商品。
其實,近幾年中國各式各樣的以“老照片”和“圖說”之類名稱冠名的印刷文本紛紛面世,已經產生了對老照片的大量需求;而一大批高質量印刷的商業媒介的出現,更加推動了對原版品相好的老照片的重視。有人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也可以說進入了一個“懷舊的時代”。正如《老照片》系列叢書主編劉瑞林所說,這種“讀圖”和“懷舊”正是由于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而產生了“對內心生活的高度關注,是想在歷史審視中追尋理想的坐標,在懷舊中實現理想的訴求”。老照片這種能夠讓人們在歷史中確認現在并探索未來的媒介無疑將成為21世紀視覺藝術品市場的主流之一。
而照片作為一種收藏投資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據《照片收藏家》雜志總裁羅伯特•彼斯凱的統計,自1975年以來,拍賣市場中圖片價格指數上升675%,而同期道•瓊斯指數只上升481%。相形之下,中國內地的照片買賣和收藏勢頭這一兩年雖然突飛猛進,但與國際市場相比,可以說才剛剛開始,可以預見,未來將更加繁榮。
作者: 仝冰雪
發表于2006年第7期《收藏》雜志,轉載請注明出自中國老照片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