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打撈工程獲批打撈七大步驟揭秘
“南海一號”打撈工程獲批打撈七大步驟揭秘
“南海一號”打撈工程獲批打撈七大步驟揭秘
記者獲悉,日前,國家文物局已經對打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號”的工程作了最后批準,委托廣東省文化廳具體負責“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工程。今年6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專門召開了對“南海一號”整體打撈方案的論證會,22位來自國內文博界的權威專家一致認為此方案“施工工藝先進、數據可靠、設計合理”。
按照估算,整體打撈的費用將耗資1億多。據悉,日前向國家財政部申請的3000萬元專項打撈經費已經到位。具體承擔“南海一號”海底打撈工程的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的陳北先局長向記者介紹,目前所有的準備業已就緒,“近期,省考古所和打撈局就將投入打撈的前期準備工作之中?!?
按照方案構想,打撈過程將歷時接近1年。明年10月,“南海一號”將浮出水面,并移至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特制的“水晶宮”內保存和展覽,等待考古專家們進一步深入、細致挖掘。
據了解,對于“南海一號”出水的過程,將邀請到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媒體進行全程直播。
方案釋疑
為何選擇“整體打撈”?
“南海一號”沉落于海下20米深處,上面被2米厚的海底淤泥所覆蓋。由于“南海一號”是一艘載滿文物的宋代木質古沉船,船體非常脆弱。經過反復的專家論證和研究后,專家們決定對“南海一號”進行整體打撈。這一方案開創了水下考古的新方法,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屬首次。有“水下考古之父”之稱的美國專家喬治巴斯在觀看了整體打撈方案的模擬試驗后贊不絕口地說:“方案如此精妙,只有中國可以做出來?!?
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向記者解釋了不采用“傳統水下考古”方法的原因。
首先,由于水深、水流、能見度的影響,一件一件打撈,將不可能對沉船和船載文物進行準確地測繪和記錄,會丟失大量可貴的文物考古信息。其次,古代沉船在水下浸泡幾百年,船體非常脆弱,一件件撈取文物,船體就會松散解體。這是很大的遺憾,因為沉船本身就是文物。第三,即使用傳統的方法打撈上來,在水下浸泡了幾百年的古沉船暴露在空氣中,也會變質腐爛。
去年5月,廣東省文化廳和交通部廣州市打撈局推出了《“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整體打撈”的核心步驟就是,將沉船、載物與其周圍泥沙按照原裝固定在特制的集裝箱內,將分散、易碎的東西一體化、一次性吊浮起運,然后遷移到能人為控制、環境較好的“水晶宮”中進行“精雕細琢”的水下考古發掘。
為了將“南海一號”古沉船及其周圍的泥沙總共3600噸重的“整體”密封,全部打撈上來,廣州打撈局特地訂做了耗資6億多元的亞洲第一吊“華天龍”。這艘目前亞洲最大的起重工程船,最大的起重能力將達到4000噸,該船可在8至300米水深、7級風的環境下作業,可供300人在船上工作和生活。據打撈局的王仁毅主任介紹,“華天龍”的成功建造,將為明年3月整體打撈“南海一號”古沉船的關鍵步驟的完成提供可能。
據了解,為了完成“整體打撈”,打撈局還特別引進了諸多一流的設備。王仁毅向記者介紹,為了保證前期海底勘測人員能夠在足夠的光線下,進行現場作業,打撈局將布下“水下燈陣”?!皫着鸥邚姸鹊臒?,會將這一區域全部打亮,就好比是夜間的足球場,燈火通明。”
廣州市打撈局的專家告訴記者,明年10月,“南海一號”將整體打撈上岸,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特別設置的“水晶宮”內。
“水晶宮”是一個海水環境的密閉式玻璃墻展廳,像一個巨型的玻璃缸,其水深12米,水質、溫度及其環境都與沉船所在的海底位置完全一樣。
在海底沉睡了840多年的“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后,將在水中平移到玻璃缸。到時游客參觀“南海一號”,不但可以通過地下一層的水下觀光廊環繞參觀,而且可以站在“水晶宮”的樓面參觀,樓面距沉船最高23.6米,站在上面可對沉船一覽無遺。
通過“水晶宮”的透明玻璃,游客還可看見水下考古工作者潛水發掘打撈文物的示范表演。神秘的海底寶庫,如何一一呈現于世,游客只要愿意,就能第一時間看到所有的寶物。
鏈接
南海一號“文物價值引人注目
“南海一號”沉船,因其歷史文物信息的深厚被考古界視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并論。自1987年被發現后,“南海一號”沉船便引起世人廣泛關注。據了解,該沉船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遠洋貿易船只,其裝載文物數萬件,而且多為國家一級文物,權威專家稱,其價值堪比秦始皇兵馬俑、敦煌和故宮。
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黃景略說,保守估計,一艘長30米、寬10米左右的普通中型商船光瓷器就能裝載10萬件以上,“‘南海一號’的規模應該還要更大”?!俺链淮驌瞥鰜?,等于說幾百年前的一場大買賣推遲到了今天,還加上文物附加值。這種數量的沉船文物如果一次性釋放到市場上,會影響到這一區域未來幾年內文物收藏商業市場的走勢?!?
據目前已有的結果,沉船中裝載著一大批宋元時期的珍貴文物,主要是4個窯系的日用瓷器。一是景德鎮窯系的影青瓷,有劃花碗、小瓶、葫蘆形瓶等。二是福建德化窯系的白瓷,以印花粉盒為主。三是福建磁灶窯系的綠釉碟、碗。四是浙江龍泉窯系的青瓷,如劃花碗、青釉盞等。
此外,其他許多珍貴的宋元文物也得以重見天日,如鍍金腰帶、錫制水注、銀錠、“正和通寶”、“紹興通寶”銅錢等。由于沉船的海域正好在由泉州、廣州港經徐聞、合浦到印度、斯里蘭卡這條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因此,這批材料成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國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等的重要實物資料之一。
目前,從“南海一號”打撈出的文物共有200多件。今年1月,廣州藝術博物院曾首度公開展覽了出自沉船的10件宋代瓷器精品,引起市民的極大關注。
步驟解密
七大步驟將“南海一號”“拖”進博物館
據了解,“南海一號”以及其周身長26米、寬12米、深8米的淤泥區整體,重量將達到3600噸。能否順利吊起如此大的重量?
能否保證“集裝箱”(專業名詞為“沉井”)不破壞古沉船船體?能否保證“集裝箱”整體不散落?昨天,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的陳局長一一向記者作了最詳盡的揭秘。
第一步
勘測定位沉船位置
揭秘:在沉船周邊方圓100平方米的范圍內,把“南海一號”散落附近的文物發掘出來。然后使用精密的水下定位儀器,準確定位沉船的位置,測量出深陷于淤泥中的沉船的長、寬、高度,依照此數據量身定做“集裝箱”。
這一環節的測量數據必須極為精密,不能“差之一毫”,否則將會使“集裝箱”在下沉過程中傷及古沉船。據專家估算,這一“沉井”
約長26米、寬12米、深8米,底部留空,將耗用200多噸鋼料。
第二步
打“定位樁”
揭秘:“集裝箱”沉入海底后,將套在“定位樁”上。由于海底作業的時間較長,海上天氣變幻多,如果不打“定位樁”,將會造成“沉井”移動,傷及古沉船。
第三步:
壓“集裝箱”
揭秘:使用“靜壓法”,用水泥塊將“集裝箱”緩緩壓入淤泥,罩住“南海一號”周身的區域。
第四步
挖掉“集裝箱”兩側淤泥
揭秘:將“沉井”的兩側800平方米區域內的泥沙挖空。目的是為了在“集裝箱”底側加底,以保證“集裝箱”能夠完整地罩住并拖起“南海一號”及周身的淤泥。
第五步
穿“底托梁”
揭秘:從“集裝箱”兩側穿引26根方形的鋼梁,這些“底托梁”
像一個巨大的籠子底部,作為整個“底托梁”的底托,將把“南海一號”及周身的淤泥整體密封“罩籠”,然后打撈上來。
由于“底托梁”之間可能存在縫隙,有可能在打撈上來的過程中,泄露泥沙,繼而造成古沉船船體破壞。因此,專家們在每根“底托梁”
兩側安裝了水囊,26根“底托梁”穿好之后,將水囊充水,把縫隙填滿,以保證整個“集裝箱”為一個密閉整體。
第六步
將“集裝箱”拖出海面
揭秘:為了防止“集裝箱”被拉出海面的一剎那產生的壓力變化對古沉船造成損傷,專家在用鋼絲繩起吊的同時,還特別啟用了“全潛駁”(類似于潛水艇):“全潛駁”將潛入“集裝箱”底部,然后將“集裝箱”慢慢頂出水面。
第七步
將沉船“托航”至博物館
揭秘:“全潛駁”將“南海一號”頂出水面后,將慢慢航行到位于海灘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特別設置的“水晶宮”內。
岸邊將專門開鑿一個渠道,供“全潛駁”托運至“水晶宮”旁。然后在岸邊地面鋪設氣囊,將“集裝箱”拖拉至“水晶宮”內。最后在“水晶宮”內添入海水。
“水晶宮”將是一個海水環境密閉式的玻璃墻展廳,如同一個巨型玻璃缸。水深12米,水質、溫度及其環境都與沉船所在的海底位置一模一樣,“南海一號”就將在這一穩定的環境內進行水下考古作業。
未來,觀眾們只要步入水晶宮“艙體”兩側的水下參觀廊,就能將“南海一號”在水中的考古作業,一覽無遺。這種陳列方式,在全球也尚屬首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