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300多年歷史的中華瑰寶-漆線雕,是漆工藝中的一種,是福建閩南、我國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漆線雕做工精細雅致,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
早期的漆線雕作品少而高貴,自清朝康熙年間在閩南一帶大寺大廟里承列收藏著一小部分漆線雕精品,與莊嚴的法相輝映,璀燦奪目。如今,漆線雕工藝品再顯神彩,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外國元首贈送的國家級禮品,被外國元首們視為珍寶。現在,漆線雕也成為境外許多喜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人士收藏的上等佳品。凝聚著中華民族文化結晶的絢麗多彩的漆線雕,巳經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堅白,自從福建工藝美術學院畢業以后,一直從事工藝美術創作,對漆線雕情有獨衷,她介紹說:
"廈門民間工藝品漆線雕它有幾個特點,一個是廈門獨有的手工藝品,再一個就是它的表現形式就是非常的傳統味,有很強烈的民族氣息,所以海外華人特別喜歡,他們一看到這個東西就馬上有一種親切感,好像就是看到了我們中國。漆線雕表現的正好以龍最為善長。那龍呢,一般海外的人,一般中國人叫中國龍也是這樣,所以因此這個漆線雕海外華人特別喜歡。特別是近兩年,中國申奧(成功)以后,那么有許多華人他們感覺到,現在世界流行中國的東西,特別是我們漆線雕,它的整個風格就是有明清的風格,所以現在正好是中國制造的東西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時候。"
 |
這些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廈門漆線雕的藝人們,不斷進行著創新和開拓,使漆線雕表現的體裁更加豐富,更加時尚,更有時代的氣息,進而使漆線雕的市場不斷走向興旺。
據鄭堅白介紹,漆線雕的工藝是用連綿不斷的漆線來表現內容,而且它的整個過程是手工做的。所以在創作、創新、設計新產品的時候難度比較大。為了突破傳統的制約,從事漆線雕創作的民間工匠藝人們,以自己獨具的匠心和才智,精巧細致的手工工藝,創作出跟時尚相結合的內容豐富、風格各異的作品。比如,鄭堅白就嘗試做了與漆藝、漆畫相結合的新型漆線雕《豐收神牛》等作品,很有現代感,非常受歡迎。
制作漆線雕的工匠藝人大多是師承造化,整個構思成形都醞釀在自己的頭腦中。制作過程中又全都靠靈感和手感,因此,可以這么說,漆線雕的作品件件都是專制絕版,絕無雷同翻版之作。在廈門漆線雕工藝界,巳有200多年制作歷史的蔡氏漆線雕工藝世家,是福建省閩南一帶,以至港澳臺、東南亞地區最有名氣的。
目前,蔡氏家族巳經到了第13代傳人。11代傳人之前,漆線雕它只是神佛身上的裝飾。11代傳人蔡文培先生,把漆線雕從神佛身上請下來,擺脫了冷漠的神佛的裝飾,變成了現代人物身上的紋樣。他開創了漆線雕的一個新時代。第12代傳人蔡水況先生,把當時神佛身上裝飾的紋樣,特別是龍的紋樣讓它獨立出來,完整起來,讓它成為一個能夠作為單獨工藝品的表現形式。這樣,廈門的漆線雕就由神佛的裝飾脫穎而出變成了高檔禮品。80年代,漆線雕被福建省作為精品收藏,1994年中國工藝美術館也收藏了兩件漆線雕精品。至此,它從一個小小的民間工藝品,走進了藝術的殿堂。
蔡氏漆線雕世家的第十二代傳人蔡水況,現年64歲,從事漆線雕的制作巳經47年了。出生在漆線雕世家的蔡水況,從小就耳聞目睹祖輩、父輩制作漆線雕的技藝,也模仿著制作一些小玩藝兒,他是口傳身授的土生土長的民間漆線雕藝人。
1956年,以蔡氏家族成員為主要骨干的廈門市雕塑合作社成立了,當時只有16歲的蔡水況成為合作社的一員。以后這個雕塑合作社改為廈門市工藝美術廠。在文革期間,廈門市工藝美術廠被迫停辦,正是年青有為的蔡水況,成為有勁無法使、技藝不能發揮的閑散人員。1972年,廈門市工藝美術廠重新恢復生產,漆線雕的制作也重新排上了工廠的生產日程。掌握了漆線雕祖傳工藝技巧的蔡水況,有了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他開始了大膽的嘗試,把過去以制作佛像菩薩為主的漆線雕,首次創新制作漆線雕瓷瓶、瓷盤等單件工藝品,開拓了漆線雕工藝制作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一在漆線雕工藝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創新,為漆線雕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0年代以后,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作為民間傳統工藝的漆線雕又一度面臨市場萎縮、訂貨不足、一些工藝絕活有可能失傳的危險。年輕藝人學習制作漆線雕的熱情下降,工藝美術廠的一些老師傅退休了,有的工匠藝人下海轉行經商了,蔡水況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難道就這樣讓有300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失傳?難道曾經那么紅火的漆線雕就真的沒有了市場?難道漆線雕只能表現佛像菩薩,經過創新制作出來的漆線雕工藝品就不受歡迎?畢生摯愛漆線雕的蔡水況始終不信這些,整整10年,蔡水況閉門不出,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漆線雕的制作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作品,不讓蔡氏漆線雕制作工藝失傳,更希望把漆線雕制作工藝進一步發揚光大,進而能闖出一個繁榮興旺、穩定發達的市場來。
 |
這些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廈門漆線雕的藝人們,不斷進行著創新和開拓,使漆線雕表現的體裁更加豐富,更加時尚,更有時代的氣息,進而使漆線雕的市場不斷走向興旺。
據鄭堅白介紹,漆線雕的工藝是用連綿不斷的漆線來表現內容,而且它的整個過程是手工做的。所以在創作、創新、設計新產品的時候難度比較大。為了突破傳統的制約,從事漆線雕創作的民間工匠藝人們,以自己獨具的匠心和才智,精巧細致的手工工藝,創作出跟時尚相結合的內容豐富、風格各異的作品。比如,鄭堅白就嘗試做了與漆藝、漆畫相結合的新型漆線雕《豐收神牛》等作品,很有現代感,非常受歡迎。
制作漆線雕的工匠藝人大多是師承造化,整個構思成形都醞釀在自己的頭腦中。制作過程中又全都靠靈感和手感,因此,可以這么說,漆線雕的作品件件都是專制絕版,絕無雷同翻版之作。在廈門漆線雕工藝界,巳有200多年制作歷史的蔡氏漆線雕工藝世家,是福建省閩南一帶,以至港澳臺、東南亞地區最有名氣的。
目前,蔡氏家族巳經到了第13代傳人。11代傳人之前,漆線雕它只是神佛身上的裝飾。11代傳人蔡文培先生,把漆線雕從神佛身上請下來,擺脫了冷漠的神佛的裝飾,變成了現代人物身上的紋樣。他開創了漆線雕的一個新時代。第12代傳人蔡水況先生,把當時神佛身上裝飾的紋樣,特別是龍的紋樣讓它獨立出來,完整起來,讓它成為一個能夠作為單獨工藝品的表現形式。這樣,廈門的漆線雕就由神佛的裝飾脫穎而出變成了高檔禮品。80年代,漆線雕被福建省作為精品收藏,1994年中國工藝美術館也收藏了兩件漆線雕精品。至此,它從一個小小的民間工藝品,走進了藝術的殿堂。
蔡氏漆線雕世家的第十二代傳人蔡水況,現年64歲,從事漆線雕的制作巳經47年了。出生在漆線雕世家的蔡水況,從小就耳聞目睹祖輩、父輩制作漆線雕的技藝,也模仿著制作一些小玩藝兒,他是口傳身授的土生土長的民間漆線雕藝人。
1956年,以蔡氏家族成員為主要骨干的廈門市雕塑合作社成立了,當時只有16歲的蔡水況成為合作社的一員。以后這個雕塑合作社改為廈門市工藝美術廠。在文革期間,廈門市工藝美術廠被迫停辦,正是年青有為的蔡水況,成為有勁無法使、技藝不能發揮的閑散人員。1972年,廈門市工藝美術廠重新恢復生產,漆線雕的制作也重新排上了工廠的生產日程。掌握了漆線雕祖傳工藝技巧的蔡水況,有了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他開始了大膽的嘗試,把過去以制作佛像菩薩為主的漆線雕,首次創新制作漆線雕瓷瓶、瓷盤等單件工藝品,開拓了漆線雕工藝制作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一在漆線雕工藝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創新,為漆線雕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0年代以后,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作為民間傳統工藝的漆線雕又一度面臨市場萎縮、訂貨不足、一些工藝絕活有可能失傳的危險。年輕藝人學習制作漆線雕的熱情下降,工藝美術廠的一些老師傅退休了,有的工匠藝人下海轉行經商了,蔡水況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難道就這樣讓有300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失傳?難道曾經那么紅火的漆線雕就真的沒有了市場?難道漆線雕只能表現佛像菩薩,經過創新制作出來的漆線雕工藝品就不受歡迎?畢生摯愛漆線雕的蔡水況始終不信這些,整整10年,蔡水況閉門不出,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漆線雕的制作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作品,不讓蔡氏漆線雕制作工藝失傳,更希望把漆線雕制作工藝進一步發揚光大,進而能闖出一個繁榮興旺、穩定發達的市場來。
沈錦麗設計創新的漆線雕有一大特色,就是有機地把中國的三大工藝結合在一起,一個是北京的景泰藍、福建的脫胎漆器、景德鎮的陶瓷。用景德鎮的陶瓷作為胎體,然后用脫胎漆器的這種表現手法,結合北京景泰藍的一些手法,效果能象景泰藍一樣的華麗,看上去漆線雕的作品金壁輝煌,又很有個性化,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受到市場和客戶的歡迎。
沈錦麗創辦的廈門優必德工貿有限公司,在開拓創新漆線雕產品和市場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培養漆線雕的設計制作方面的人才。這些年來,沈錦麗巳經培養出有一定工藝水平的技工90多名,讓漆線雕這一傳統工藝,突破了家族式的口傳身授的框框,使教育學習的效果更加擴大化。
沈錦麗和她的廈門優必德公司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她看來,還只是一個起點。為了進一步提高優必德品牌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藝術含量,尋求漆線雕更大更好的發展空間,沈錦麗認為還有許多課題需要自己以及同行們去研究和探索。前不久,她組織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優必德·漆線雕賞評會",讓世界各地的朋友和專家、同行們來鑒賞優漆線雕藝術。通過這個活動,沈錦麗和她的優必德公司獲得了許多新信息,從而也提高了沈錦麗和優必德公司的自信心。沈錦麗表示,她要把弘揚和豐富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她說:
"廈門是藝術之城,我覺得漆線雕這個本土藝術,這是不能缺的,也不能斷的。因為不管社會怎么樣發展,我覺得這是根,是根的一種文化。盡管它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們應該多去了解它,然后共同努力,不斷創新,去挖掘它、弘揚它,讓它真正成為能夠代表廈門形象的一種名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