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納獎繼續“混亂”
特納獎繼續“混亂”
特納獎繼續“混亂”
時間:2006-10-26 09:43:00 來源:新京報
市場
>特納獎繼續“混亂”
世界當代藝術界的風向標特納藝術獎日前公布了候選名單,四位候選藝術家的作品已經開始展覽,兩個月后,最終獲獎者將從這些概念十足的作品中選出。
候選作品被評“混亂”
今年的候選名單被繪畫、攝影、雕塑和裝置平分。
麗貝卡·沃倫制作了雕塑和裝置結合的作品,她將羅丹等雕塑大家的作品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結合,在向大家致敬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權威的質問。而馬克·蒂奇納爾的作品新舊技術結合,探討了不同信仰之間的沖突。菲爾·柯林斯的作品則討論了人類與攝像機的曖昧關系,他的一件作品就簡化到一臺很低廉的電視機,上面不斷播放著紀錄片。
德國籍藝術家托馬·阿布特斯是其中惟一借助繪畫來表達的藝術家,她的創作本身就是一個行為藝術,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想法和計劃,完全隨感覺而畫。
有評論家用“混亂”來形容今年的候選名單,作品奇怪而概念氣息十足,超現代高科技、涵義復雜的口號和不可理解的裝置混雜在一起,不過,“不管怎樣,這就是特納獎的特點,”評論家亞德·席勒說。
12月4日,最終獲獎者將出爐,并將獲得2萬5千英鎊的獎金。
特納獎爭議不斷
歷史上,媒體對特納獎的關注更多地來自爭議。人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這也算藝術嗎?”但這些疑問沒法改變特納獎的性質,因為特納獎設立初衷就是為“創新”藝術所設的,包括視覺藝術、裝置藝術、非傳統雕塑和繪畫等等。
去年特納的贏家西蒙·斯塔就是一個爭議概念藝術家,他在作品“棚屋船”中,先把一個船棚拆卸,變成一條船并游過了萊茵河,最后又在瑞士的巴塞爾重新組裝成一個船棚。這個作品的獲獎引來不少反對聲,當時的英國《泰晤士報》干脆嘲笑特納獎是“‘DIY’獎”。2001年的獲獎者馬丁·克里德的作品就是一個空房間,里面的燈光開了關,關了開,許多人就對這個作品是否是藝術表示了質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