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藝術門類都有它獨特的表現手段和藝術語言,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審美意識的角度來看油畫的表現形式是完善的,科學的,理性的,而東方的藝術中國畫則是意念的,抒情的,是寫意的。我的油畫是在這兩者之間選擇的一條中西融合的自然主義之路。
油畫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發展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從歐洲古典主義到文革時期全盤蘇化,到四人幫倒臺文革春風復蘇,中華大地吹進一縷鄉土氣息的懷斯之風到今天已是百花齊放。從“星星畫展”到“新生代美術作品展”,從“85”熱潮之后,歐洲大地所有的表現手段如波譜的,新表現主義,前衛的,先鋒的或寫實的在中國當代文化的進程中,無疑是極具魅力的華麗篇章。
由于我早年生活在上海,從小受到海派文化的影響,而后來到安徽,對自然風光情有獨鐘,并長期深入皖南各地寫生,創作了《徽州系列》《新安江系列》等水墨作品,對徽州那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建筑,縱橫交錯的新安水系,古橋,秋風,林間乃至四季變化做準確的刻畫。但每個畫種都有它不足之處,在色彩上水墨遠不如油畫的表現力,于是我堅持傳統水墨創作的同時開始了油畫的探索,追求更完美的表現力。
油畫自古典主義到印象派之前多以表現物體的固有色,到了印象派之后解決了色彩與光的關系,色彩與環境的關系,形成了一套可行的色彩理論。到了后期印象在色彩的基礎上吸取了東方的美學原理,認為色彩也是可以隨著人的感情變化而改變的,如后印象派大師梵高,高更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西方畫家對豐富的色彩把握的比較準確,在色彩上單調的顏色就難以表現了。記得吳冠中先生曾說當年蘇聯畫家到中國的江南看到那里的白墻黑瓦,小橋流水很美,但用油畫語言難以表現,不及西方的威尼斯。而中國畫正是在黑、白、灰上作文章的。吳冠中先生也正是運用黑、白、灰三者的對比關系解決了江南水鄉,用油畫解決不了的問題。徽州的白墻青瓦雖沒有江南那么秀美,但這里曾先出過顯赫數百年的朝奉,曾有過徽商的輝煌和璀璨,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用那充滿激情的畫筆描繪著自然的激情與感受。
在大自然面前東西方各類藝術形式是平等的,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觀點,而西方油畫風景追求的是景物在不同的時間的色彩變化產生的不同效果,路是共有的,路線可由自己選擇,只要把旗幟插上終點,關于這面旗幟是東方的或是西方的這已經不重要了。
夢牽徽鄉———我的油畫之路(朱斌)
夢牽徽鄉———我的油畫之路(朱斌)
夢牽徽鄉———我的油畫之路(朱斌)
各國的藝術門類都有它獨特的表現手段和藝術語言,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審美意識的角度來看油畫的表現形式是完善的,科學的,理性的,而東方的藝術中國畫則是意念的,抒情的,是寫意的。我的油畫是在這兩者之間選擇的一條中西融合的自然主義之路。
油畫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發展正逐步走向多元化。從歐洲古典主義到文革時期全盤蘇化,到四人幫倒臺文革春風復蘇,中華大地吹進一縷鄉土氣息的懷斯之風到今天已是百花齊放。從“星星畫展”到“新生代美術作品展”,從“85”熱潮之后,歐洲大地所有的表現手段如波譜的,新表現主義,前衛的,先鋒的或寫實的在中國當代文化的進程中,無疑是極具魅力的華麗篇章。
由于我早年生活在上海,從小受到海派文化的影響,而后來到安徽,對自然風光情有獨鐘,并長期深入皖南各地寫生,創作了《徽州系列》《新安江系列》等水墨作品,對徽州那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建筑,縱橫交錯的新安水系,古橋,秋風,林間乃至四季變化做準確的刻畫。但每個畫種都有它不足之處,在色彩上水墨遠不如油畫的表現力,于是我堅持傳統水墨創作的同時開始了油畫的探索,追求更完美的表現力。
油畫自古典主義到印象派之前多以表現物體的固有色,到了印象派之后解決了色彩與光的關系,色彩與環境的關系,形成了一套可行的色彩理論。到了后期印象在色彩的基礎上吸取了東方的美學原理,認為色彩也是可以隨著人的感情變化而改變的,如后印象派大師梵高,高更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西方畫家對豐富的色彩把握的比較準確,在色彩上單調的顏色就難以表現了。記得吳冠中先生曾說當年蘇聯畫家到中國的江南看到那里的白墻黑瓦,小橋流水很美,但用油畫語言難以表現,不及西方的威尼斯。而中國畫正是在黑、白、灰上作文章的。吳冠中先生也正是運用黑、白、灰三者的對比關系解決了江南水鄉,用油畫解決不了的問題。徽州的白墻青瓦雖沒有江南那么秀美,但這里曾先出過顯赫數百年的朝奉,曾有過徽商的輝煌和璀璨,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用那充滿激情的畫筆描繪著自然的激情與感受。
在大自然面前東西方各類藝術形式是平等的,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觀點,而西方油畫風景追求的是景物在不同的時間的色彩變化產生的不同效果,路是共有的,路線可由自己選擇,只要把旗幟插上終點,關于這面旗幟是東方的或是西方的這已經不重要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