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省規模最大的一次少數民族藝術精品展示,第五屆少數民族藝術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會10月23日在樂山市工人文化宮拉開序幕。全省著名藝術家的五百余幅美術書法攝影作品,令各界參觀者大飽眼福。
藏畫演繹現代氣息
在美術和書法作品展覽中,藏畫和藏文書法顯得格外扯眼。剛進美術館,色彩艷麗的《藏漢茶源》格外引人注目。與周圍的傳統國畫與油畫相比,這幅作品在布局上由16幅小畫環抱一幅主體畫構成,作品體裁是一幅藏畫。
“藏畫在這次美術展中很受歡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告訴記者,本屆參展的藏畫體現了融合性,突破了傳統藏畫的布局和著色,取傳統水墨畫之長,觀賞性更強。“當裝飾畫很好看,可以掛在客廳”,記者看到不少觀眾駐足于甘孜州提供的作品前細細品位。
黃宗賢將記者帶到一幅名為《通往香巴拉》的藏畫前,“傳統藏畫實際就是唐卡,程式化的內容多。裝飾、文樣和色彩都很講究,題材更是要求只能圍繞藏族佛教。”黃宗賢指著《通往香巴拉》向記者講解道,這幅作品既有宗教內容也有歷史,還有現實,幾者的融合意在表現藏族人民對神圣的向往。“這幅作品首先在題材創意上突破了傳統藏畫,其次在繪畫上博取了山水畫的特長,也借鑒了工筆的繪畫手法。”聽著黃宗賢的講解后不少觀眾頻頻點頭,認為這堂現場藏畫欣賞課收獲頗豐。
藏文書法扯人眼
無獨有偶,在書法館內藏文書法也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雖然沒看懂作品的具體內容,但這些藏文有的寫得很娟秀,有的很剛勁,同樣很值得一看。”在《好月好日》等藏文書法作品前,不少觀眾認真解讀藏文書法的文字構造和書法表現。書法愛好者盧先生說,藏文書法應該是書法中的一支新隊伍。無論是藏文書法也好,彝文書法也罷,都讓中國書法向更豐富和更多元化發展。至于如何欣賞藏文書法,似乎成了現場觀眾普遍的疑問。
 |
書法愛好者王先生說,由于不懂藏文,自然對藏文的文字構造不了解,所以一般觀眾無法評判好壞。他說,傳統漢字書法講究構字點畫,除了書寫本身外字外功夫也是考量標準。但目前欣賞藏文書法,由于藏文與漢字書寫方式不一樣,因此對于這些新興書法的興起還需有個普及過程。
民族藝術創作實現飛躍
據悉,本次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為歷屆藝術節之最,展覽分美術書法攝影三個展廳,總面積達2100平方米,展線長900米。展出了來自全省著名藝術家的520余幅作品。其中美術作品160件、書法作品180件、攝影作品180件。所有作品都是藝術家們通過實地采風和認真構思創作出來的,藝術和欣賞價值較高。
“這是近年規模最大的一次少數民族藝術盛會”,來甘孜州攝影協會的鐘約瑟告訴記者,本次展會中作品新穎和貼近生活是一大特色。“從展會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藝術題材從以往的反映民族地區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已經逐漸演變為如今貼近少數民族群眾生活。反映人文風情的方面,這在藝術創作上是一個新的飛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