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畫院舉辦的此次展覽是觀眾學習鑒定畫作的好機會
國畫大師齊白石以花鳥聞名于世,他的山水畫面貌如何?
上周,北京畫院主辦“借山娛目——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展,56幅由北京畫院收藏的齊白石山水畫亮相,展現了他鮮為人知的一面。
展覽上,主辦方特意將作品、畫稿及其他地方收藏的齊白石代表作的復印件對應展出,為廣大書畫愛好者、收藏家提供了難得的學習鑒定知識的機會。
■新鮮
作品畫稿一起展
“借山娛目——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展出了北京畫院所藏齊白石山水畫作品56幅、畫稿64件,其中《借山圖冊》是齊白石中年山水畫最重要的代表作。該作完成于1902年到1909年,原有52幅,現僅存22幅。所謂“借山圖”,按白石自己話說:“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者,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非一處也。”
以前很多人認為中國畫畫家特別是白石老人這樣的大師,創作一揮而就,隨心所欲。但北京畫院這次特意將白石老人的一些畫稿展出,很多畫稿上滿是白石的修改文字、線條,很多觀眾看后發出“原來白石是將草稿打在了胸中”的感慨。再就是很多畫稿下都擺放了復印的白石老人作品作為對照,比如畫稿中是蘭花,下面的作品就會相應地有類似畫法的蘭花出現,這也無形中為喜歡收藏白石作品的朋友提供了一個觀看原作學鑒定知識的好機會。
 |
■淵源
一本畫譜習山水
很多人都知道齊白石成名很晚,但卻不知道他原來還當過木匠,他學山水畫正是在這段時間。齊白石早年以畫人物為主。他畫山水起源于他做雕花木匠時得到的一本《芥子園畫譜》,此后閑時便摹習畫譜中的樹木山石,從中得到很多啟示。27歲拜山水畫家譚溥為師后,才正式學畫山水。初時,以清代“四王”為粉本,枯筆皴擦,細勾繁染。
40歲后齊白石游歷祖國河山,畫了許多紀游式山水,而真正讓他山水畫發生轉變的是桂林之行。齊白石在桂林一帶居住了很久,他的山水形態、樹木、構圖無不以桂林山水的自然地貌、地理特征為依據,這是形成他平中見奇山水風格的重要因素。他后來畫的山水,大多像桂林獨秀峰,聳然直立,氣象雄偉。畫山則皴法不亂,筆筆清楚,非有需要絕不點苔;而遠峰則不勾不皴,以大筆沒骨法寫出,一二筆即成。
■轉變
遭譏評改畫花鳥
同時展出的還有“梅菊遠思——齊白石筆下梅蘭竹菊松的世俗意趣”,薈萃了齊白石的梅、蘭、竹、菊、松。其中正式作品約50幅,畫稿約30幅。這兩個展覽是北京畫院美術館繼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的齊白石草蟲、人物畫專題展之后推出的第三、第四個秘藏齊白石系列展。
北京畫院展廳簡潔的風格和白石老人寥寥數筆就見精神的畫風不謀而合,盡管沒有太多花哨裝飾,卻是匠心獨具。
1931年,齊白石曾在一本山水冊上題寫:“吾畫山水,時流誹之,故余幾絕筆。”道出他由山水畫轉向花鳥畫的因由。40歲后專工花鳥畫的齊白石,畫了不少梅、蘭、竹、菊、松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寓意的題材,這次北京畫院特意將這些作品從龐雜的白石花鳥畫中遴選出來,作為專題展陳列。
齊白石的菊花最富有田園意趣。特別是一些出之籬笆的菊花作品,充滿了恬淡溫馨的鄉土情懷,絲毫沒有傳統文人畫那種孤傲冷逸的落拓感。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尚輝介紹,白石一生畫菊最多,不同的種類,形形色色,鮮艷多姿。但他最愛畫千葉重瓣,花頭如球,花瓣如舌,兩筆繪一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