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俊采訪
張建俊采訪
張建俊采訪
時間:2006-10-23 13:51:00 來源:雅昌藝術網
名家
>張建俊采訪
 |
 |
長風(簡稱長):你的近期中國菜系列作品跟你以前所畫的不一樣?
張建俊(簡稱張):是的,以前搞的比較雜亂。
長:以前的作品是從傳統的模式中切換出來,或是在別人成功的經驗中移花接木式的嫁接出來的,別人對你影響很多。
張:我不否認別人對我的影響直到現在也是。這跟我的經歷有關,我美院畢業后,干的事情很雜,做過設計,干過畫廊,還在拍賣行征集鑒賞過字畫。后來還是喜歡純藝術。實現小時候想成為藝術家的夢想。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上。
長:你來北京還策劃了幾個展覽。寫過評論,為什么不再做下去?
張:2002年策劃了《芯片的心》的畫展,03年、04年連續策劃了四個,其中兩個就夭折了。策展人太難,上下左右你都得顧到。什么都是你自己的,從設計、出冊、宣傳、跑展廳、運輸、找投資、賠負問題、銷售價格等等都是一個人干。這樣下去我覺得我就廢了,我不是策展人而是一個組織者。做了一個燴菜,讓大家來嘗,這不是我的想象。評論有感也寫點。
長:你什么時候開始畫這一系列作品?
張:2002年作完第一個展覽后,開始畫一些水果和吃的東西。一幅畫里只有一個東西。當時覺得視覺沖擊力特強,像我以前搞的平面設計很有意思。
長:那后來為什么又停下來了,畫了一批情人系列的作品?
張:02年冬,北京特別冷,過年也沒回家,女朋友也分手了,我覺得很壓抑、無聊;更主要的沒有經濟來源。畫畫沒有感覺,便停下來思考。
長:畫過情人系列作品能看出你當時的心情。畫面有一種很緊的精神狀態。——又不含幽默或自嘲,很自律,自我自嘲式的心態。
張:關鍵的問題是當時自我內心的宣泄罷了。
長:那后來為什么又不延續做下去,不會又是沒有感覺吧?
張:心態不一樣。2003年,我開始給別人代課,若有些收入,也能賣些作品。經濟上有了保障,把自己從男女關系解脫出來,最主要的是情人系列作品是那段時間壓抑的心情表述。覺得沒有共鳴的東西。中國菜系列作品能把自身的認識上升到一種共識。
長:達到共識,是你對社會的責任,及對社會提出一些問題來,引來反思。
張:對,這比較適合我對當代藝術的認知,我不喜歡以觀念而觀念,而是把自身的生活與社會現象及對藝術實踐三位一體來搞創作。
長:這是很難的事。社會現象與自身的生活往往相背的,何況你對社會現象的認識,有時是偏極的或片面的,你的中國菜系列作品有這方面的認識,更主要的是你找到了一個切口。
張:對的,我想把物質的本質回歸到人性上來,是人對物質的認識,通過吃來反映中國現狀的問題。開始時主要強調視覺感受,像廣告畫,光、亮、艷、美其實質不是物質的本身,而是商業化人為的掩飾,人為的制造一些垃圾食品和自身產生本質的浪費。
長:在生物界,光、亮、艷、美的單純色和絢麗的圖案是有毒的生物的標志。如不可食的果實、花、銀環蛇、甲殼蟲等,相反弱者多色彩暗淡。
張:誘不可餐。可今天我們生活都和生物界背道而馳,加色素,添加劑,化學用品使物品變得鮮艷無比,以色而謀利。
長:這說明了什么?人比生物界更加先進,也更加虛偽。人為的把每件物品都注入現實的意義,這種意義都非物質的本身,而是人的欲望所強加給物的,使物變得更加人性化和誘惑力。從而使你我活著本身對自己產生不自信。
張:當今我們對任何事物都會產生新鮮感。同時也會產生失落感。
長:你的近作中國菜系列、宴席和剩餐是不是有這樣的感觸?
張:有這種情節,這是我2003年至今的創作和我生活本身有關。這幾年身邊的朋友都混得比較好。吃飯都進館子。狂吃海喝。同時往往找好多借口,婚?嫁娶就不說了,過年過節不用提了,生意場上托關系,找門子,老朋友相會,新朋友初識等等免不了大排小排幾桌。每次初會卻有新鮮感,飯后又有好多失落感。
看著滿目狼籍的場面,好像一場剛剛結束的戰爭。白刃血光,湯水四溢。享受與被享受者。一種迷離、腐化、旋暈的享樂主義場景。過后往往成為腐朽的垃圾。
長:因此說中國的菜聲名海外,任何藝術都滅了,廚藝不會亡的,有這么多食客捧場,廚藝也超越了人的想象。所以民以食為天,吃飯也是一門藝術啊!
張:如果把吃飯作為一本藝術的話,就會產生好多問題,什么飯好吃。餓飯其實最好吃,饑不擇食?當今物質極端的豐盛。吃飯卻成為一種負擔。你越愛吃的,越對你健康有影響,光滑艷美,色味俱佳者,往往你有傷害,每天到吃飯時,就很盲目。不知吃什么好!
長:這只能是你的個人生活體驗。但作為商業消費文化的人,吃不只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上升到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文化水準的標志。
張:這是一種極其惡劣的消費現象,為什么要加上“文化”兩字呢?
長:中國式的消費文化現象。
張:其實中國當今是一種大雜燴的快餐盒飯式的文化現象,傳統文化上氣不接下氣。氣喘吁吁。當代所謂先鋒文化殺雞取卵,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有道是外來消費打著文化的幌子,送來“快餐盒飯”讓你越吃越愛吃,悄悄地在肥胖中死去。
長:你看的問題太尖銳,有點極端。你什么時候做個展?我給你取個展覽名字吧?
張:是什么?
長:宴罷歌聲起。
張:我明白。
張建俊是我的大名,長風是我的筆名。好象我的左腦和右腦。左右手一樣,我用左手吃飯,右手畫畫。左
右相兼,有時也產生好多矛盾。依次作為采訪式文體,不知可否?
簡歷
張建俊
1971年生于陜西蒲城
1996年畢業于西安美院
現居北京宋莊
1998年 個展匯源畫廊
2001年 四人水墨展 北京
2002年 芯片的心 當代藝術展 北京BS藝術車間
2003年 首屆青年美展 今日美術館 百人油畫作品展 北京大陸畫廊
水墨與墨水當代水墨展 北京
2004年 當代藝術百人展 北京千景畫廊 觸摸身心的自由 當代藝術展 北京798藝術區
2005年 形形色色當代藝術展 上海云峰畫廊 “廢”當代藝術展 北京 三里屯禪0空間 時間的痕跡藝術展 日本
2006年 物欲——與我 當代藝術展 澳大利亞 提出物欲藝術
北京通州區宋莊小堡藝術工廠路2號院
電話:69598022(畫室)
油箱:jjart7118@sohu.com
手機:13167511654
郵編:101118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