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藝術家該如何扶植
本土藝術家該如何扶植
本土藝術家該如何扶植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大師論壇昨就此展開熱烈討論
第八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大師論壇昨天在浦東舉行。近20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機構的專家出席大師論壇,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的大師、權威及行業中的領軍人物。“怎樣利用藝術節扶植本土藝術家”、“如何為藝術節尋找贊助”等話題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
藝術節要扶植本土人才
昨天上午的大師論壇,不經意間偏離了既定選題,而轉到“藝術節要扶植本土藝術家”的話題上,并意外地引起了各國專家的熱烈討論。
新加坡藝術節總監吳青麗回憶說,前些年,新加坡的觀眾只愿意觀看國外的節目,對本土的演出興趣不大。那些國外來的演出,不管質量好壞,常常能滿座。而本土演出,往往只有一半上座率。新加坡藝術節意識到,應該給予本土藝術家參與藝術節的機會,而且要大力扶植本土藝術家,提高他們的聲譽,確立他們的藝術地位。他們跟當地的演藝公司商量,策劃節目;他們也利用藝術節的平臺,讓本土藝術家與海外劇團協同演出。有調查表明,經過幾年的扶植,觀眾對本土節目的參與度已比海外節目的參與度高出8%。吳青麗認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每年至少有一半節目來自海外,有很多機會可以讓本土藝術家和海外藝術家同臺表演,以提高本土藝術家的國際知名度。
美國節慶傳媒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查爾斯·布朗說,著名的電視選秀節目《美國偶像》就是讓基層的藝術家得到在電視上露面的機會,也成功地制造了很多“新星”。一些專家說,他們來上海參加藝術節,更想看看中國當代藝術家們的表演。還有一些專家建議說,可以采取“國際聯合制作”的方式,使本土明星既能在當地演出,也能有機會到世界各地表演。
節慶贊助需靠市場運作
沒有贊助,難以支撐藝術節龐大的開支;但大企業如果投入贊助,藝術節是否又會被控制,從而喪失個性,喪失靈魂,變得千篇一律?節慶贊助成了很多專家無法回避的話題。
中國國際節慶公司總裁張暖透露,目前全國有6000多個節慶活動,除了政府的資助,許多節慶未能成功得到企業贊助。而很多具有知名度的品牌節慶活動,政府投入巨大,無形資產十分可觀,但往往因為缺乏運作能力,使這樣巨大的無形資產和贊助資源白白浪費。張暖提出,要對節慶贊助進行資本市場運作,使其集約化、規模化。單個的節慶活動,往往影響不大,難以得到贊助。但如果對其中10個品牌節慶活動進行打包,形成規模效應,再跟大的贊助商談判,就很有可能得到不菲的贊助。之后,如果使其中的品牌節慶活動資本上市,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是巨大的。查爾斯·布朗也認同這一看法,認為品牌藝術節具有無窮無盡的贊助資源,應該想辦法讓贊助企業感覺到這樣的投入產出比是高于一般廣告的。
然而,一位在瑞士銀行贊助部工作過的專家認為,不能將藝術節當作搖錢樹。贊助很有可能具有“侵略性”,會逼迫藝術“標準化”,從而破壞藝術的獨特性。這樣的觀點,在歐洲的一些專家那里也很有市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