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雙年展:不在意觀眾把展會當游樂場
上海雙年展:不在意觀眾把展會當游樂場
上海雙年展:不在意觀眾把展會當游樂場
一幅高5米寬10米的巨大霓虹燈裝置矗立著,每根霓虹燈管的長度象征著中國筆墨提按的速度,古琴伴奏幽幽響起,每個音符的音長和每根霓虹燈管的長度相應。像創作一幅山水畫一樣,古琴音韻一點點響起,霓虹燈一點點亮出,像藝術家繪畫時一筆一筆添加的筆觸。
這恐怕是第六屆上海雙年展最早名聲遠播的一幅作品了,它名為《山水——紀念黃賓虹》,是一件巨幅霓虹燈裝置作品。媒體爭相刊登了它的照片,于是無數觀眾拿著報紙按圖索驥,前來觀展。
作為“中國最高規格的藝術雙年展”、“亞洲最具影響力的雙年展之一”,以“超設計”為主題的本屆雙年展9月5日至11月5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96組藝術家的118件(組)作品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和觀眾見面。據媒體報道,每天的觀展人數都在萬人以上。
對此,雙年展策展人、上海美術館副館長張晴表示,“與以往雙年展只在藝術領域做宣傳不同,此次吸引了全社會更多的注意。”他進而表示,并不在意觀眾把這里當作游樂場,藝術不應該是孤芳自賞,而屬于整個城市。當代藝術扎根于當代,本來就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應通過普及讓觀眾看懂。
而在看過雙年展現場之后,記者發現,雖然當代藝術所慣有的“尖銳”、“嚴肅”和“莊重”依然還在,但同時更多的“熱鬧”和“好玩”也不斷穿插其間。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雙年展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更是強力推薦:“絕對是一場好看的雙年展”。
在展覽現場,荷蘭馬聶科斯·尼杰斯的互動裝置作品“跑步機”由一個類似跑步機的裝置和一個8×4米的大銀幕組成。站在“跑步機”上起跑、加速,觀眾的眼前就會出現由電影和3D組成播映的深夜街景。銀幕上的圖像是移動的,觀眾的奔跑速度和方向將決定銀幕上的情節與圖景。作品是隱喻急速運轉得令人瘋狂的現代生活,其形式更像是一段實景游戲。在展品現場,人們耐心地排隊等待“飛奔”。作者甚至還準備了一些墊子,以應付觀眾奔跑過快而摔倒。
而在中國藝術家丁乙的“時空郵局”前面總是圍著不少好奇的觀眾,因為在這個特殊的郵局里,他們可以向未來寄發信件、表達心聲,也可以作為“未來人”檢索、查閱別人寄發的信件。觀眾在“心靈卡片”上記錄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人所要傾訴的心靈感言和寄語,然后將卡片投遞到這個郵局裝置中。
工作人員每天會將郵筒的卡片取出,并將有代表性的部分貼在墻上。藝術家丁乙認為:“這個作品啟發了觀眾的想像,讓大家游走于虛擬和現實之間。”據他介紹,每天都有許多參觀者在這里留言,有一個男孩在卡片上訴說了對過世爺爺的哀思,言辭頗為感人。甚至還有一位“紅樓迷”在寄給曹雪芹的卡片上寫道:“真想看你寫的《紅樓夢》的后40回,如果有可能請E-mail一份《石頭記》原稿。”
更為有趣的是,在參觀藝術品的同時,觀眾無意間也會變為“創作者”。巴基斯坦藝術家歐斯曼·漢的參展作品《靜物光流》,用特制的投影設備,為玻璃瓶、餅干盒之類普通日常物件,打上兩條流光溢彩的光帶,仿佛時光之河。而觀眾則可以把手放在桌面,體驗創造或者攪亂光河的過程,頗耐人尋味。
雙年展中各國藝術家的作品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有的極具創造力,有的充滿幽默感,每幅作品都傳遞了藝術家們對于現實的看法和觀念,而觀眾則在其間輕松觀賞,并時不時發出對藝術創新與追求的共鳴。
參加開幕式的一位大學教師在欣賞作品后,認為這屆雙年展的作品從創意上、技術上、制作上更富現代藝術的趣味性,貼近人們生活的作品也引發了觀眾的思考,“是喚起日常生活逐漸麻木的感官和心靈的一次游賞”。
一對來自浦東的中年夫婦對繪畫裝置《蛻》很感興趣,里面的形象虛無縹緲。其心聲可能代表了大多數普通觀眾,他們很坦率地說,這里許多東西看不懂,作品說明也過于簡單,“這兩天就屬雙年展最熱鬧了,我們也來趕趕潮流”。
記者在現場看到,年輕人三三兩兩結伴而行,也有一家老小全部出動的,他們親身感受體驗型的作品,也在喜愛的作品前留影紀念,把相約去看雙年展當作了一次時尚的聚會活動。在大眾眼里這也許就是一場藝術嘉年華,至少是一次新奇而又輕松的視覺體驗。
的確,在藝術作品背后是有著歷史、人文和社會背景與思考的支撐,雖然學術性的雙年展主題闡釋起來玄奧無比,但是至少觀眾們可以欣賞和揣測其外延,并從中得到樂趣。但是如果強迫觀眾去穿透其五彩繽紛的面目,殫精竭慮思考藝術家有關“城市”、“生活”的思考,還有所謂“反諷”、“警示”的內涵,那么藝術雙年展不僅不親民不可愛,反而是冷漠且沉重的。
當代藝術放低了姿態,但并不意味著它喪失了藝術表達。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曾向媒體表示,經過這些年的藝術普及和雙年展的多次舉辦,上海市民已經對現代藝術不太陌生了。即使“看不大懂”,卻樂意參與和了解。而現代藝術注重創新和個性,也和上海的城市精神不謀而合。
在本屆雙年展中,當代藝術和普通觀眾的那種距離正在縮小。大部分觀眾雖然沒有任何藝術學識背景,卻在“超設計”作品旁流連忘返。這也是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強調作品互動的原因:消解距離,讓觀眾親身體驗藝術的奇思妙想,即便結果像有些評論認為的那樣,對于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雙年展只是給予他們一只漂亮的禮盒,打開之后就將它束之高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