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山水 禪意境——畫家黃秉華先生的山水情結
禪心山水 禪意境——畫家黃秉華先生的山水情結
禪心山水 禪意境——畫家黃秉華先生的山水情結
時間:2006-10-20 15:35:00 來源:
名家
>禪心山水 禪意境——畫家黃秉華先生的山水情結
 |
初識“海上”山水畫家黃秉華先生,是在“海上”另一位花鳥畫家引見才相識的,而且就在黃先生的一處新居里。在他新居的畫室里,權作一次所謂“文人墨客”式的,無主題性閑聊。我們品茶、評畫、說禪,談笑風生。在說到當下書畫藝術市場如此熱鬧的時候,秉華先生用非常平和、冷靜的口氣說:“這是好事,但是作為畫家一定拿出高層次、高質量的作品,以作品行天下,只有這樣,無論將來的市場是什么樣子,只要作品好,它將來的生存率也一定會很高。”秉華先生的這種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作為一名畫家,能覺察到這一點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眼下由于藝術市場的大繁榮,一些畫家就坐不住了;為迎合市場,他們不是在自己的作品上下功夫、創新,而是在不停的重復自己,結果他們的作品,成了畫匠們的行畫,這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秉華先生這樣一說,我盡然感動起來了。
黃秉華,1955年生于上海,先師承海上名家唐秉耕學山水,后拜海上名家張桂銘、毛國倫門下。從此得到了比較好的修煉,他無論畫什么,都十分的投入,一發不可收,越畫越有味,越有感覺。他的山水畫,以細膩的筆墨來描繪萬重山的高大和壯觀,點面結合,線條飽滿、流暢,墨色并用,時隱時現,虛實兼顧,皴擦有法,畫境幽靜致遠,取舍有度,似是而非。流水有心,禪意不遠,慧心左右,超然一味。閱之,使人頓感有種如入其境的況味。
如是,秉華先生在圈子里還是個有名的“老法師”,他搜盡奇峰,廣交高僧、塵外之人。這對他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就他這些舉動,我曾相問過,他說:“一個人在都市里呆久了,不是好事;尤其是對一個藝術家來說,不去寫生,不去廣交朋友,不去有意的‘放逐’、‘放縱’自己的思想、心境,而是躲在家里,對著風景照片來畫畫,能畫出生動、傳神的東西嗎?中國的藝術,尤其是水墨領域,受佛、道影響很深,可以這樣說,幾乎每幅中國畫都有禪、道的哲學思想,山水畫是這種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所謂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
如此說來,秉華先生為了使自己能靜下心來,好好的畫幾張像樣的東西來才使然的。就在我打開電腦寫這篇文章時,他剛剛從普陀山回滬。此行是陪中國的山水畫家周韶華老,由此也可看出,他還是全國不少知名藝術家的知心朋友。說秉華先生的畫,就不能回避他的禪宗意趣,否則那就不是黃秉華了,“禪意山水,禪意境”,是我給劃秉華先生的一個符號。后來,熟知他的人都說非常貼切,連周韶華老都點頭了。對于藝術成就,也就是“畫意畫理”這方面來說,他的“畫”意,明顯是受到禪宗意識的影響的。所以他的山水畫,幾乎是每一筆都那么的精煉,那么的高遠、寧靜和博大,令人深思和向往,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2003年秋在普陀山,成功的舉辦了黃秉華山水畫、慈善畫展。普陀山的方丈、戒忍大和尚主持了開幕式,并致辭對黃秉華先生的人品和藝品給予了高度評價;隨后以“妙筆生‘華’”的題詞,來回敬秉華先生藝德之高尚。
“禪意山水,禪意境”。其實這也是只可會意,一說就俗的東西,但不說更難。在秉華先生在畫集里,有一幅《高士觀瀑圖》。此幅是四尺整宣,在這八平方尺的范圍內,畫家的思想又一次得到了“放逐”。畫面的構圖是遠山近水,兩位高士在聽著遠方傳來的瀑布聲,表情自然,神態自若。在圖中,所謂遠方的高山上,古寺若隱若現在云海中,忽而有“人字雁陣”在視線中一任飛來。此時此景,真是讓人回味無窮,想必這就是禪意帶來的清遠吧。好一幅禪意山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