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說法
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說法
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說法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快速增長,它的發展趨勢,它所帶來的問題,它能帶動哪些相關產業,這些已成為世界藝術市場共同關心的話題。
現今,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已經成為藝術市場的焦點,由這一焦點又引出了許多備受人們關注的話題,比如中國的藝術市場太熱了嗎,中國當代藝術太貴了嗎,藝術基金在中國能否建立,什么時候能建立,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趨勢是什么?等等。
在日前結束的“藝術北京2006”大型當代藝術博覽會上,一個名為“2006藝術經濟”的論壇就以這些話題為中心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中國的藝術市場太熱了嗎
馬芝安:北京藝門畫廊負責人
中國藝術市場突飛猛進
為什么在北京突然有這么多的畫廊崛起?第一個原因是世界性的原因,以全世界來講,我們正處于藝術崛起的階段。第二點是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人們購買藝術品對他們生活質量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第三點我覺得大家都應該了解到,奧林匹克給了我們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推動藝術在北京的發展。
畫廊有責任培養收藏家。現在,中國正處于一個藝術市場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任何人都可以做藝術買賣,但重要的并不是只做藝術買賣而已,而是將藝術有一個很好的收藏,賣給一個很好的收藏家。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就是我們的顧客是誰,我們將我們的作品賣給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群體。
尹在甲:韓國阿拉里奧畫廊負責人
用積極的態度對待藝術市場的爆發期
中國的藝術市場是不是太熱了?所有的事是不是發展得太快了?我想回憶一下2000年我大學畢業的時候,那時候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都在經歷互聯網投資的爆發期,各種人都在建網站,在找投資,我認識的人里包括販賣鋼材的都在談這事,我覺得現在畫廊的大量出現跟當時的情況有點類似。網站熱退潮以后,我們發現在中國也確實也存活下來一些比較重要的和互聯網有關的企業。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在中國,在富豪榜的年輕人里面不少人都是做網絡公司的。所以我希望參與當代藝術的人用比較平靜的心態去面對這樣一個階段。現在是一個爆發期,就想辦法讓這個爆發期給藝術界提供一個機會,過一段可能會有衰退期,也不必恐慌,都會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對于現在的這種爆發狀況,我覺得雖然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解決,但還是應該以比較積極的態度去對待。
以前中國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的經濟經常會有悲觀的言論,說中國的經濟這樣發展下去就完蛋了,就沒有救了,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經濟還是很繁榮,我想藝術市場也是這樣。
亞歷山大·奧克斯:德國空白空間畫廊負責人
中國藝術市場剛剛起步
在上世紀70年代,我們可以看一下西方的藝術市場,當時,整個藝術市場都相當火熱。有時候有一些藝術作品還沒有干就拿去市場上賣,所有人都在爭買這些作品,但是所有買這些作品的人都不是好的收藏家。我所講的意思是,以前有7位藝術家的作品在賣,現在卻只有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作品是經歷過考驗的。我認為在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時,我們真正離不開的一個問題是首先作品的質量到底怎樣?第二這些藝術家的潛力到底怎樣?第三點就是的作品賣給什么樣的收藏者?請不要將中國藝術家與西方藝術家做對比,中國藝術家只是剛剛起步而已。
當代藝術的收藏視野
陸蓉之:上海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
不能用耳朵收藏
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是一個歷史的必然,也是一個偶然。中國在過去短暫的100年時間里,曾經跟全球處在一個比較隔閡的狀態,因此外界對中國充滿了好奇。這使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有偶然的爆發力,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跟隨著西方資金和西方收藏眼光,以及在西方美學的影響和沖擊下明顯增長。這種收藏的主動性,今天看起來有了急速的改變,這跟來自于中國的本土收藏人口急速增加息息相關。但是這些中國本土收藏人口是不是具備了收藏家的條件呢?這個條件出自于對藝術的無條件的熱愛。因為只有在無條件的熱情之下,你才可以源源不斷有新的、更敏銳的發現。
但是,“用耳朵收藏”,這是我們目前在中國看到的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一些收藏家是靠耳朵去聽從一些聲音來確定收藏趨向的。以目前我們在拍賣市場上看到的,經紀人制度和運營的系統還非常薄弱,有經驗操作市場的畫廊用5個手指都可以算得出來。這種畸形的發展使很多藝術品的價位處于非理性的狀態,我們拿得到的數字,幾乎是完全依賴拍賣市場的數字。實際上,現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價位還是極度偏低的,但問題出在那些在拍賣市場出現的少數的成功范例造成了市場的瘋狂,這個市場的瘋狂又造成了急速增長的價格。這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不利的。
烏力·希克:瑞士前駐華大使、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
收藏成為了一種越來越苛刻的行業
收藏家不是處在一個孤島上,而處在一個藝術操縱系統中。這個系統的核心是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協助傳播者是藝術評論家,而商業方面的代理人則是經紀人、畫廊和拍賣行,最終的消費者就是收藏家。但是在中國,這個系統的發展很特別。我們現在有策展人,還有批評家,但他們發現要靠這行生活下去是非常困難的。
收藏家現在面臨很多趨勢,第一,在過去的10年里,中國人對于藝術的熱情大大增長了;第二,藝術已經成為了金融資產,成為了投資對象;第三,伴隨著巨大的全球化經濟潮流,許多的金融投資者在過去10年促進了藝術品價格的上漲。這些趨勢給收藏家帶來了一系列的后果:第一,具有經濟實力的收藏家的角色地位被加強了,要增加收藏,博物館必將越來越依靠有實力的藏家;第二,面對目前在藝術家、經紀人、批評家、策展人和收藏家之間不甚透明的網絡關系,博物館處在危險當中,關于什么是有意義的藝術而什么不是,它可能要失去長期建立起來的闡釋權威;第三,真正的收藏家,無論是大藏家還是小藏家,仍舊還有許多理由繼續進行收藏。然而,在目前的價格層次上,不管是出于對藝術品的熱愛還是盈利的目的,收藏成為了一門越來越苛刻的行業。它更依賴于收藏家的核心技能:累積知識、建立品位、找到投資點,并作出艱難的決定。
藝術能否成為純粹的投資品
唐冠科:紐約蘇富比拍賣公司資深副總裁
藝術基金是一種健康的投資
收藏通常都是個人的行為,代代相傳,最后進入博物館或者被別的收藏家收藏。但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基金則主要是通過投資藝術來賺錢。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品的擁有者很可能從來就沒有見過自己擁有的藝術品,他們最需要的僅僅是對基金經理人有信心,也就是說藝術成為一種投資,而了解和熱愛藝術可能從投資者個人角度來說是不必要的。在過去30年里,我一直認為藝術是可以成為投資品類的。而經過鑒別的收藏可以成為非常健康的投資。
我們既然可以把藝術品看作是一種投資品類,那么可不可以推測它的價格呢?是不是有足夠的信息預測將來的價格呢?當然今天能看到比過去30年多很多的信息,很多數據是網上可以查詢的。有兩個紐約大學的教授已經建立了一個指數,他們研究了藝術品的價格表現,這些藝術品都是在1875年后出售過不只一次的作品,在報告中發現,藝術品的收益超過了某些證券投資的收入,僅僅比美國股票市場要差一些。但是,投資藝術品基金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只有50%的藝術作品是在公開市場上賣過的。很多藝術品交易是私人行為,沒有準確的數據可供參考,這不像股票,我們可以每天都看到大量信息。因此,現在藝術基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信息的匱乏使得投資人認為藝術基金不可靠,風險太高,而且變現也是有限的。
張帆:美國紅杉木資本(中國)CEO
藝術基金在中國還是問號
一個基金市場的建立需要很多因素,第一點就是信息的透明和市場貨幣的高度流動性。今天看藝術品投資市場,這個因素已開始存在。投資性買家在最近的統計里,占到了所有買家的40%。這種買家,對藝術本身沒有任何的興趣,也沒有任何的知識,甚至買的藝術品看都看不看,就像一個專業投資人在買股票或者自己買交易期貨一樣,不需要看實物。同時在供給方面,各國的藝術家紛紛跳上交易的舞臺。總的來講,投資藝術品從心理和時間的距離上,從藝術家的工作室到畫廊,到拍賣場,藝術品快速交易和流動越來越成為可能。而由于互聯網和信息資源的快速增長,信息透明的趨勢也一步一步把投資推向越來越透明的程度,藝術品基金的建立也就成為了可能。
不過,像其他的金融投資類資產一樣,買方在整個產業鏈的結構中占有決定性的作用。大陸的收藏機構和收藏家,是否會或者什么時候會把藝術品投資推向一個機構化、專業化運作,這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李濤:美國巴克萊銀行集團巴克萊投資公司總經理
藝術投資不講究作品好壞
收藏家或者藝術家們總是要買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但是作為投資人、作為資金的管理者,我不想買一張好畫,我要買一張能賺錢的畫,這個差別是很大的。資金運作只是把藝術作為一種資產。一位在倫敦搞藝術投資的朋友對我說,他在買藝術品的時候從來不看,甚至很恨這個東西。但如果你收藏,你就要買你喜歡的,你要把感情放進去,但是投資則不一樣,投資需要的是清晰的頭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投資人只看有沒有市場價值,當然,最好是既是好畫,有時代意義,還能賣個好價錢的。另外,投資不講究是好作品還是壞作品,而講究時機。反過來,你錯或對并不重要,主要是對的時候贏了多少錢,錯的時候虧了多少錢。因此,規模性資金進入藝術市場,是好是壞需要時間來評估。不要說市場化就一定不對,搞藝術的也要去了解市場,關鍵看你怎么運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