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錯錢了
花錯錢了
花錯錢了
近期,多家衛視電視臺重播了根據“文革”時期手抄本改編的反特電視連續劇《一雙繡花鞋》。由于該劇在北京臺播出時我沒能看全,這回幾個電視臺一起播映,著實讓我過足了癮。
不過,在我深深地被這部電視劇所吸引的同時,其內容上的一些不足也確實令我感到遺憾!
《一雙繡花鞋》是一部以解放初期為背景的反特電視劇。那時,人們手中所使用的是于1948年12月1日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及50000元等共12種面值,60余個券種。正因為第一套人民幣面值巨大,所以解放初期人們花錢都是“成千上萬”的(據老人們說,那時買一塊肥皂也得幾千元錢)。這種情況一直到1955年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后才發生變化。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和10元等共11種面值,13個券種。而且,銀行規定是以第二套人民幣的1元收兌第一套人民幣的10000元。也就是說,自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后,人們在日常的花銷中才開始出現了花幾分錢、幾角錢和幾元錢的情況。
然而,在《一雙繡花鞋》這部劇中,劇中人物卻也經常出現花幾角錢、幾元錢和幾十元錢的情況。最典型的例子是,劇中一名叫“老幺”的小偷將“繡花鞋”偷走后以5角錢賣給了自己的遠房妹妹,之后,巴東公安分局局長葉大龍又以1元錢將鞋買回。這里就出現了兩個錯誤:其一,當時貨幣最小的面值是1元,5角錢根本就不存在;其二,當時一般商品都是以萬元計價,顯然1元錢看來是買不到什么的。此外,劇中像這樣關于用錢的錯誤還有多處。
由此可見,《一雙繡花鞋》劇中人物所使用的貨幣并不是該劇那個時代背景下所流通的貨幣,總之一句話:“《一雙繡花鞋》里的人物花錯錢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