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八年彩瓷皇后國家博物館復活
研制八年彩瓷皇后國家博物館復活
研制八年彩瓷皇后國家博物館復活
時間:2006-10-18 11:00:00 來源:現代快報
市場
>研制八年彩瓷皇后國家博物館復活
它們曾經是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把玩的國寶級瓷器,它們都是“壓箱底”的寶貝,平常百姓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都難得一見。
國家博物館從30萬件瓷器中精選出20個品種,每個品種按照200多年前的工藝仿制了50件。明天起,國家博物館專家們復制的國寶瓷器“克隆”品將在南京市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展出,屆時,市民還可以一睹擁有“彩瓷皇后”美譽的琺瑯瓷的尊容。
研制8年復活工藝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陶瓷頂峰期的作品,也是清朝皇室獨攬、普通百姓難得一見的皇家工藝之一,被世人美譽為“彩瓷皇后”。但乾隆以后這種燒制技術就失傳了。
為了讓這種燒制工藝“復活”,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攜帶資料來到景德鎮,邀請制瓷大師熊建軍一同研究如何恢復琺瑯彩工藝。沒想到,一研究就是八年!昨天,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上了熊建軍,他對記者感慨:“試過多少次已經講不清楚了。一直到去年,我們才把琺瑯彩的全部工藝都研究清楚,可以按照兩百多年前的所有工序復制琺瑯彩。”
“復制過程中最難的一道工序是彩料的配比”。與其他器件不同的是,琺瑯彩的彩繪顏料中含有硼或砷。砷是一種有毒物質,一次在高溫爐中煅燒琺瑯彩時,溫度達到數百攝氏度之后,毒煙揮發出來。因此,燒制的過程中,所有參與者都戴著口罩,但即便如此,大家都還是被“熏”得流鼻血了。”熊建軍說。
底部刻雙款防偽
“這些仿制品,除了沒有做舊外,辨別它們是不是原件,還有一個小竅門。”國家博物館的專家說,一般原件在瓷器的底部有“款”,比如“乾隆年制”、“康熙年制”等字樣,但高仿品的底款均為雙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國國家博物館”字樣款,同時,每件瓷器底部均有紀年和絕版編號,以此來防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