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雕引進“洋打工”遭受質疑
上海城雕引進“洋打工”遭受質疑
上海城雕引進“洋打工”遭受質疑
時間:2006-10-18 11:24:00 來源:城市雕塑&公共藝術
市場
>上海城雕引進“洋打工”遭受質疑
|
| 法國著名藝術家阿曼的雕塑《新女神》被安置在揭幕的上海藝博會展館中央大廳 |
|
2010年之前,上海要建成5000座城市雕塑,其中重要景觀雕塑100座。 有關部門的普查結果顯示,上海目前約有城市雕塑1034座,其中,優秀作品只占10%,另有10%屬劣質作品,80%的作品水平平庸…… 在此背景下,一些被廣泛認同的洋品牌雕塑被迅速引進,之后,洋雕塑家進軍上海灘。很快,不少滬上雕塑創作者向記者承認,洋打工們搶了他們的份額。更有雕塑家擔心,“這些二三流、甚至根本不入流的洋雕塑創作者,會給上海城雕創作帶來負面影響。”
2000年,羅丹的雕塑原件復制品《思想者》在第四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上展出后,被浦東一家公司出資100萬美元買走,后防置在聯洋社區內。其后幾年的藝博會,遂成為“世界著名雕塑”的大賣場:愷撒《大拇指》被一家會所以260萬元人民幣買斷;阿曼的《游吟詩人》、《旋律的悸動》被上海大劇院先后以93萬元、218萬元購入。
一專家精辟地指出,這些在國外不斷可見的復制雕塑,能在上海賣出高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滿足了購者的作秀心理。“沒有人知道成交的確切數字,重要的是熱熱鬧鬧地迎來了一座世界名作,雙方都挺高興的。”
見識到越來越多的世界著名雕塑后,本地收藏者的購買欲望迅速消減。以至于有一年藝博會出現天價雕塑難覓婆家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由于阿曼雕塑在上海商業上的成功,那種金屬切割風格的雕塑很快遭到大量模仿和抄襲,洋打工就此找到了自己大顯身手的舞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