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動漫市場被舶來品占領 齊天大圣難撐一片天
九成動漫市場被舶來品占領 齊天大圣難撐一片天
九成動漫市場被舶來品占領 齊天大圣難撐一片天
時間:2006-10-17 10:3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市場
>九成動漫市場被舶來品占領 齊天大圣難撐一片天
 |
 |
隨著美、日、韓等國動漫產業日趨紅火,中國對動漫文化產業的關注程度也急速上升,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將動漫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扶持。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舉辦動漫節慶活動的城市就有上海、重慶、廣州、長沙、濟南、哈爾濱、石家莊等10家之眾。
然而一個沉重的現實是,目前我國動漫市場份額中,日本動漫占60%,歐美動漫占29%,中國原創動漫僅占11%,近90%的中國動漫市場份額被國外動漫產品“侵占”。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各省市產業還未成型就陷入無序的惡性競爭中,那么中國動漫不僅難以走向世界,而且國內市場也會逐漸淪喪,被國外動漫“侵占”更多。因此,各地不能盲目“打造動漫基地、上動漫產業項目”。
我國動漫產業底氣不足
記者從近日在石家莊召開的“2006中國·石家莊首屆國際動漫節高峰論壇”上了解到,2004年,全球數字內容產業產值達2228億美元,與游戲、動畫相關的衍生產品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從全球來看,動漫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那么,中國的動漫市場有多大呢?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動漫市場容量至少有10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作保障:我國現有3.67億未成年人,他們是動漫產業潛在的消費群體。據中國動漫協會提供的數據,2004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僅117億元,2005年,也只有180億元的產值。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動漫產業的增速較慢,至少存在800億元的缺口,市場基本處于“慢熱”的開發狀態。
專家認為,中國動漫產業的底氣不足。因為近年來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一直占據著中國龐大的動漫消費市場,僅史努比、米老鼠、Kitty貓、皮卡丘和機器貓,每年就從中國市場“奪走”六億元。
可喜的是,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就要求國內各電視臺播出進口動畫片的比例不得超過40%,2004年3月22日,國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扶持國產動畫片”;后來發布的《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對國產動畫業又進行了全面規劃,這些措施都為國內原創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動漫產業發展也有所前行。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間,我國動畫總產量僅為4.6萬分鐘,2004年、2005年年產量分別為2.18萬分鐘、4.27萬分鐘。廣電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預測,2006年全年總量將有可能達到七萬分鐘。
四大難題困擾動漫產業
第一,缺乏民族品牌。近年來,中國動漫企業將大量精力用于動漫產品的來料加工,已經成為美國、日本等動漫大國的重要代工基地,替海外加工的動漫作品已經遠遠高出原創動漫的產量。專家稱,中國動漫在“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時,也失去了創作知名原創動漫品牌的時機,致使中國動漫與國際動漫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有調查表明:中國兒童最喜愛的20部動漫形象中,有19部來自國外,而國產動漫只有“孫悟空”孤獨一人。
第二,缺少高素質、專業化動漫人才。中國動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張松林認為,中國動漫專業人才太少了,高級的創意、設計、策劃和市場推廣人才更是稀缺。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說,與日本、韓國等國相比,中國的動畫教育機構不僅總體數量偏少,而且在師資、教材、教學體系上都不夠完備,嚴重制約了動漫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只有一位老師,現在動漫學院也只有500名學生和28位老師。
第三,中國動漫說教味太濃、娛樂性不強,這是阻礙中國動漫原創作品走近大眾、塑造品牌的絆腳石。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長、著名漫畫家方成和《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主編徐鵬飛等專家認為,與國外的優秀動漫產品相比,國產動漫形象單一,缺乏幽默夸張感,故事老套,缺乏現實主義題材,這些困擾中國動漫界多年的老問題依舊難以改觀。
第四,資金匱乏,經費不足,許多動漫企業依靠自有資金發展,處于自生自滅狀態。據了解,動漫制作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如果沒有把握取得預期收益,投資商是不會輕易將大量資金投進去的。有一些民營資本雖有投入意向,但由于動漫產業的收益鏈不明顯,他們不敢輕易進入。
靠什么振興國產動漫產業
業內人士認為,振興國產動漫產業,一要靠創新。中華文化擁有豐富的動漫故事題材,但動漫創意只有富有現代元素和時代內涵,才能真正贏得觀眾。應讓創意和故事本身去吸引人、鼓舞人、感染人、打動人,而不是單純地說教、灌輸。專家認為,沒有觀念的創新,中國的動漫就不可能有質的飛躍。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強調絕對的社會效益。將社會效益絕對化,看上去是為了使少年兒童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其結果,往往形成賠多賠少不是自己的錢,掙多掙少也與投資者無關的局面,形象和品牌很難樹立起來。
二靠品牌。動漫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文化品牌。沒有品牌,就不可能產生世界性的影響,也就沒有市場份額和生命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漫品牌,一定是具有豐厚中國文化底蘊,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精神,充分占有中國文化資源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統一的優秀作品。要誕生這樣的動漫品牌,必須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文化資源的社會環境,使文化資源一方面避免開發成為脫離市場、無視觀眾和讀者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避免成為粗制濫造、盲目迎合觀眾的劣質文化消費品。
三靠人才,制定中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顯得尤為迫切。積極培養我國動漫產業專業人才,需要充分發揮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例如在高校開設動漫制作相關專業,吸引有志于動畫片設計、開發、制作的年輕人從事相關科研開發,引導有志者從事動漫產業開發經營,逐漸形成一支創業性強、業務精通的專業人才隊伍。
四靠合作。動漫要走向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關鍵是打通國內流通領域,加強商業運作間的合作。只有在政府給予政策支持的前提下,通過各個部門的合作,吸收更多民間資本,才有可能打造真正能在市場上與外國文化產業抗衡的卡通文化產業鏈。
隨著美、日、韓等國動漫產業日趨紅火,中國對動漫文化產業的關注程度也急速上升,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將動漫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扶持。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舉辦動漫節慶活動的城市就有上海、重慶、廣州、長沙、濟南、哈爾濱、石家莊等10家之眾。
然而一個沉重的現實是,目前我國動漫市場份額中,日本動漫占60%,歐美動漫占29%,中國原創動漫僅占11%,近90%的中國動漫市場份額被國外動漫產品“侵占”。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各省市產業還未成型就陷入無序的惡性競爭中,那么中國動漫不僅難以走向世界,而且國內市場也會逐漸淪喪,被國外動漫“侵占”更多。因此,各地不能盲目“打造動漫基地、上動漫產業項目”。
我國動漫產業底氣不足
記者從近日在石家莊召開的“2006中國·石家莊首屆國際動漫節高峰論壇”上了解到,2004年,全球數字內容產業產值達2228億美元,與游戲、動畫相關的衍生產品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從全球來看,動漫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那么,中國的動漫市場有多大呢?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動漫市場容量至少有10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作保障:我國現有3.67億未成年人,他們是動漫產業潛在的消費群體。據中國動漫協會提供的數據,2004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僅117億元,2005年,也只有180億元的產值。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動漫產業的增速較慢,至少存在800億元的缺口,市場基本處于“慢熱”的開發狀態。
專家認為,中國動漫產業的底氣不足。因為近年來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一直占據著中國龐大的動漫消費市場,僅史努比、米老鼠、Kitty貓、皮卡丘和機器貓,每年就從中國市場“奪走”六億元。
可喜的是,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就要求國內各電視臺播出進口動畫片的比例不得超過40%,2004年3月22日,國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扶持國產動畫片”;后來發布的《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對國產動畫業又進行了全面規劃,這些措施都為國內原創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動漫產業發展也有所前行。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間,我國動畫總產量僅為4.6萬分鐘,2004年、2005年年產量分別為2.18萬分鐘、4.27萬分鐘。廣電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預測,2006年全年總量將有可能達到七萬分鐘。
四大難題困擾動漫產業
第一,缺乏民族品牌。近年來,中國動漫企業將大量精力用于動漫產品的來料加工,已經成為美國、日本等動漫大國的重要代工基地,替海外加工的動漫作品已經遠遠高出原創動漫的產量。專家稱,中國動漫在“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時,也失去了創作知名原創動漫品牌的時機,致使中國動漫與國際動漫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有調查表明:中國兒童最喜愛的20部動漫形象中,有19部來自國外,而國產動漫只有“孫悟空”孤獨一人。
第二,缺少高素質、專業化動漫人才。中國動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張松林認為,中國動漫專業人才太少了,高級的創意、設計、策劃和市場推廣人才更是稀缺。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說,與日本、韓國等國相比,中國的動畫教育機構不僅總體數量偏少,而且在師資、教材、教學體系上都不夠完備,嚴重制約了動漫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只有一位老師,現在動漫學院也只有500名學生和28位老師。
第三,中國動漫說教味太濃、娛樂性不強,這是阻礙中國動漫原創作品走近大眾、塑造品牌的絆腳石。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長、著名漫畫家方成和《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主編徐鵬飛等專家認為,與國外的優秀動漫產品相比,國產動漫形象單一,缺乏幽默夸張感,故事老套,缺乏現實主義題材,這些困擾中國動漫界多年的老問題依舊難以改觀。
第四,資金匱乏,經費不足,許多動漫企業依靠自有資金發展,處于自生自滅狀態。據了解,動漫制作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如果沒有把握取得預期收益,投資商是不會輕易將大量資金投進去的。有一些民營資本雖有投入意向,但由于動漫產業的收益鏈不明顯,他們不敢輕易進入。
靠什么振興國產動漫產業
業內人士認為,振興國產動漫產業,一要靠創新。中華文化擁有豐富的動漫故事題材,但動漫創意只有富有現代元素和時代內涵,才能真正贏得觀眾。應讓創意和故事本身去吸引人、鼓舞人、感染人、打動人,而不是單純地說教、灌輸。專家認為,沒有觀念的創新,中國的動漫就不可能有質的飛躍。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強調絕對的社會效益。將社會效益絕對化,看上去是為了使少年兒童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其結果,往往形成賠多賠少不是自己的錢,掙多掙少也與投資者無關的局面,形象和品牌很難樹立起來。
二靠品牌。動漫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文化品牌。沒有品牌,就不可能產生世界性的影響,也就沒有市場份額和生命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漫品牌,一定是具有豐厚中國文化底蘊,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精神,充分占有中國文化資源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統一的優秀作品。要誕生這樣的動漫品牌,必須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文化資源的社會環境,使文化資源一方面避免開發成為脫離市場、無視觀眾和讀者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避免成為粗制濫造、盲目迎合觀眾的劣質文化消費品。
三靠人才,制定中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顯得尤為迫切。積極培養我國動漫產業專業人才,需要充分發揮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例如在高校開設動漫制作相關專業,吸引有志于動畫片設計、開發、制作的年輕人從事相關科研開發,引導有志者從事動漫產業開發經營,逐漸形成一支創業性強、業務精通的專業人才隊伍。
四靠合作。動漫要走向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關鍵是打通國內流通領域,加強商業運作間的合作。只有在政府給予政策支持的前提下,通過各個部門的合作,吸收更多民間資本,才有可能打造真正能在市場上與外國文化產業抗衡的卡通文化產業鏈。
隨著美、日、韓等國動漫產業日趨紅火,中國對動漫文化產業的關注程度也急速上升,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將動漫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扶持。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舉辦動漫節慶活動的城市就有上海、重慶、廣州、長沙、濟南、哈爾濱、石家莊等10家之眾。
然而一個沉重的現實是,目前我國動漫市場份額中,日本動漫占60%,歐美動漫占29%,中國原創動漫僅占11%,近90%的中國動漫市場份額被國外動漫產品“侵占”。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各省市產業還未成型就陷入無序的惡性競爭中,那么中國動漫不僅難以走向世界,而且國內市場也會逐漸淪喪,被國外動漫“侵占”更多。因此,各地不能盲目“打造動漫基地、上動漫產業項目”。
我國動漫產業底氣不足
記者從近日在石家莊召開的“2006中國·石家莊首屆國際動漫節高峰論壇”上了解到,2004年,全球數字內容產業產值達2228億美元,與游戲、動畫相關的衍生產品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從全球來看,動漫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那么,中國的動漫市場有多大呢?
統計資料顯示,中國動漫市場容量至少有100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有一個巨大的市場作保障:我國現有3.67億未成年人,他們是動漫產業潛在的消費群體。據中國動漫協會提供的數據,2004年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僅117億元,2005年,也只有180億元的產值。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動漫產業的增速較慢,至少存在800億元的缺口,市場基本處于“慢熱”的開發狀態。
專家認為,中國動漫產業的底氣不足。因為近年來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一直占據著中國龐大的動漫消費市場,僅史努比、米老鼠、Kitty貓、皮卡丘和機器貓,每年就從中國市場“奪走”六億元。
可喜的是,2003年國家廣電總局就要求國內各電視臺播出進口動畫片的比例不得超過40%,2004年3月22日,國家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扶持國產動畫片”;后來發布的《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對國產動畫業又進行了全面規劃,這些措施都為國內原創的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
動漫產業發展也有所前行。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間,我國動畫總產量僅為4.6萬分鐘,2004年、2005年年產量分別為2.18萬分鐘、4.27萬分鐘。廣電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預測,2006年全年總量將有可能達到七萬分鐘。
四大難題困擾動漫產業
第一,缺乏民族品牌。近年來,中國動漫企業將大量精力用于動漫產品的來料加工,已經成為美國、日本等動漫大國的重要代工基地,替海外加工的動漫作品已經遠遠高出原創動漫的產量。專家稱,中國動漫在“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時,也失去了創作知名原創動漫品牌的時機,致使中國動漫與國際動漫間的距離越拉越大。有調查表明:中國兒童最喜愛的20部動漫形象中,有19部來自國外,而國產動漫只有“孫悟空”孤獨一人。
第二,缺少高素質、專業化動漫人才。中國動畫學會常務副會長、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張松林認為,中國動漫專業人才太少了,高級的創意、設計、策劃和市場推廣人才更是稀缺。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說,與日本、韓國等國相比,中國的動畫教育機構不僅總體數量偏少,而且在師資、教材、教學體系上都不夠完備,嚴重制約了動漫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只有一位老師,現在動漫學院也只有500名學生和28位老師。
第三,中國動漫說教味太濃、娛樂性不強,這是阻礙中國動漫原創作品走近大眾、塑造品牌的絆腳石。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會長、著名漫畫家方成和《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主編徐鵬飛等專家認為,與國外的優秀動漫產品相比,國產動漫形象單一,缺乏幽默夸張感,故事老套,缺乏現實主義題材,這些困擾中國動漫界多年的老問題依舊難以改觀。
第四,資金匱乏,經費不足,許多動漫企業依靠自有資金發展,處于自生自滅狀態。據了解,動漫制作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如果沒有把握取得預期收益,投資商是不會輕易將大量資金投進去的。有一些民營資本雖有投入意向,但由于動漫產業的收益鏈不明顯,他們不敢輕易進入。
靠什么振興國產動漫產業
業內人士認為,振興國產動漫產業,一要靠創新。中華文化擁有豐富的動漫故事題材,但動漫創意只有富有現代元素和時代內涵,才能真正贏得觀眾。應讓創意和故事本身去吸引人、鼓舞人、感染人、打動人,而不是單純地說教、灌輸。專家認為,沒有觀念的創新,中國的動漫就不可能有質的飛躍。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強調絕對的社會效益。將社會效益絕對化,看上去是為了使少年兒童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其結果,往往形成賠多賠少不是自己的錢,掙多掙少也與投資者無關的局面,形象和品牌很難樹立起來。
二靠品牌。動漫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文化品牌。沒有品牌,就不可能產生世界性的影響,也就沒有市場份額和生命力。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漫品牌,一定是具有豐厚中國文化底蘊,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精神,充分占有中國文化資源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統一的優秀作品。要誕生這樣的動漫品牌,必須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文化資源的社會環境,使文化資源一方面避免開發成為脫離市場、無視觀眾和讀者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避免成為粗制濫造、盲目迎合觀眾的劣質文化消費品。
三靠人才,制定中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顯得尤為迫切。積極培養我國動漫產業專業人才,需要充分發揮現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例如在高校開設動漫制作相關專業,吸引有志于動畫片設計、開發、制作的年輕人從事相關科研開發,引導有志者從事動漫產業開發經營,逐漸形成一支創業性強、業務精通的專業人才隊伍。
四靠合作。動漫要走向產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關鍵是打通國內流通領域,加強商業運作間的合作。只有在政府給予政策支持的前提下,通過各個部門的合作,吸收更多民間資本,才有可能打造真正能在市場上與外國文化產業抗衡的卡通文化產業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