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清風——楊挺工筆山水畫印象
綠野清風——楊挺工筆山水畫印象
綠野清風——楊挺工筆山水畫印象
久違的楊挺和他的藝術創作出現在我的面前時,令人眼睛一亮,精神一振:那是一片原野,坦蕩、粗獷、鮮活面真實……
當都市茁壯成長著水泥森林,當中規中矩的平庸甚至迎合世俗的口味成為創作的時尚,急功近利的心態磨滅原生的銳氣,甜得發膩的藝術作品漸次泛濫,藝術家被市場鼓噪得失去審美批判力的時候,他的畫帶著一股綠野的清風,把人引向深處與高處,感動著麻木與消沉的眼和心靈,站在他的畫幅前,只覺俗慮冰雪消融……
奇山秀水從他筆端聳立而起,奔流而去,勃勃生機,壓抑不住動態美,看去似曾相識,細讀卻又飽含新意。簡單的構成,卻剛好突出了山水最優美的部分,牽動人的思緒,引發聯想、共鳴和對大自然的向往。楊挺筆下山水超凡脫俗,無拘無束,呈現自然而自由的生命狀態。這也是畫家自裁寫照,寄寓著他藝術人生至高無上的追求。
楊挺的國畫,講究中國畫筆墨趣味,他善于大膽揮灑,不拘古法,但也注意細節,耐人尋味。善于營造中國畫空靈意境,講究墨色與顏色對比,沉穩與靈動反差,看似是古老的行墨,卻富有現代氣息。值得注意的是他筆墨間不經意中流露出西畫功底,有對造型、層次和對光的確切把握,特別是對色彩探索頗有心得,他喜歡灰色,常用灰色來中和與協調,即便是本該艷麗響亮顏色,也都經過灰色來平衡,初看并不特別搶眼,卻耐看耐讀,老成厚重的感覺,造就了持久的視覺藝術沖擊。
當年他插隊偏遠的鄉村,迷戀著水彩畫,在那個精神比物質更貧乏的年代,沒有很好的水彩范本,青春年少的畫家每日流連于幽暗山林深處、風景秀麗的鄉間、水邊寫生時,只有32開本的《潘思同水彩作品》形影相隨。之后,門采爾、庫爾貝的畫風又深深吸引了他,嘗試著用水粉模擬庫爾貝等的油畫。上個世紀90年代他熱衷于中國畫創作時,凡高、塞尚、尤其是克利感染力極強的《鄉村狂歡》,以黑色襯底烘托出熱烈的大紅色、朱紅色而產生了撲朔迷離的視幻效果,這些無不在畫家內心世界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作為感覺敏銳的藝術家深知:西洋畫色彩不能簡單地與中國畫筆墨意趣結合,只可借鑒,不能照搬。
但凡見過楊挺的人,都覺得他內劍、平和,謙謹,一個謙謙君子。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楊挺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國畫專業,他經歷了雜志社、出版社等多個崗位,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正是藝術歷煉的良機。奠定了他堅實而深厚的藝術準備和文化根底。
也許他最初的藝術創作有些率性而為,那時我看他的作品時,有些生疏和晦澀,但在這種生疏和晦澀背后,跳動著畫家自然生命活力,正是之種生和澀,凸現出藝術家壓抑不住的強烈個性和創造才情。
藝術家沒有停止孜孜不倦探索的腳步,近幾年來,他從永樂宮、敦煌壁畫精湛的線描藝術,歷經千年滄桑的色彩中吸取養分,壁畫“退火”色彩即是:將原來的肉紅色變為灰黑色,較暖的暈染色變成粗壯的赭墨線,原先艷麗明朗的色彩,幾經風雨,蛻變為沉厚、灰穩幾至怪誕。他已擺脫了傳統表綠山水畫、金碧山水畫著色模式的束縛,勤于思考的畫家深知,20世紀工筆山水畫應具備現代技法、口味,作品韻味只有不斷從生活汲取養分才能富有朝氣,如關在畫室內冥思苦想,終日浸淫古畫堆,朝夕臨摹,藝術創作最終走進死胡同。
幾年來,他的《啟牖沐清風》、《綠風漫拂》、《仙閣浮蓬萊》、《飛翠流霞》、《山隅幽香》、《夜闌清幽》、《徐風暖撫》、《雨滋苔綠》等工筆山水畫在中國美協和文化部藝術司主辦的權威大展中或入選或獲獎。
但他從未滿足和止步,不懈地追尋藝術理想。最近他探索的腳步又走進了西藏,那清澈的藍天、飄飛的白云,熾熱如火的太陽、廣袤的雪山、草地、狂暴的風雨都將再現于他的筆端。他還要將祖國的山川、名勝、人物、歷史全部用國畫表現出來,這是藝術的跋涉,也將是思想的一次壯游。
我們期待這位醉心丹青,縱情山水的藝術家,在藝術天地里閑云鶴般地尋找一種恬淡適性,力求中西融合和表現特色的同時又有人文野性的個人風格有所突破。他有實力,有魄力,有真正藝術天分,走過寂寞奮斗、艱辛探索之路,為藝術世界帶來一片新的天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