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的復興
玉文化的復興
玉文化的復興
時間:2006-10-16 16:42: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玉文化的復興
近來和田玉收藏之風席卷全國、震驚華夏。這是自乾隆年來的又一次“玉文化復興運動”。所以這么說,是由于這次在“復興”傳統的同時,又出現推翻近千年玉文化的新理念,并由此形成嶄新的收藏特點,值得玩味。
玉器,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物,曾為帝王專用,也曾是官員級別的標志。但自民國以降,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它從千年來最尊貴的寶座上栽下,淪為邊緣品種,淡出民眾視野。近二十年來,拍賣會上字畫、瓷器、家具、翡翠等呼風喚雨,成交巨額,唯玉黯然。當然是金子總會發光,近年我國的綜合國力躍進世界前列,曾經燦爛的中華文化開始找回自己的尊嚴。在這背景下,文化含量極高的玉器,終于在沉默中爆發。
這次“玉復興”恢復了最悠久的傳統——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理念玉界沒人倡導、沒人呼吁,卻成為群體意識而風靡全國。具體表現為五個方面。
一、獨宗和田。傳統文化中玉的正宗是和田玉,這次“復興”的依然是它。盡管近年岫玉量大勢猛,號稱“國玉”,這次“復興”卻不帶它;俄玉質地頗佳,同和田玉相當近似,但它往往要假冒和田玉才易出售;青海玉等更是不敢露出真名。真是“罷黜百家,獨宗和田”。
二、專重籽玉。因籽玉經河水泥沙千萬年沖刷,粗糙部分被淘汰,留下精華,是純粹的自然造化,而且數量較少?,F時凡籽玉雕件,必須留一塊皮色或毛孔作為出生證,哪怕綠豆大;無皮即判為山料,價格去大半。玉界過去分等級塊度是主要指標,當今則唯籽是論,山料再大價格遠低于同質小籽。
三、特重原籽。古諺“玉不雕不成器”,今則反其道而行之:好玉不雕,雕必有臟。尤其是200克以下小籽,若無病可稱“玩料”者,天價。不雕紋飾的“原籽”,再小不打緊,但如“動過手”切割過,就難出手。同等質地、重量的雕件,若非名家手刻,價常低于原籽。
四、極重皮色。皮色古時稱“瑕”,所謂“瑕不掩瑜”。歷來雕玉先去皮色,成品無皮。但現在認為皮是玉臥水中多年沁成,是大自然第二次造化,應寶之。凡有皮色價倍增,漂亮皮色為極品。凡雕玉則先謀如何保存皮色。
五、舊不如新。玉界向來貴舊玉,但現在一般明清件價格遠不如新件,因其質地劣,設計差,雕工粗。其所以還有市場,全靠那層包漿。即便是精品的價格升勢也落后新件。
本次“玉復興”有承有轉,審美、價值理念有很大轉換,其透露的文化理念方面的信息,也為文化研究提供了密碼,值得研究和探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