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
生于1949
生于1949
時間:2006-10-13 14:42: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生于1949
 |
他們都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半個多世紀的歲月滋養了他們的藝術。而今,他們走進人生的秋天,迎來豐收的果實。也許你無法在雙年展上找到他們的作品,也不曾在時髦的藝術派對見到他們的身影,但不要因此懷疑他們的藝術魅力。他們以那個時代的人特有的勤勉埋頭創作,在年輕人看來多少有點老派的作風里堅守著自己的藝術信仰。
翁國梁 在節日為勞動者而畫
(翁國梁,上海港美術協會會長,畫作曾在汪道涵訪日時作為國禮贈送日本友人)
翁國梁早年學習西洋畫,轉向國畫后最擅畫花鳥。“我和別人不一樣,我特別喜歡秋天落葉之后,疏疏落落的枝條,我覺得它們特別美。”于是,在翁國梁的筆下便有了千姿百態的樹。它們或挺拔如俊朗的衛士,或裊娜似慵懶的少婦。為了得到理想的作畫效果,翁國梁做了許多嘗試。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在墨里加入正章衣領凈后畫出的效果很不錯,畫完之后,在墨似干未干的時候,再用筆蘸上濃墨,一點一點擦上去,宣紙上終于出現了翁國梁理想中的斑駁的樹皮的效果。
除了在墨上創新,翁國梁還做了許多其他嘗試。如在玻璃上潑墨后,印在宣紙上,再根據水與墨的形態,加上一些細節修飾,成為一幅畫。翁國梁說,這種創新讓他在繪畫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
現在除了在自己的小書房里搞創作,翁國梁每周還會參加東方書畫院的活動,與其他畫家切磋技藝,交流心得。每年五一黃金周,他們還會面向市民舉辦畫作的義賣,翁國梁說,畫家們的作品平日里在畫廊中出售都價格不菲,但義賣時卻都格外的低價——為的就是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夠有機會得到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義賣所得則悉數捐出。“這個活動我每年參加,已經堅持了七八年了。”
李鐵民 每塊石頭都有表情
(李鐵民,硯雕家、上海工藝美術大師)
渾厚古樸的龍潭硯、構思巧妙的香菇硯、端正精妙的井字硯,李鐵民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個木匣子,一塊塊形態各異的硯臺出現在我們眼前。它們曾是深山中毫不起眼的石塊,被藝術家千里迢迢帶出大山,經過打磨雕琢,便有了生命有了表情。
李鐵民說:“文房四寶中只有硯臺不是易耗品,可以流傳千年。硯臺的形態模樣里包含了中華文化的變遷。”為了得到好的石材,李鐵民往往親赴產地找石頭。那一年在四川大龍潭鄉考察金沙江石時,正遇彝族火把節,李鐵民由此設計了三足龍潭硯。硯表面利用巧色鐫刻離龍紋一圈,寓意龍潭。硯四側鐫刻云龍騰飛。溫潤的金沙江石透出翠綠色膘層,將龍潭硯襯得層次分明。在李鐵民眼里,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個性與表情。雕硯的過程亦是在張揚出它們的個性與光芒。李鐵民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少有耐得住清苦與寂寞,硯雕這樣的民間藝術后繼乏人。
前段時間李鐵民忙于制作“哥德堡”號船模,忙著籌備“哥德堡III號訪滬暨西洋古典船模展覽會”。他說,等忙完船模的事情還要繼續自己的硯雕創作。
潘蘅生 兩個世界都精彩
(潘蘅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
三層樓的聯體別墅里,潘蘅生的畫室在頂層。走進畫室最顯眼的就是斜斜地靠在墻邊的一幅幅畫作。一一翻看,不少是以女性為對象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畫布上,“她”或徘徊在殿堂,或站在代表特定文化意義的斷壁前,或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純美而嫻雅的東方女性與背景形成了反差。這些作品傳承著古典主義繪畫風格,技巧嫻熟細膩,畫風輕松自然。在這里,潘蘅生營造了一個具有某種宗教意味與對至純至美事物贊美和向往的理想主義世界。
上世紀90年代,潘蘅生的油畫展分別在日本和美國舉辦。古典主義寫實風格的作品引起了當地美術家與觀眾的注目。日本《朝日新聞》《神戶新聞》,美國《達拉斯新聞》等媒體作了評論,為“潘蘅生高超的技巧,完美的審美觀念,和天才般的造詣”所折服。他的作品受到收藏家和其他人士的喜愛與收藏。
在十多幅北大荒系列的作品里,我們又看到了潘蘅生的另一個世界。這里不再是古典主義的柔美與細膩,而是粗糲的筆觸、凝重的色彩、拙樸的造型。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肅穆與冷峻的歷史感,和一種紀念碑式的崇高與輝煌。
如今的潘蘅生每日在家作畫,很少出門,許多昔日的老友都不知道他已經回到上海10年。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