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國人創
十八羅漢國人創
十八羅漢國人創
我撿漏的這只五彩香爐是清末民初的器物,香爐的彩繪顯示出民窯自由奔放的風格。彩繪十八羅漢神態各異,尤其是穿紅袈裟的伏虎羅漢騎在一只老虎身上,讓人覺得其具有傳奇色彩。
香爐口徑22.6厘米,香爐口沿繪有一周古色古香的回字紋飾;香爐底足承襲乾隆時期的泥鰍背,爐底繪有深入胎骨的青花雙圈款,釉面可見少許開片。民窯不但把十八羅漢彩繪得形象有神,而且寥寥幾筆繪出山石、松枝。畫面遠有蒼蒼青山,近有叢叢芳草。
藏友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十八羅漢在清代有不同的畫法。為什么在清朝中期畫上降龍與伏虎的兩位羅漢?究其原因,與乾隆皇帝有至關重要的直接關系。藏友都知道,乾隆喜歡汝瓷,醉心字畫,把玩鼻煙壺,但他與十八羅漢的故事卻很少人知道。
羅漢是佛教名詞,即梵文中阿羅漢果的簡稱。佛教故事說,釋迦牟尼逝世時,對身邊的4個弟子說,你們不必去“涅 ”了,就留在世間普渡眾生吧。這就是四大比丘,也就是四大羅漢。東南西北各轄一方。后又增至十六羅漢。
佛教經典中是說到十六羅漢的,但直到唐朝玄奘大師把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高僧慶友的《法住記》翻譯過來,人們才知道羅漢的姓名,但記述也十分簡單。由于沒有資料可查,我國藝術大師們就憑著自己對和尚的觀察,發揮自己的想像去創造十八羅漢的造型。
羅漢由十六位擴充到十八位,更是中國人的創造。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畫家在畫完十六羅漢以后,還畫上高僧慶友和我國的玄奘法師,原意可能是表示崇敬和紀念。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十八羅漢了。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乾隆帝與章嘉活佛認為慶友和玄奘不應身居十八羅漢之內,商定增補降龍與伏虎羅漢。降龍、伏虎是兩位中國僧人,事跡見于《高僧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