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老上海三百六十行——國畫大師賀友直白描作品展“十一”開幕
回想老上海三百六十行——國畫大師賀友直白描作品展“十一”開幕
回想老上海三百六十行——國畫大師賀友直白描作品展“十一”開幕
時間:2006-10-13 14:27:00 來源:新民晚報
市場
>回想老上海三百六十行——國畫大師賀友直白描作品展“十一”開幕
 |
石庫門、百樂門、黃包車,賣報童、賣花女、扦腳工……這些場景人物都為“老上海”所熟諳。“十一”國慶黃金周期間,著名國畫家、連環(huán)畫界泰斗賀友直先生,近年所作的近百幅反映老上海風土人情的白描國畫作品,將在金茂大廈展出,向廣大參觀者重現(xiàn)老上海風貌,打開無數(shù)“老上海”的記憶之門。
賀友直先生出生于1922年,他自幼生活于甬滬兩地,上世紀50年代開始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成名于上世紀60年代,是當今屈指可數(shù)的老一輩連環(huán)畫家及蜚聲海內外的國畫大師。他創(chuàng)作的《山鄉(xiāng)巨變》《朝陽溝》《十五貫》等,都是連環(huán)畫的經典作品。著名畫家劉旦宅曾盛贊賀友直在連環(huán)畫領域里是上海美術界除張樂平之外的“另一只鼎”。
現(xiàn)已84歲高齡的賀老,近年來依然作畫不止,尤其專注于民俗風情畫的創(chuàng)作,先后有《申江風情錄——小街世象》《賀友直畫360行》《新碶\老街風情錄》等精彩絕倫的系列畫作問世,這些作品都以超常的記憶及細膩的“賀氏白描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舊上海特有的世相百態(tài),將過去時代的市井生活描摹得極其傳神。此中之最,當屬在收藏界和美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的《賀友直畫360行》:揮之不去的世紀情結,令賀老開啟了自己獨有的歷史記憶和內心感知,于是他拿起毛筆,選擇了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上海這一特定時代環(huán)境,將各行各業(yè)人物的瞬間典型形態(tài),極其生動、準確而細微地描繪下來,又配以親切、幽默、口語化的文學隨筆,作為畫作內容的背景素材。近百幅圖文并茂的白描作品,質樸無華,卻感動了“老上海”們,勾起了他們對逝去歲月的無限回憶,同時也讓無數(shù)“新上海”們從中認識了老上海的眾生相,體味到了一種特有魅力。
也正是基于這種“新老上海”的雙重情結,中國金茂集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聯(lián)合主辦了這一次《360行看老上海風情·360度看新上海美景》畫展,借助于賀老的90幅精品畫作,在“十一”黃金周里,讓來自國內外的廣大游客在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360度全視角飽覽國際大都市新上海美景的同時,對上世紀老上海的各行各業(yè)、生活百態(tài)、文化、民情等,有一個綜合而形象化的了解,在感受今天的巨變中,認識已逝的昨天,從而對整個新老上海擁有立體化的感性認知。
據(jù)主辦單位介紹,由于金茂大廈88層觀光廳場地有限,賀老的原尺寸繪畫作品無法實地陳列,因此,屆時將會在觀光廳展出縮小的全部仿真品,同時,原繪畫作品將在一樓大堂進行展出,而兩處畫展的展板都設計成老上海石庫門墻面的形式,畫作都鑲嵌在石庫門的窗上,地面為老上海石街路,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了使整個畫展現(xiàn)場的“老上海”氛圍更為逼真,1號門外北廣場上以百樂門、石庫門為背景的舞臺上,還將豎起老式電線桿和路燈,旁邊站有“老克勒”、“飛機頭”、穿西裝背帶褲的人、吹薩克斯風的人、旗袍美女,以及由演員們扮演的賣報童、賣花姑娘、遛鳥人、算命先生、貴太太等。同時現(xiàn)場還有一個大型的老式留聲機,悠揚而熟悉的老唱片樂曲聲將從中傳出……游走在其中每個角落,都會讓人心頭蕩漾著一種特別的老上海滋味。10月3日上午,賀老還將親臨現(xiàn)場,進行畫冊簽售活動。
仁里
扦腳
您如果到過國外,見沒見過像我們這里一樣的混堂(浴室,上海方言)?您如果在外國混堂里汏(上海方言“洗”叫作“汏”)過浴,見沒見過像我們這里一樣的扦腳?以往,唯有男子干這個行當,也只為男子服務。現(xiàn)今,也有了女子干這個行當?shù)?可她們也為男的服務,這是一大進步。
白相人
畫舊上海的行業(yè),不可漏掉“白相人”這一檔人。上海人嘴里說的“白相人”,指的就是流氓。因為這檔人不做正經事體,只見他整日里東游西蕩白相相,名稱大概是由此而來的。不過,我知道的幾個“白相人”倒是并非不做事的。我當學徒的印刷廠的對門,住著一個“白相人”,但他在法國巡捕房里當“包打聽”,看他早出晚歸忙得很。阿拉鄉(xiāng)下大頭附近出了一個大亨,據(jù)說在上海開XX飯店,是大“白相人”(老頭子),發(fā)跡了,在原籍造新屋,連唱三天大戲。
押寶
解放之前,西藏路上,新世界之南,沿跑馬廳的墻根,多的是耍人騙錢的小擺攤。擺這種攤一般需要三四個人,一個做寶,其他二三個“連襠”裝作是賭客。我路過這種攤子,也會佇立觀察,是研究他到底用的什么手法,使明明看到放進盒子里的是只“天牌”,怎會開出來時變成了“地牌”?走開。
裱畫
裱畫師傅最好的本領是修補裝裱破損的舊畫,無論是絹本紙本,無論是生宣熟宣,無論是斷裂剝落,無論是蟲蛀霉爛,一經他手,也能整舊若新。這不單靠手里功夫,也不單靠心細,更要憑豐富的經驗和繪畫歷史知識。比如要研究原畫的用紙用墨,原畫的色調氣息,以及當時裝裱的用料、方法,盡可能使其保持原狀氣貌。
黃牛
“黃牛”這一稱謂始出現(xiàn)于上世紀40年代末。那時,蔣記政府兵敗如山倒,金圓券大幅貶值,達官貴人搶購黃金美鈔,俗稱“老大”“老二”,平頭百姓信賴袁世凱、孫中山浮雕頭像的銀元,俗稱“大頭”“小頭”。“大頭”的身價比“小頭”高,因為前者的含銀量比后者多。那個時候,金圓券對銀元的比值,一日數(shù)變,并且是只會變跌從不變漲,所以,人們一拿到紙鈔,急忙上街,找“黃牛”換進銀元。若稍慢一步,有可能即遭縮水。
拿摩溫
拿摩溫是英文Number One的音譯,意思是“第一號”。《辭海》里這條的注解是:舊中國工廠中工頭的別稱。原先只用于帝國主義在上海設立的工廠中,以后上海的華商工廠也有沿用此名稱。在中國的范圍里,只要有稍大一點的工廠,都要有工頭,至于稱其為拿摩溫,恐怕是只在上海一地,這或許是上海較早受到外來影響的緣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