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畫——中國畫發展的高級階段
寫意畫——中國畫發展的高級階段
寫意畫——中國畫發展的高級階段
時間:2006-10-13 17:36:00 來源:人民網
市場
>寫意畫——中國畫發展的高級階段
 |
縱現中、西繪畫史,無論東方或西方的繪畫藝術,大體上都經歷了三個階段:原始的“不似”——精細的“形似”——高一級的“不似”。
原始時期的繪畫,例如:我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上出現的魚、鹿、蛙、人形圖象,遠古時代的巖畫,歐洲遠古洞窟壁畫等等。那時的繪畫尚處在幼稚階段,對物象的刻畫是粗糙的、簡略的,可以說還畫不準物象,正如兒童畫一樣,表現原始人純樸天真的意念。這是原始時期的“不似”階段。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夠真實地再現物象,并且達到十分精細的程度。中國繪畫發展到唐、宋時期,無論人物、山水、花鳥畫,都可達到精細地刻畫物象的程度。西方繪畫發展到十五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運用科學手段(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更能十分逼真地再現物象,使寫實的繪畫發展到高峰。人類繪畫從原始的“不似”,發展到精細的“形似”,這標志著繪畫的巨大飛躍。
然而,逼真的再現物象,并不是繪畫的最高目的。繪畫和其它藝術一樣,都是人的精神產物。人要充分、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性靈,表達情感,就必須突破刻意模仿物象的階段。因為刻意模仿物象,必須束縛著人的性靈的高度發揮。只有擺脫了“形似”的束縛,從“形似”中解放出來,繪畫才能取得更大的自由。
中國寫意繪畫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逐漸擺脫“形似”束縛的結果。當中國的寫實繪畫(中國的寫實繪畫于西方的寫實繪畫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寫實是相對的,后者則更接近物象真實)在唐、宋之際發展高峰之時,人們開始不再滿足寫實的東西,而探索一種新的繪畫形式,不再追求精細的“形似”,而是追求“意似”,于是逐漸形成了寫意繪畫。
早在魏晉六朝時期,中國文化史上呈現新的變革,文化思想領域十分活躍,強調人的自覺,追求人的內在精神以及個性的表現。文學方面,文論、詩論的發展;書法藝術的成熟;在繪畫上,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謝赫的“氣韻生動”,王異的“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這種強調神韻,強調自我的觀點對以后寫意畫的產生有著積極的影響。
公元九世紀中葉,唐代理論家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以氣韻求其畫”,“以形似之外求其畫”,反對刻畫物象“形貌彩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提倡“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的觀點,對寫意畫的發展起著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到公元十一世紀,北宋文學家兼書畫家蘇軾更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觀點,旗幟鮮明地向單純追求“形似”的繪畫提出挑戰。單純地追求“形似”,只是繪畫的低級階段,繪畫不應以“形似”為滿足,而應在“形似”之外另有追求,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意”的追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也說:“古畫畫意不畫形”,“忘形得意知者”(《盤車圖詩》)。重“意”而不重“形”,成為寫意繪畫的基本原則。蘇軾以后,歷代寫意畫家,無不遵循這一原則進行著實踐。
寫意畫經文人畫家的提倡,得到迅速的發展(寫意畫又有“文人畫”之稱),到了元代已然蔚大觀,“元人尚意”,“不求形似”已成為時代風氣。沿至明、清又有所發展。明代徐渭、清初八大山人寫意繪畫已經成熟,近代吳昌碩,齊白石又將大寫意繪畫推向新的階段。寫意繪畫從注重形似的工細繪畫脫化而出,開始是半工半寫,發展到小寫意,進而到大寫意。形由繁到簡。而且愈來愈簡,抽象概括性越來越強。不似的成份越來越多,八大山人晚期的作品就是突出的代表。
在西方,自十五世紀文藝復興以來,寫實主義的繪畫發展到高峰,以十九世紀印象主義的出現為轉機,到二十世紀開始,西方現代派繪畫沖破“形似”的束縛,以強大之勢迅猛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畫派(野獸派,立體派,達達派,表現派,抽象派等等)。西方現代繪畫不再受透視、解剖、光的約束,不再刻意模仿物象,而追求個性的解放,強調主觀精神。西方現代繪畫向著更自由的方向發展著。
當繪畫擺脫刻意模仿物象的階段,沖破“形似”的束縛,轉向精神內涵的追求之時,就進入了高一級的“不似”階段。這種“不似”與原始時期的“不似”有著質的不同,它是在極似的基礎上的突破,是人類掌握了精細地刻畫物象的技巧后夢想著更的精神領域的邁進。這無疑是人類繪畫的又一次飛躍。由原始的“不似”,到追求“形似”。進而追求“不似”。這大概就是人類繪畫發展的自然規律吧!
中國的寫意繪畫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而是“不似之似”。明代畫家王紱說:“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書畫傳習錄論畫》)。清代石濤也說“不似之似,似之”(《石濤題畫詩集》)。現代齊白石進而發揮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傊?,中國的寫意繪畫既保留了一定的形似成份,又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它既非物象的單純模似,又不是完全抽去物象的點、線、面、色彩的純粹組合;它既能便於人們的理解。又不使人局限于具象之中,為欣賞者提供廣闊的想象力空間。尤其大寫意繪畫。更具有“跡簡意繁”的特點。如果談藝術的“空筐”結構的話,那么大寫意繪畫的“筐”則是很空的,它容納 的想象力空間可以是無限的。
寫意畫追求“象外之意”?!耙狻闭?,當然是指人的思想、情感、意趣、意興、情緒等等,它是人的主觀精神,是人的心靈的顯現?!耙狻辈皇菓{空產生出來的,它來自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實體驗。凡是從真誠的體驗中產生的“意”,總能在人們的心中引起共鳴,也最能打動人心。然而“意”的表達,總要借助于形象,“借物抒情”。沒有形象,“意”無從寄托。盡管大寫意繪畫的“形”極其簡略,它的“空筐”結構極空,但是仍有“筐”的存在,仍有“形”的存在?!∥鞣浆F代抽象主義繪畫,完全不要物象,純以點、線、面、色彩的組合,來表現精神內涵,但客觀效果總難讓人們接受,因而也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抽象主義繪畫實際上已經把繪畫引向極端。
中國的寫意繪畫,乃至大寫意,雖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還沒有走向完全的抽象。所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正是表明要恰到好處為止,而不超越極限。因此,中國的寫意繪畫既不是單純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而是一種“意象”藝術。它是“意”與“象”的有機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耙狻迸c“象”不是平均對待,“意”起著支配作用,“象”從屬於“意”。以神寫形,以“意”造象,一切以“意”為之。
“意象”,不只寫意繪畫獨有,中國的書法、篆刻、詩詞、戲曲、園林等等藝術,都具有“意象”的特點。
詩并不拘泥物象的模似,最講攝取事物的神理,講求“離形得似”,追求“韻外之致”,“味外味”。以淡遠清空、含蓄朦朧的意境美,給人以深刻的感染。為人們提供光落的想象力空間,使人愈體會愈有味,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明代胡應麟在《詩藪》中寫道:“古詩之妙,專求意象”。這正是中國詩的魅力所在。
蘇軾說“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寫意畫與詩都在追求意象美,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規律是一致的。蘇軾特別推崇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有著內在的聯系,詩與畫的緊密結合,已成為歷代寫意畫家追求的方向。宋代鄧椿說:“畫者,文之極也”(《畫繼》),這更強調了文學修養對畫家的重要意義。
中國的書法藝術,特別是草書,更是“得意忘象”。所謂“驚蛇入草”,“飛鳥出林”,“云鶴游天”,“龍跳天門”等等說法,在書法中那里還有蛇、鳥、鶴、龍等物象的實形呢?人們只能從字形的變化,線條的流動中體會到蛇驚、鳥飛、龍跳、鶴翔之意太罷了。元代陶宗儀《書法會要》中寫道:“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住、若來、若臥、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形,倘悟其機,則縱橫成意象矣”。因此,中國書法則更是帶有抽象性的意象藝術。
其實,中國書法也經歷了由工致到寫意的轉變過程。真行書還受著中國方塊字形的束縛,而發展到行草,特別是狂草,則完全沖破方塊字形的束縛,“形”有了最大的自由,線條縱橫弛騁,奔放騰躍,更是一中激情的自動表現,最能抒發人的情懷與性靈。對于草書正是“唯觀神采,不見字形”(唐,張懷瓘語)
寫意畫以“寫”為表現手段。歷代寫意無不強調書法用筆。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已明確肯定“書畫用筆同矣”。元代趙孟俯說“石如飛白木如篇,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中國畫論類編》《松雪論畫》)。清代石濤也說:“畫法關通書法津,蒼蒼茫茫率天真”(《石濤題畫集》)。書法的用筆:疾而徐、按而提、走而留、順而逆、重而輕,圓與側,柔與剛,拙與巧,干與溫,“屋漏痕”,“折”等等,無不體現在寫意繪畫之中。當寫意繪畫擺脫“形似”的束縛,“寫”的成份就更加突出。雖然筆墨仍和物象的形相結合,但筆墨本身又有相對的獨立性。形愈簡,筆線愈自由,如同書法的線條一樣,表現著動的韻律,流露著作者的性靈。寫意畫采用書寫的形式,也正是為了最自由地抒發人的情感。明代徐渭說:“迨草書盛行,乃始有寫意畫,又一變也”(《青藤書屋文集》),這正說明草書與寫意畫的密切關系。
寫意畫雖與書法用筆同法,但由於筆墨的廣泛開,點、線、面以及墨色濃、談、干、溫、焦的多種變化,形成豐富多彩的筆墨韻味又為書法提供了新的表現力。書、畫的緊密結合,促進了書、畫藝術的發展,以至有“書之極則為畫,畫之極則為書”之說。
寫意畫融詩、書、畫以及篆刻為一體,成為綜合性的意象藝術,大大豐富了寫意繪畫的內涵,使其在有限的筆墨中蘊藏著無限的精神含量。寫意繪畫追求自然。以與自然(宇宙)渾然一體,身心俱遺,物我兩忘為最高境界。它深刻體現了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泯化小我,回復大我,同宇宙融合為一。
意象的內涵隱藏著一種神秘的東西——“道”?!耙魂幰魂栔^道”(《易·系辭》)?! 暗馈奔从钪婢?,字宙秩序,永恒的宇宙規律它是人對大自然的觀察、體驗中“悟”出來的?!暗婪ㄗ匀唬ɡ献樱??!暗馈笨陀^地存在于無限的自然之中,運行無窮。人通過天地物取法于“道”人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永遠也不能超越自然,只能遵循自然。詩、書、畫藝術都是人的精神產物,它們本質必然應和宇宙精神相一致。寫意繪畫所要表現的不只是具體事物,它既融合了作者的“個性”,又同時通于無限的宇宙。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說:“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畫禪室隨筆》)
當人的精神同宇宙精神融為一體,“物我交融”、“神遇而跡化”,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物,還是物之為我,亦不知我之為筆墨,筆墨之為我,身與心俱化,這是一個高度自由的境界?! 盁o法而法”,純任性精的驅使縱情揮灑,不期合于由然而合于自然。
一切源于自然,又歸于自然?!胺禈銡w真”。
寫意繪畫是一個人造的世界,人造的精神自然。一切都按人意去創造,一切都是隨心所欲,然而它不是憑空的臆造,它順乎自然而不越矩。這就是中國寫意繪畫精神之所在。
寫意繪畫是中國繪畫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人類繪畫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已經有千余年的發展歷史,經過長期的錘煉已經成熟。而西方的現代繪畫則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它仍處在探索之中。 中國寫意繪畫精神。至今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當繼承這一優秀傳統,而不應該妄自菲薄。寫意繪畫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寫意畫必然體現著封建時代人的觀念,帶有封建時代的烙印。長期的封建專治制度,極大地限制了人的個性的發揮,因而也局限著寫意畫的高度發展。
時代不同了,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野,時間和空間的觀念大大改變了。現代人在這新的世界里生活著、體驗著、思考著?,F代人的“意象”決不會同于千百年前的古人。現代人應該以新的生活體驗,新的觀念,來創造新時代的“意象”。
中國的現代寫意繪畫,必然會有一個更大的飛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