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鑒定類圖書質量亟待提高
古玩鑒定類圖書質量亟待提高
古玩鑒定類圖書質量亟待提高
自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內地古玩收藏活動復蘇至今,一股巨大的收藏熱不斷升溫。據粗略統計,目前古玩收藏的愛好者不下5000萬人。面對這么一個龐大的新的知識待哺群體,各出版社紛紛上陣,形成一股古玩藝術品鑒定類圖書出書熱。但是許多出版社在這方面的思想準備和知識準備不足。比如,有的書的古玩器物圖片中膺品竟占到百分之七八十;有的書內容缺乏科學性;有的書帶有替人炒作之嫌,欺世盜名。這些書給大眾收藏活動帶來了負面影響。
內容滯后
當前收藏品市場上的變化非常快,而古玩鑒定類圖書內容卻跟不上這個變化,滯后于市場的需求,主要表現為科技含量低、取向嫌貧愛富重官輕民、斷代不明晰、表述缺少個性。
古玩造假者利用數碼技術、非金屬電鍍、高精度配料、可控電化窯爐等先進的技術與工具,并結合傳統作舊方法,形成了以地區為特色的仿制造假基地。有的造假場所已超越了簡陋的作坊形式,儼然是正規化企業。他們仿制的名貴品種,足可亂真,也能蒙騙一些專家。與此相比,有的古玩鑒定方面的圖書仍滿足于介紹傳統鑒定的手段。而這些方法早被造假者吃熟摸透。對高技術造假仍用傳統方法對付,無異于以長矛招架洋槍,讓讀者在受騙上當之中感到困惑和無奈。
一些古玩類圖書貴族色彩很濃。講瓷器喜講官窯,講古籍重視官刻,講書畫青睞大名頭,講器作則專說宮廷物,所配圖片亦大都是重器珍玩的“玉照”。這種內容結構并不適合廣大的普通收藏愛好者的實際需要。由于這些年拍賣活動火熱,媒體報道的盡是名貴品種的驚天成交價,給收藏愛好者注入了興奮劑。加上出版物也喜談珍品和官造,避談存世量,對讀者產生了極大的誤導,使廣大收藏愛好者萌生了發財夢,一邊看書,一邊按圖索驥到市場上去“撿漏”,蒙受經濟損失的大有人在。實際上,古玩珍品經過歷代的消磨損毀,到目前存世量已極少,留下來能升值的倒是那些產量大的民間藝術品和生活用品。如果人們能早一點了解這個狀況,把心態放平和些,把眼光放低一些,重點收藏民間文物,則不但是比較現實的,也一定會有所收獲。出版物和媒體對收藏大眾在收藏方向上的誤導,使不少讀者走了彎路。
當前在大多數古玩鑒定類圖書中存在的另一問題是斷代不明晰,表述缺少個性。講共性特征的多,講個性特征的少,在表述上讓人似懂非懂,多用華麗的詞藻和貌似豐富其實缺乏實質意義的語言。如形容山水畫作的特點總是“氣韻深遠”、“疏密得當”;講人物畫總是“艷麗而無脂粉之氣”、“健美而無纖弱之狀”;講陶瓷也是如此,諸如“器型秀雅”、“釉色溫潤”、“胎質細膩”、“紋飾流暢瑰麗”等等。筆者認為,古玩鑒定方面的圖書最重要的是要向讀者講清最基礎、最實質性的鑒定原理和規律。語言不直白、不明確的圖書造成的客觀效果就是斷代不明晰。古玩的斷代十分重要,它決定古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及市場價格。看不出個性的鑒定文字讓讀者在鑒定實踐中難以融會貫通地去思考問題和辨別真偽。
走出困境
受暴利誘惑,當前古玩市場造假活動十分猖獗,膺品假貨充斥市場。另外,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有些品行不端的專家也眛著良心“指鹿為馬”,作假鑒定,寫假文章。還有一些不法販子,出錢出書炒作自己的“藏品”,提高自己藏品的知名度,或是將膺品說成真品,以便私下把“藏品”高價兜售出去。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廣大收藏愛好者構成威脅,也對出版社生產信譽構成威脅。
所以,古玩鑒定類圖書的知識結構必須調整,知識內容必須體現出先進性。目前的古玩鑒定出版物中,幾乎沒有能夠從工藝學、材料學、環境學、腐蝕學等多方面科學地進行分析和鑒定的內容。其實,我國一些文博機構已從外國購入了一些儀器設備,也起用了碳14測定、熱釋光測定、光譜成分分析、X射線瑩光能譜分析等科技手段來進行鑒定,主要用于博物館館藏文物和考古。我們的編輯應該關注這些情況,主動與有關部門進行聯系和溝通,促進其將科技手段介紹給廣大的古玩收藏愛好者。
其次,古玩除外觀特征外,其內部有著不可摹擬的因素。在歷史的時空作用下,古玩器物內部的分子結構、放射性元素的衰變以及風化、腐蝕、磨損等衰老變化必然發生。這些物理的化學的漸變特征是無法仿制的。古玩鑒定類圖書中如果加入這樣的知識內容,再介紹一些輕便、便攜的工具以及簡便實用的科技鑒定方法,識假就有了新的突破口,就會觸及贗品的軟肋,古玩鑒定類圖書就將真正成為讀者手中的識假利器。
另外,出版社聯系的作者一般是專家,但隨著收藏活動的發展,也涌現出一批對民間文物的研究和鑒定頗有建樹的民間收藏家。出版社應該對這些人士予以足夠的重視。一個偶然機會,筆者結識一位對民窯瓷器收藏比較熟悉的民間人士,幫助他出版了一本這方面的圖書。書中所談及的故事和知識是廣大收藏愛好者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所以受到了他們由衷的歡迎。
加強學習
除了上述方法外,筆者認為,從事這類圖書出版的編輯要懂得相關的知識,就是常說的“不熟不做”。要學習和了解熱門古玩及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的背景及其規律。這并不是要求出版社編輯要成為古玩鑒定家,但了解相關知識,能更好地與專家學者們順暢交流,以便對書稿進行選擇和把關。
古物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對它的鑒定就屬于標型學范疇,要借助經過科學考證證明是準確無誤的典型標本對古玩器物進行鑒定。標型物雖多種多樣,但都有規律可循,都有其發展演變的脈絡。如陶瓷中壺的造型,就是隨著環境和技術的變化而變化的。壺的嘴(流)在唐代和唐代以前是很短的,嘴的位置也做得很靠上,是怕水溢出來。唐以后,人們的認知水平提高了,懂得了只要將壺嘴加長,就可以將位置下移,水同樣不會溢出來,于是使壺的整體造型美化了,還不影響它的使用功能。作為古陶瓷類圖書的編輯,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不無益處。
古玩器物除去共性規律外,還有許多個性規律,這就需要編者在加強自身學習的同時必須向專家請教。所組書稿必須請專家審稿。同時,所用圖片更須專家把關,包括分色、制版、印刷的全過程,都應設法讓專家參與,以防止膺品、假貨的混入。還要對真品的圖片顏色進行把關。現在有的文物鑒定類圖書,不但有膺品充斥,就是真品亦有的照片顏色與實物偏差過大和質量不合格的問題,容易給讀者增加困惑。繪畫作品的色階、色度的單薄和缺失是印刷品的普遍現象,尤其是積色積墨層次豐富的作品,一般處理的圖片難以體現其真實面目。
要使古玩鑒定類圖書保真,最主要的是找對作者,必須聯系那些品行端正,有責任心又有水平的作者,請他們按照市場的需求,結合實際情況寫作,在知識上、文物價值的評估上給讀者以正確的引導。找到了合適的作者,編輯要針對古玩收藏實踐的最新動向設制內容,并以讀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設計寫作體例。如清三代官窯或瓷器精品存世器已經不多,好多收藏愛好者實際上早就在收藏清三代以后的品種,而這些品種的研究資料卻不多,雖出了一些書,但多以圖為主,文字方面則語焉不詳。所以,有關出版社再出書時要給讀者補上這一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