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催生中國大師?
藝術市場催生中國大師?
藝術市場催生中國大師?
時間:2006-10-12 14:24:00 來源:競報
市場
>藝術市場催生中國大師?
 |
10日,“藝術北京2006”藝術博覽會落幕。早在閉幕的前兩天,記者就看到展廳中很多畫作旁邊都貼著一個紅色的圓點———這是“名畫有主”的標志。還有的展位干脆空了兩面墻,表示畫作早已被買主搬回家。據初步統計,“藝術北京2006”總成交額超過2億元人民幣。
當代藝術的火暴,直接的受益者是藝術家們,有報道戲稱“當年因生活所迫改行的藝術家紛紛回來搞架上繪畫,現在惟一頭疼的事是,手頭這幅剛畫了一半的作品,完成后究竟交給等候在畫室外的幾個畫商中的誰更合適。”但藝術市場的火熱會推動中國出現世界級藝術大師嗎?
畫家楊少斌:中國目前不太可能出大師
畫家楊少斌聽到這個問題,第一個反應就是“目前這不太可能,我們一直在使用西方的概念,沒有自己的創造。”他認為,現代藝術的主題就是創立風格,每個藝術家腦子里都有一根神經,就是一定要創造一種自己的風格。
1994年,為了創造自己的風格,楊少斌曾經嘗試創作一組名為《很暴力》的小畫,拿給藝術評論家栗憲庭過目,栗憲庭只說了一句話:“挺殘酷的。”
還有一次,楊少斌的一張巨幅畫作讓蘇黎世保險公司的老板購得,掛在公司的大堂里。公司員工們上班時看到很驚恐,就請求老板把畫摘了,但老板沒有答應。客戶中有位老太太進門就驚叫起來:“這是什么東西呀!”捂著心臟找到老板,要求立刻把畫摘掉。她還給楊少斌在瑞士的代理畫廊打電話:“不許再賣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否則我就起訴你!”
談到這些,他表示做這樣的題材并不代表迷戀暴力和兇殘,而只是在做藝術,“衡量一個藝術家優秀與否,首先在他的思想性,其次才是方法。你看杜尚,他創造了‘觀念藝術’的概念,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藝術家,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世界級”,而現在國際國內的藝術家,可能畫作受到評論界承認,拍價也很高,但創造不出新的概念,這可能是時代的問題。”
中央美院教授趙力:世界級大師還沒誕生
中央美院的趙力教授笑稱,“這個問題挺神的。”“1970年以后的藝術才叫‘當代藝術’,到現在只有30多年的時間,還沒有進入美術史呢。”趙力說,“中國藝術家創作力的增強,‘中國概念’的日益強勢,國際對中國藝術家的關注增多,這是事實。不過能不能進入國際美術史,有一個時間跨度的問題。只有進入到經典層面才能說‘世界級大師’‘偉大’這些字眼,而這需要時間去衡量。只有若干年后在書寫美術史的時候,我們用一種價值觀念來判斷、挑選,這時候‘世界級’的大師才會真正產生。眼下新的價值觀念還沒產生,學界寫史的能力不具備,不要說中國,外國的那些‘大師’也難稱‘世界級’。”
策展人董夢陽:誰的預測都不會準
“這是一個類似于盛唐的時代,我相信時勢造英雄,一定會有中國畫家成為世界級大師。”不同于藝術家和學界謹慎,“藝術北京2006”的執行總監董夢陽信心滿滿。“中國畫家走入世界只是時間的問題。我們作為藝術服務人員,一直在思考怎么樣推動畫廊業,使經紀人這一中間力量更強大,更好地跟國際接軌,把我們的藝術家推向世界。”
“目前我們所處的階段很像西方當年藝術品收藏初期,他們同樣是90%的人都是在拿藝術品作投資。其實我們都知道,藝術首要的功能是審美功能,這種本末倒置代表了一種過渡時期,我們已經在很短的時間里創造了很多奇跡,隨著市場自發調節的完成,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文化復興的時期,這估計需要10年。”
當記者問,“十年后國內會有大師級的人物出現嗎?”董夢陽笑道“這個領域發展得太快了,誰的預測都不會準。”
中國藝術 自己主導
中國的藝術市場突然熱起來了!
連續兩年的畫廊博覽會都成為了國際藝術經營界在中國推廣和尋寶的好機會,剛剛結束的藝術北京更是開創了“大場面”———農展館的3個龐大展廳,成為一個國內國際藝術的精英薈萃之所。
如同已經趨于飽和的國際汽車市場帶來了國際汽車業進軍中國一樣,國際的藝術品經營圈也同樣對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躍躍欲試。一方面,不同于西方藝術形態的中國藝術家可能會是一塊未開墾的寶藏,另一方面,迅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帶來了藝術品收藏的潛在的廣闊市場。有著上百年經驗的西方藝術經營者不會放棄這個大好的機會。在這樣的外力推動下,國內藝術市場,尤其是當代藝術市場的興旺,只是時間的問題。
中國目前還沒有世界級的藝術大師,這是一個事實。在一般國人的心目中,我們在藝術上似乎已經離世界很遠,“世界級”仿佛是一個不可攀越的高峰。
這完全是一個錯覺!
國際藝術市場中最熱門的當代藝術從產生到現在,不過只有幾十年的時間,而追尋其產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社會尤其是美國為主導的經濟強國,以其經濟實力為依靠,強行推廣的意識形態的產物。這是一個人為造就的市場,在這個市場里,藝術家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藝術商人、收藏家、策展人、評論家乃至官員。古典藝術中那種憑借藝術家天賦和功力決定作品價值并且主導大眾審美眼光的時代已經過去,成為了一個“有話語權的人說好就好”的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種潮流的產生,也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就如同盛唐時期的中國藝術和強盛時期的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對世界產生的廣泛影響一樣,在現代西方經濟主導世界的情況下,他們的藝術必然會影響全球的藝術走向。
但是,我們不必迷信。
在這種現代藝術產業里的游戲規則中,有錢有實力者為王,那么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我們對這種游戲規則的掌握日臻成熟,我們的藝術經營在國際上占據一席之地而擁有發言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個產業的經營雖然有更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但從其本質上來說,和其他的產業并沒有質的差別。既然體育的需求可以催生姚明、劉翔,娛樂的需求可以催生張藝謀、章子怡,音樂的需求可以催生郎朗、譚盾,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能產生世界級的藝術大師呢?
當然,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對于我們的藝術界、藝術經營界和文化藝術的管理部門來說,除了扎扎實實去努力之外,更應該明確一個方向,那就是———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對傳統文化的堅持。
雖然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的文化藝術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年的停頓,但相比于5000年的文明史,這只不過就像是在一天里打了幾分鐘的盹,這個損失是可以用加倍的努力去彌補的。充分汲取燦若星河的中國傳統藝術精髓,并適當結合當代審美需求,這是中國藝術發展之路。盲目追隨西方,只會迷失自我,成為西方藝術商業的奴隸。
中華文明曾經領跑了世界幾千年,我們不該就此停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