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件古玉的記憶
1368件古玉的記憶
1368件古玉的記憶
1368件代表紅山文化精髓的玉器正在良渚文化發源地杭州展出。這些古玉上,不僅有五千年前兩大原始文化南北交融的歷史,也有五千年后海峽兩岸共同追尋中國 "玉"之根的故事。
1368件"高齡"古玉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中國,玉器有著極其高貴的地位。據介紹,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這是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起源的一個重要標志。
這次展出的1368件紅山古玉,按器型、作用、特色分為三大篇章十個系列:"天工開物"展示獵具、農漁用具和非佩飾器,"幾何樂章"展出珥玦形佩飾、環璧形佩飾、符節信物及隨身工具佩飾、管珠形佩飾,"生命禮贊"包括人形玉石、神獸昆蟲花草型佩飾等。
中國玉器史上的多項冠軍出現在他們之中。要論年代,一枚約8000"歲"的玉珥玦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玉器;出現在6500至5000年前的"C"型龍是中國玉器中目前已知的最早出現的龍……要論工藝,產于距今6500至5000年的玉豬首玦,被稱為"最美麗的玉器";距今8200年至7500年的一把細石器骨把刀,把5片石英鑲嵌在大型動物肋骨上,制作之精,無愧于 "玉器之母"的頭銜……
北"紅山"南"良渚"的交融
早在五千年前,紅山文化在北方的草原上呼嘯,良渚文化在南方的河流邊流淌,他們在溫潤的玉器中,留下了交融的印記。
據介紹,這兩大文化都以玉文化而著稱。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遼寧西南部和河北省北部,距今6500至5000年,是中國北方地區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在當時達到玉器制作和使用的頂峰。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上海三省市境內。它是長江下游古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和東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該時期的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玉文化的高峰。
"兩大文化的影響力從各自的領地蔓延出來,交匯點是現在的山東。"展覽負責人之一、臺灣地區御書軒文物有限公司林云騰說,他指著產于6500至5000年前的豬形龍玉玦說,豬形龍是紅山文化特有的,但它的眼睛造型卻與良渚文化中頗有淵源,被認為是象征二者交流的玉器代表作。
"今天,代表紅山文化精髓的玉器來到了良渚文化的發源地杭州展出,是中華民族兩大原始文化的跨時空chr(39)對話chr(39)。"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明達說。
玉石情緣牽兩岸
1368件紅山古玉的聚首,絕非易事。據介紹,紅山文化早在20世紀初就已被發現,但由于歷史原因,1949年前,大量紅山古玉流失海外。
據介紹,紅山古玉兩岸系列展出的策劃人是臺灣地區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為促成這一兩岸文化交流盛事,展覽前還特意邀請了內地12位考古學家進行了評議和揀選。
這些玉器在臺北、南京、北京展出,好評如潮。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張廣文評價說,展品數量多,品種涉及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多個方面,展出規模難得一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劉國祥表示,大陸現今正式發掘出的興隆洼文化玉器不足百件,而本次展出的興隆洼文化玉器約200件,對中國玉器源頭的認識將產生重要影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