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火與土的歷史畫卷
翻閱火與土的歷史畫卷
翻閱火與土的歷史畫卷
陶瓷是文化與歷史的凝結,是泥土與火的藝術。從新石器時代后李文化的“紅陶釜”,到21世紀國宴用瓷“中華龍”,8000年的陶瓷發展鑄就了淄博璀璨的陶瓷文化。陶博會前夕,淄博日報特推出“千年淄博窯”本屆陶博會獻禮工程,讓我們沿著淄博陶瓷發展的脈絡,去撫摸淄博陶瓷印在歷史河床上的那斑斕的足痕和文明的靈光。
此次“千年淄博窯”新聞采訪活動的第一站是中國陶瓷館,在古代展廳的第一件展品,便是素有“中華第一窯”之稱的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陶窯。對于它的出處,山東省陶瓷公司經理閻佰平說:“2000年8月,在張店房鎮彭家村西發現了3個古陶窯,面積不大,結構簡單,窯膛窯壁有明顯的燒煉的痕跡。在窯的周圍,同時出土了大量的夾砂褐陶、陶釜、陶片等文物。經考古鑒定,這些文物屬淄博的后李文化時期。1992年,省市文物部門在臨淄齊陵鎮的后李家村發現古車馬遺址時,發現了一些古代陶器的碎片,經文物專家鑒定,這些陶片距今約8200――8500年。后李文化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北方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之一,證明淄博的陶瓷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后李文化時期。”
一同參觀的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副局長張光明說:“2005年5月,中科院、省考古所對沂源張家坡鎮北桃花坪洞穴遺址進行發掘時出土了陶片、骨器、方形石磨盤和棒,其陶片與臨淄后李文化陶器類似,出產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8000――10000年。所以說,淄博最早的陶器可能要推至10000年。”
看著展柜中那一件件歷經數千年的陶器,記者心潮澎湃。陶,是泥土與火最初的藝術表達,淄博的陶瓷文化便是從陶開始的。從后李文化一直到秦漢時期,淄博制陶業的發展有著清晰的文化脈絡,主要分為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齊文化,從淄博歷年出土和歷代收藏的古陶器來看,主要以后李紅陶釜、大汶口彩陶和龍山黑陶為代表。龍山黑陶標志著淄博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出土的陶具組合及碗、鼎、 等,大部分屬禮器。當時燒制的黑陶器在工藝上已達到很高的水準,開始用簡陋的機械成型,薄如蛋殼、漆黑光亮的蛋殼黑陶是陶器中的上品。這些時期燒制陶器多為露天堆燒或使用地穴式窯,直到秦漢至戰國時期才出現了饅頭窯。據有關文獻記載,西周封齊后,齊國商貿發達,出現了作坊集中的制陶業,齊國君姜尚設官“陶正”管理這一行業。臨淄一帶生產的陶器多標有主人的姓名及地址,這也許就是最原始的“商標”吧。記者的思緒跟著淄博制陶業的發展飛到了戰亂的古代。魏晉以后,淄博境內戰事頻頻,制陶業衰退,許多窯場廢棄。但淄博瓷業的萌芽,已在被戰亂的馬蹄踏破的陶罐陶釜的碎片中漸露頭角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