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畫派”發展壯大引起全國矚目
“漓江畫派”發展壯大引起全國矚目
“漓江畫派”發展壯大引起全國矚目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廣西著名畫家陽太陽的一幅水彩畫《漓江放排》就蜚聲全國。到了80年代末,廣西一批有思想、有個性的藝術家開始了以廣西本土山水風景為主要研究和探索對象的藝術創作,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其中黃格勝的《漓江百里圖》,張冬峰的《這里的山林靜悄悄》、張復興的《一溪寒水出秋山》、石向東的《最后的防線》等作品在國內外的美術大展中屢屢獲獎,并由此帶動了廣西美術界形成了一個藝術風格、藝術理念和藝術追求相接近的畫家群體,形成了廣西獨有的南方新田園詩畫風。這就是“漓江畫派”的雛形。
自2002年起,自治區黨委提出了打造“漓江畫派”的文化戰略,經過廣西美術界三年的努力,“漓江畫派”無論在藝術風格還是藝術理論的建設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以桂林山水為創作主題的中國畫畫家群,以北回歸線以南的紅土丘陵為創作主題的油畫家群,以北部灣海洋風景為創作主題的水彩畫家群,以廣西少數民族風情為主題的版畫家群和以前衛先鋒為特色的雕塑家群。這些畫家群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八桂大地上蓬勃發展,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美術界的矚目。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劉大為撰文稱打造“漓江畫派”是中國美術界的一大創舉。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研究》主編、《世界美術》主編、我國著名的美術評論家邵大箴認為:廣西地處南疆,有亞熱帶的地貌特征,有少數民族多元、多樣的文化背景,尤其素以“甲天下”聞名的桂林山水更具特色。在美術領域,有幾代藝術家的辛勤耕耘,尤其近20多年來,廣西美術家們在表現語言的探索上積累了不少新的經驗,在這個基礎上,適時提出創建“漓江畫派”作為廣西藝術家們的自覺追求,是完全有條件的。
“漓江畫派”促進會會長黃格勝教授表示:“漓江畫派”已明確了“抓理論、抓隊伍、抓創作、抓協調、抓投入”的“五抓”工作思路,當務之急是扎實做好幾件事:一,建立“漓江美術發展論壇”。對“漓江畫派”的時代特征、藝術特征、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審美特征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和探討,最終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
二,建設高水平的畫家隊伍。以中青年畫家為主體,建設一支有較高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有創新和開拓精神的畫家隊伍,重點培養有代表性的畫家,培植廣西美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資源。
三,建立完善激勵機制。一是建立“漓江畫派”創作基金,自籌一點,政府支持一點,社會幫助一點,不斷滾動。二是實行簽約畫家制,每年由專門的權威機構遴選5至10名(含理論家),提供創作基金,下達創作任務,優勝劣汰;三是設立項目資助制,項目資助金包括深入生活費用、創作費用,展覽、宣傳、出版費用等。
四,制定長期的美術展覽規劃。每年策劃幾個專題展,如油畫專題的“風景廣西”展、國畫專題的“山水廣西”展、版畫專題的“黑白廣西”展、民族民俗專題的“風情廣西”展、實驗作品專題的“現代廣西”展以及雕塑專題、環保專題等。
五,培養策展人。策展人融學術定位、主題設計、畫家人選、畫種設置、展覽風格、宣傳和理論研討、展示方式和文獻出版等眾多工作于一身,作用十分重要。
六,建立人才培訓基地。目前,除廣西藝術學院本部外,另已開辦了桂林中國畫學院并從全國各地招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