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北人家木棰聲聲打餅印
粵北人家木棰聲聲打餅印
粵北人家木棰聲聲打餅印
中秋佳節,市民在忙于挑選圖案精美的月餅的時候卻不知道,這些餅兒是由一只只經過工匠們精心雕琢出來、堪稱藝術品的月餅印模壓制出來的。記者連日來走訪粵北韶關的新豐、始興等地看到,許多傳統的手工制作月餅餅印的工匠人家已度過大忙時節,他們在節前加班加點趕制的花樣繁多、雕工精細的月餅印模,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海內外華人聚居地及四鄉八嶺的鄉親們家中。
“半路出家”雕餅印 木棰敲出小洋樓
韶關市新豐縣梅坑鎮張田村是遠近聞名的“餅印”村。相傳幾百年前,擅長手工活的張田村祖先,就因所做餅印手工精細,頗受歡迎。開始多是自家使用,逢年過節,做些餅食哄哄小孩或探親訪友;有機會時,便銷往外地,賺點“油鹽錢”。
1970年初,政策環境稍為寬松,張田村辦起了村辦餅印企業。全廠共有工人近50人,生產的產品全部由外貿部門銷往國外。這個廠子培養了不少餅印雕刻能手。張田村餅印事業的旺盛期出現在上個世紀后期。至1990年,全村共有200多人從事餅印業,張田村餅印開始遠銷珠三角、省內外甚至港澳臺、東南亞以及美歐等地市場。
如今,全村共有300多人參與餅印制作,大部分為家庭作坊式,村人都不再耕田種地,基本建起了二至三層的小洋樓。
餅印大師擁千家客戶
現年30多歲的張許光是當地餅印事業的帶頭人。12歲時才讀小學的他,每逢放學或周末就隨哥哥學習餅印雕刻技術。幾年后,張許光與幾位哥哥一起,開始了他們的餅印事業。如今,他的作坊里有工人7人,年產值可達幾十萬元;共有1000個以上的固定客戶(月餅生產廠家)。
張許光的餅印款式年年創新,主要追求立體感,線條力求搭配均勻,造型一定要生動。他說,想讓人吃餅,餅的樣子得賞心悅目,餅印的式樣至關重要;餅印雕刻是一門藝術,不僅要有恒心,而且要有悟性。幾年前,張許光到佛山,發現當地的嫁女喜餅款式仍然比較呆板,就主動在朋友家住下來,設計出一套創新款式——龍鳳呈祥,而且一套三款,建議朋友試用,結果大受歡迎。此外,張許光設計的“梅蘭菊竹”餅印也受到遠近顧客的歡迎。
今年8月22日,應佛山一食品公司邀請,張許光負責制造“鴻鴻舞獅”(鴻鴻為即將舉行的第十二屆省運會吉祥物)月餅餅印,僅用一天工夫,就做好了,受到了廠家以及當地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
農民家藏大批明清時期珍貴餅印
餅印又名餅模,是古人生產月餅的最主要工具之一。粵北地區餅印雕刻藝術的存在至少已有400多年歷史。每到中秋佳節,他們都會用餅印自做月餅,然后互相比較,互相欣賞。木餅印以山楂木為上品,荔枝木次之。制作精良的餅印一般可以用三到五年,因為長期敲打,餅印很容易開裂、破碎。因此在老廣東的許多酒家、茶樓都沒有把舊餅印留下來保存的習慣。
但在始興縣村民肖開炎家中,記者卻有幸目睹了其珍藏的一大批從明清時期世代相傳下來的珍貴餅印。打開肖家塵封許久的一只大麻袋,里面裝滿了形狀各異、規格不一的老餅印。
穿透厚厚的積塵,在一塊塊斑駁的木塊上,刻滿了各種栩栩如生的喜慶吉祥圖案,令人愛不釋手。只見寓意“富貴花開”的美麗花卉在蒼黃的木板上盛開,而代表“年年有余”的神態各異的鯉魚卻仿佛活了起來正努力往外跳,一只只鴛鴦在紫黑的板塊上恩愛相戲,端坐蓮臺的觀音菩薩卻對著數百年后的欣賞者慈眉善目地笑了……
現年47歲的肖開炎是目前村中僅有的兩名純手工制作餅印的工匠,他告訴記者,這門手藝曾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已正好十代人。但目前村中只有寥寥無幾的幾戶人家仍在恪守著祖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