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藝術平民化
非洲:藝術平民化
非洲:藝術平民化
喀麥隆首都雅溫得,一條嘈雜而狹長的街道,一排黃色的平房:這里是喀麥隆文化中心。
走進去,是一間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小型劇場,這里居然是喀麥隆國家舞蹈團的排練場:一群年輕舞者,完美地舒展著黛青色的身體。舞臺很低,沒有任何布景,沒有音樂, 只有演員自己用手和嘴打出的鼓點。
在喀麥隆,藝術就是這樣平民化,再高雅的藝術形式,不需要華麗的舞臺和考究的背景,甚至不需要報酬。
就在幾個月前,喀麥隆國家舞蹈團的演員,還沒有享受政府任何的酬勞。演員塞蒙說:“基于志愿精神和現代舞的演出成就,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政府的薪水。”。“即便很長時間沒有,我們也從未抱怨,跳舞雖艱苦,但我們自由快樂”,塞蒙說道
女演員斯特法妮對舞蹈的解釋是:非洲廣袤的田野, 蔥蘢的森林,讓我們目光清澈, 呼吸流暢, 我們沒有理由不歌唱,不舞蹈。 “用歌舞,我們感謝大地,感謝生活,這難道還不夠嗎?”
雅溫得第一大學藝術系教授讓古阿姆介紹,喀麥隆的藝術活動幾乎都是免費的,而一場水準較高音樂會的價格也只有5000中非法郎 (約合人民幣80元左右),普通百姓都能承受。
在非洲,藝術無高雅和世俗的界限。只要有音樂響起的地方,就有人舞動的身姿,身處擁擠的街巷,卻有一種被節律擁襲的幸福感。非洲人對節奏有非凡的感悟力,像流淌在他們體內的血液,與生俱來。各種藝術行為都會在這里上演,且不取分文。藝術超越物質范疇,似乎早已成為非洲藝術家的共識。
非洲音樂大都以"口頭”或“即興”遺存下來,然后代代相傳。奴隸的勞動號子,城里小販哼唱的有旋律的土調,形成了獨特的黑人音樂文化遺風,從而改變著這里人們的笑容、眼光和步態,也點化著這塊大陸的藝術走向。
在世界許多地方,無論傳統還是現代藝術,表演者和聽眾涇渭分明。在歐洲,現代音樂的基本演出形式,仍嚴格保持聽眾和表演者之間刻板的界限。而非洲的藝術沒有等級,藝術形式純樸、開放,觀眾不必西裝革履或正襟危坐,無論是流行還是經典,講求的是人的參與和分享,與奧運理念相同。
非洲人藝術平民化的理念,還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在巴黎,非洲鼓奔放的節律,像中非高原的陽光一樣輻射出去,鋪在城市的每一條大街上, 讓城市變得豐富而生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位非洲官員,曾在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呼吁,希望更多的非洲民間音樂和舞蹈形式,能夠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來到非洲卻發現,入選或者不入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非洲擁有如此眾多將藝術視為生命的人,讓諸多的藝術形式得以延襲下來,成為世界共享的財富。
非洲音樂,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五六十年代世界前衛的文化, 幾乎都彌漫著非洲的旋律。許多音樂風格的曲調和節奏,都來自非洲的民歌。如馬努.迪班哥未來派的“白楊和馬庫薩”的曲風, 就源自喀麥隆。
美國動畫片《獅子王》,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及原作歌曲兩項大獎,因為里面融入了大量非洲音樂的元素,107種傳統非洲打擊樂,營造出濃郁的非洲叢林氣息。
非洲藝術家,不博取錢財, 而是固守藝術形式,從而讓大眾藝術走進世人的視線和記憶。 此種嚴肅的藝術行為, 讓人肅然起敬。近年來,中國一些藝術活動成百上千元的入場券,把大部分觀眾擋在了藝術門外。藝術一旦成為一種奢侈的消費品,就失去了分享的意義。
在非洲,跳舞和歌唱,不但成為風景,也成為風俗。非洲并不富有,可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從來都不會寂寞。因為,文化未必取決于經濟,精神未必受控于環境。
這世界,因為有如此貼近生活的藝術,而沒有距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