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封山之作”面世
貝聿銘“封山之作”面世
貝聿銘“封山之作”面世
今天上午,蘇州博物館新館正式向游客開放。昨日下午,正逢中秋佳節,蘇州博物館(以下簡稱“蘇博”)新館舉辦了盛大開館典禮。新館被認為是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貝老則稱其為“最親愛的小女兒”。現年90歲的貝老親自出席,包括法國總理夫人在內的100多位國內外著名人士參加了開館典禮。
據蘇州博物館負責人透露,蘇博新館開放后,老館將逐漸恢復忠王府的原貌。
蘇博新館由貝聿銘先生親自為故鄉設計,自稱為“50多年建筑設計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戰”的作品,2003年12月奠基,2004年4月開工建設,占地1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緊鄰拙政園、獅子林等蘇州古城的文化精華,而“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是這座建筑的最大特點。
貝聿銘:視新館為“最親愛的小女兒”
“貝老是我們的最理想人選,然而他年事已高,請他出山確實不易!”前一天,在蘇州市政府等部門聯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回憶稱。本世紀初,蘇博決定搬遷,當地有關部門就考慮請貝聿銘出山設計新館。朱永新透露,當時為了打動貝聿銘,他和蘇州市文廣局局長高福民多次趕赴美國,帶去了家鄉的昆曲、評彈等,勸說貝老為家鄉蘇州留下一件作品。最終,貝聿銘被感動決定設計新館。
2002年4月,貝聿銘簽署了新館設計協議后,就把新館視為“最親愛的小女兒”精心設計,從前期籌備到后期建設,他先后八次親抵蘇州。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姜捷告訴記者,貝老對新館投入了不少心血,大到整體創意,小到工作人員的名片、水池里金魚的顏色等等,他都會一一過問。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筑事務所總裁貝建中也透露,父親對于新館的設計還是比較滿意的。
三大亮點突出新館“新”意
首先,新館建筑采用地下一層為主的結構方式,主體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其次,新館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東、中、西三大塊。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布局,和老館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最后,新館建筑中還設有影視廳、多功能廳、商場等。
說起蘇博新館的意義,蘇州博物館副館長姜捷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他說,新館是我國博物館建設第三次浪潮的代表之作。蘇州博物館的容量在國內是領先的,已經達到西方發達國家20萬人一座博物館的水平,但在質量上,此前的蘇州還缺少國際一流的博物館。
姜捷介紹,在文物保護方面,作為古建筑的忠王府很難滿足現代化的技術要求,比如恒溫、恒濕等,因此新館的建設是蘇州文物保護的迫切需要,可謂應運而生。新館不僅在建筑水平上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其內部采用一體化設計,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姜捷告訴記者,新館共有6個固定陳列廳,另外還有特展區,目前在特展區展出的有國寶級文物《姑蘇繁華圖》、法國華裔抽象畫大師趙無忌的作品,以及和上海博物館交流的文物展覽。
貝聿銘
1917年出生于廣東,在香港、蘇州、上海等地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及少年時光。從事建筑設計近40年,是世界公認的第一流建筑師。他的代表性設計作品包括像美國國家藝術館的東樓,約翰·肯尼迪紀念圖書館等等。這些建筑被稱為是充滿激情的幾何結構,也成為現代主義的經典之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