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能否借助國際力量
中國博物館能否借助國際力量
中國博物館能否借助國際力量
一方面是大規模的博物館建設熱潮,一方面是社會對現有博物館的種種期待無法實現。在對外開放不斷加強,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環境下,中國的博物館也必須向外看一看,想一想了。
印象派、意大利文藝復興、俄羅斯藝術……一個又一個的世界藝術大展在中國引起了轟動。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渴望了解和接觸更豐富的世界文明,但是目前的中國博物館能夠進一步滿足這個需求嗎?
與此同時,中國的博物館建設如火如荼,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博物館的發展規劃。但人們也意識到,建一座房子容易,但能撐起一家博物館的有系列、成規模的藏品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擁有的。在博物館建設的熱潮當中,能否借助國際經驗、甚至是國際力量呢?
“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博物館”被作為不久前召開的“2006北京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的主題,來自海內外的權威人士對此發表了看法。
障礙與探索
博物館如今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一方面,國內正在掀起一股博物館建設熱潮,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2000余座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1000座,基本實現每個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座功能齊全的博物館。另一方面,不少現有博物館卻在飽受批評——開放嚴重不足,文化資源嚴重閑置,甚至保管不善,研究無法,展出乏味,不能承擔應有的社會功能等等。
其實從整體上看,博物館絕對不是無所事事的,它們甚至也帶來不少“意外的驚喜”。例如僅在今年上半年,來自意大利、英國和俄羅斯的三大世界藝術展齊聚北京,給中國的觀眾帶來了驚喜。一位北京的參觀者興奮地表示,他覺得自己太幸福了,一天之內就可以看到3個國家珍藏的文物,他甚至都覺得這樣的文化大餐簡直是太“奢侈”了。其中的“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展覽,80天接待游客量超過20萬人次。由此也有一個問題擺在面前:觀眾的胃口已經被吊起來了,這樣的盛宴如何能夠保持一個應有的頻率?
在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不斷襲來的環境下,能否借鑒國外經驗、借助國際力量辦好中國的博物館,成為許多人思考的方向,但實際情況顯然比許多局外人預想的要復雜。
張文彬: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四個因素制約中國博物館國際化進程
中國近代博物館事業經歷了風雨歷程幾經曲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得到較快的發展,目前全國已有2300多座博物館,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和比較完整的體系。同時,中國博物館同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了各種形式的交流合作,中國博物館國際化進程中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
但在推動中國博物館國際化進程發展上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是博物館建設缺乏統一科學規劃,對博物館事業如何發展、布局,應該制定一個博物館事業5至10年規劃;二是缺乏高素質專業人才,目前國內博物館從業人員中多數是學考古的,而懂博物館陳列展示、文物保護的專業人員不夠,滿足不了需求,而且在中國博物館同國際上交流中,懂外語的專業人員也是必不可少的;三是資金短缺,這成為制約中國博物館國際化的瓶頸。我們現在有些地方的博物館建起來后,往往缺乏后續資金,注重建館而不注重維持生存和發揮功能,中國博物館事業需要更多地鼓勵社會力量支持。四是博物館還要充分發揮地方特色,避免千館一面,我們要支持民間博物館,遺址博物館也要多多發展。2010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將在上海舉行,我相信這次大會對中國博物館國際化進程將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李文儒:北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國際合作必須以我為主
近幾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開闊的國際視野、開放的文化理念引導下,開展了具有鮮明創新特征的實踐活動,總的特點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更加積極主動的自覺地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大格局中。
200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邀請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5大國際博物館館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以“當代博物館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題進行對話。也是在去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國際公認的實力最強的法國盧浮宮博物館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2006年4月,與俄羅斯最大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達成合作協議,核心內容是雙方互辦皇家文化展。2006年7月,與大英博物館簽署了長達5年的合作意向書。
北京故宮博物院要繼續以自主保護為前提,以自我保護為主,同時歡迎和吸引社會力量,特別是吸引國際力量,用國際合作的方式保護故宮的古代建筑,保護藏品。
馬英民: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傳承民族文化不能固步自封
全球化對于民族文化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世界文化的同質化、單一化,只能使世界文化全球化進程趨于消亡。要改變世界文化全球化中這種單一化趨勢,關鍵在于有效保護、傳承各國民族文化,提高其生存力、競爭力,確保其在世界的應有地位并發展壯大。當然,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也不是使其一成不變、固步自封,而是要吸收其他文化長處的基礎上,使之不斷自我更新與發展。
輸出與引進
我國博物館目前雖然擁有無與倫比的有關中華文明的文物收藏,但也存在著不小的缺憾。由于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我們在考古學的黃金世紀(19世紀和20世紀前半期)錯過了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收集文物的機遇,所以目前我國博物館非常缺乏世界其他文明的藏品。直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與世界各國交往不斷加深,國內了解世界文化的愿望空前增長。博物館也逐漸意識到積極地開展對外交流來滿足這種日益增長的需求,讓觀眾不出國門便可以接觸外國歷史與文化的物證。雖然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博物館以往引進的國外文物展,都是某個國家或地區、某一文明、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某個時段的文物展,缺乏多個國家、多種文明、多個時段的綜合展。這當然不利于公眾對外部世界進而對自身的全面了解。
有人質疑國內的觀眾看不懂世界藝術,而是看名氣、看熱鬧,試想如果觀眾在博物館參觀時能得到更多的幫助,比如引導、講解、影像等,還會看不懂嗎?觀眾是非專業的弱勢一方,相對而言,博物館應該是專業的強勢一方,從這一點來看,不管是中國的展覽,還是世界藝術的展覽,博物館是不是都應該從觀眾的需求出發,不但要有展品,是不是還要有能夠與之匹配的人員和服務呢?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國際化了。
王立梅: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館長
以“借”字起家
一個沒有收藏的藝術館如何解決展品問題?而我們已經成功舉辦了《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從莫奈到畢加索——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精品展》,除了這兩個大型藝術展外,還配合中俄友好年自行舉辦了《現代俄羅斯大師雙人展》、承辦了《俄羅斯民族服飾展》。至2008年年底,我們還計劃舉辦《源自火山噴發的故事——龐貝末日》、《地中海下的埃及古城》等展。
《偉大的世界文明》是本館的基本陳列,也是中國第一個以世界文明為主題的大型展覽。這樣宏大的展覽,別說在中國的博物館沒有可能,對于國外許多博物館而言,也十分困難。是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國際化進程中的博物館界,使這類規模大、品質好、水平高的展覽得以實現。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博物館對外展覽交流主要是“輸出”,很少“引入”。要大量地、長期地策劃并“引入”表現外國文明和藝術的展覽,我們缺乏經驗,缺少精通世界藝術史與外國文物研究方面的專家。對此,我們一方面不拘一格在國內外引進人才,一方面以多種靈活的方式聘請了一批國內外專家擔當顧問。比如《意大利文藝復興展》特聘了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出謀劃策;特邀了意方多位專家作為意方總協調。
資金困難是中國博物館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對于我們這個差額撥款單位而言,問題更為突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涉足國際化合作,“引進”高端展覽,無疑是選擇了自我加壓。我們在積極爭取政府的支持、四處尋求各方支援的同時,加強自身經營管理和經營能力,堅持以高品質的展覽為社會提供服務。《意》展在爭取社會贊助上取得突破性的成績,共募集社會贊助資金計400余萬元人民幣。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以《意》展起步,以“借”字起家,用發達國家博物館的經營方式和管理經驗與本館實際相結合,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
彼得·馮·門施博士:荷蘭阿姆斯特丹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系研究生部主任
遺產保護機構要多樣化
博物館只是一種遺產機構,世界范圍內一般性的趨勢是,遺產保護機構的多樣性。其中可能有的不符合現有的學術定義,這類遺產機構可以是將不同制度方法結合在一起,通過合作、合并的方式運行。在遺產機構中,不僅地質公園是博物館的新型機構,甚至在我們國家,檔案館、文物圖書館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公益與經營
從文物仿制品到黃金工藝品,五花八門的博物館監制商品在中國的許多博物館里都能買到,博物館的市場開發意識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強烈過,據說這也是學習國外的經驗。的確,各國政府對博物館的補貼往往捉襟見肘,即便是歐美國家的博物館,也不能不注意相關的經營活動,甚至有的博物館也在向商業化妥協。
一個博物館的商業化最遠能達到什么程度而不致損害它在學術上的尊嚴和有辱其使命?但當博物館變得像工藝品店、像娛樂場所時,人們就愿意進博物館了嗎?一位國際博協的專家曾經說過,博物館經驗可以全球共享,博物館的疾病也在全球蔓延,全球化就是這樣。我們當然不希望中國的博物館得上商業化的傳染病。
陳國寧:臺灣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
博物館應保持文化教育的本質使命
博物館由封閉的知識環境發展到開放的多元性文化與休閑學習空間,博物館由公營轉向公辦民營,有些博物館的館長由專家學者轉變為以政經人才任職,博物館的藏品由館內展藏管理推廣到網絡、出版、創意設計產業等應用。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日益朝體驗式的互動方式發展,大量運用電子科技,帶給觀眾更多的新鮮刺激與感受。
在企業文化與政治力量的社會壓力下,博物館需要應變,但博物館以文化教育為本質的使命應慎重把持。文化教育與商業娛樂兩者之有不同的生命期,前者能細水流長,后者會隨著行銷的生命周期漸走下坡。
伯尼斯·墨菲:國際博物館協會職業道德委員會主席、澳大利亞博物館協會主席
商業化不能違背博物館道德責任
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的博物館,來參觀的人都有這樣重要的一批人,她相信你所提供的信息,相信這個博物館做好了準備工作,我們博物館應該能夠回應這些要求。博物館商業化發展影響了公眾對博物館的這種信任,博物館必須是純凈的,不過這并不是說你賣了什么東西就不純凈了。博物館不是贏利機構,它的經營不是為了賺錢,這必須是博物館使命的核心。商業為博物館帶來資源是可以的,只要這些資源又重新投資于博物館,給它帶來了更多的工作人員,更多的設施,而不把這些資源用作他用,當然也是非常不錯的。所以我們不能一時得到了很多的錢,但是卻損害了博物館長期贏得的信任和責任感,而且在博物館服務行業進行工作的人員也應該注重道德,我想這個關于博物館道德的討論不僅僅是博物館館長才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是每個人都討論到的,因為它是一個公眾的責任,所有人員在了解文物和在實施責任方面都要考慮到道德準則問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