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收藏<八駿圖>惹爭議
盧浮宮收藏<八駿圖>惹爭議
盧浮宮收藏<八駿圖>惹爭議
近來,一起涉及外國著名博物館是否收藏中國國畫的爭執引起有關各界的關注。這起爭執是圍繞一幅名叫《八駿圖》的中國畫是否已被法國盧浮宮所收藏引發的。畫作者與盧浮宮文化發展部副主任、企業贈品處負責人莫寧之間的間接對白各執一辭,發人深省。
近日,莫寧先生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盧浮宮收藏了中國國畫《八駿圖》之說被夸大。”耐人尋味的“一廂情愿”
此次爭執的詳情源起于畫作者此前決定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但其個人資料中關于“2005年8月《八駿圖》經盧浮宮博物館收藏部專家組委會的嚴格評審被盧浮宮永久收藏”的類似介紹引起了國內媒體的關注,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媒體的報道卻引出了這場爭執:畫作者執意認為其畫作已經被收藏,而盧浮宮則堅決否認。盧浮宮文化發展部副主任、企業贈品處負責人莫寧在接受媒體采訪中明確表示該宮從未收藏過中國現代藝術家的作品。
據介紹,去年8月的一天,畫作者來到盧浮宮表示捐贈畫作的愿意,在得到盧浮宮只收藏1848年之前的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作品的答復之后,與盧浮宮博物館館長亨利·盧瓦雷特先生素不相識的他便提出愿意以私人禮物的形式將《八駿圖》捐贈給館長,而時值休假旺季且館長不在巴黎,盧浮宮文化發展部副主任、企業贈品處負責人莫寧則替館長接受了私人贈品,寫了“收條”,并且表示感謝和合影留念。
莫寧事后的解釋理由很明確:一是,《八駿圖》是送給館長的私人禮品,與盧浮宮無關;二是,中國當代作品不在盧浮宮的收藏范圍。莫寧指出,從時代劃分,盧浮宮只收藏1848年前的作品;從地域劃分,盧浮宮主要收藏西方藝術品。因此,盧浮宮不可能收藏東方的現代作品《八駿圖》。
日前,盧浮宮就此事發布了正式公告,并稱該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視為盧浮宮的收藏品,盧浮宮從未“將畫作者的作品提交收藏委員會”進行討論,“鑒于該作品永遠不可能在盧浮宮展出,如果想收回作品的話,畫作者對該畫仍具有處理權,盧浮宮已作好歸還此畫的準備。”公告指出,該博物館只收藏“1848年以前的西方藝術作品”、“地中海周圍地區的古文明藝術:包括埃及、古東方、古希臘、古伊特魯立亞和古羅馬藝術品”,以及“伊斯蘭藝術品”,而“亞洲藝術品應該被法國吉美博物館所收藏”。公告稱,畫作者于2005年8月自己來到盧浮宮,表示要以“個人禮品”的名義贈送一幅《八駿圖》給盧浮宮的領導層。博物館方面當即告訴畫作者,這幅作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視為盧浮宮的收藏品”。據了解,盧浮宮無論是購買還是受贈作品,不僅要提交收藏委員會討論,還必須經過法國文化部的最后核準。
針對盧浮宮的上述反應,畫作者及其代言人——圣恒基文化藝術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有關人士則提出異議,并利用新聞發布會再次聲稱“作品被收藏是事實”。畫作者表示,我沒說贈送館長。我怎么可能輕易把自己的作品贈送呢?沒有任何回報地贈送,可能嗎?他再高的職位我也不送,我的畫是給盧浮宮的。作品被收藏是事實,因為此畫還在盧浮宮。如果是個人行為,盧浮宮為何用公用函件?為何在盧浮宮的公用房間接待我們?在畫作者本人與盧浮宮官員沒有私交的情況下,作為一個藝術家,沒有理由不遠萬里跑到法國,同時拿三件心愛的作品去贈送不相識的人。退還如果是盧浮宮來退,這就證明是官方行為。
記者看到盧浮宮給畫作者寫的收條。落款是莫寧親筆簽字;時間為2005年8月17日于巴黎。
客觀地講,從最具有證據效果的“收條”內容不難看出,“作為收藏品捐贈給盧浮宮”的表述并沒有得到明確確認;而“作為私人禮品捐贈給盧浮宮博物館館長亨利·盧瓦耶特先生”的意思也不是很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按照盧浮宮公開的、恐怕也是大多數業內人士皆知的收藏原則,《八駿圖》不可能被盧浮宮收藏。
有關人士指出,作為捐贈方和受贈方之外的第三方,莫寧沒有理由要開具一張得不到承認的《收藏證明》而自找麻煩。何況,他深知盧浮宮的收藏原則和能夠意識到對捐贈方十分重要的《收藏證明》可能會受到媒體的報道。因此,莫寧不可能敢開或有權代表盧浮宮開具《收藏證明》。
而畫作者捐贈方拿出自己的“心愛得意之作”,換來的只是一張含糊其辭的所謂《收藏證明》,而且在該麻煩來臨之前的很長時間也沒有再次與莫寧先生或盧浮宮聯系要求重寫一張“合格證明”,況且這種要求重寫“證明”的行為是完全合法正當的。另外,對是否存在把“收條”故意當作“收藏證明”加以炒作而自我炫耀的事,人們只能自行判斷,并體味其中的奧妙。
中國藏品在法分布
法國的博物館可謂分門別類、數量繁多,每個博物館均有自己的辦館原則。同時,法國也是歐洲收藏中國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僅次于英國。包括中國藏品在內的東方藝術品主要集中在法國國立圖書館、池努奇博物館、楓丹白露博物館和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其中吉美博物館以收藏中國文物的數量和品種而聞名,中國藏品達1.5萬件。國立圖書館主要收藏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先生100多年前在敦煌和新疆等地所收集的手稿、經卷和木刻畫等,而他的其余所獲,如繪畫、雕刻、木版畫、青銅玉器、飾品等均存放在吉美博物館;池努奇博物館主要以收藏中國的青銅器而聞名,其中堪稱稀世之珍的“虎卣”是鎮館之寶;而通過戰爭野蠻掠奪圓明園的文物則一直存放在楓丹白露博物館,該批被劫文物至今仍謝絕游客參觀。可以說,中國藝術品是上述各館的主要收藏品類。
二戰之前,法國盧浮宮曾存有東方藏品,為了躲避戰火該批藏品曾與其他文物一道被轉移到中部的盧瓦爾河一帶城堡內。戰爭結束后,這些文物經過了重新整理和組合,盧浮宮內的大多數東方收藏品和吉美博物館的埃及等文物進行了交換,相互豐富館藏,并確立各自的館藏類別和特點。盧浮宮交換出的文物包括中國古代瓷器(約4000件)、中國玉器、青銅器、雕刻、古近代繪畫、屏風,以及日本漆器、印度書畫等,另外伯希和考古帶回的中國敦煌文物也從盧浮宮一并轉出到了吉美博物館。從此,吉美博物館的亞洲藝術藏品開始具有完整的規模,展品覆蓋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南亞各國、中國、日本與韓國等國家,其中主要以克美(KHMER)藝術(六—十三世紀)、阿富汗犍陀羅文化(二—七世紀)、敦煌藝術(八—十世紀)、中國陶瓷器、東南亞吳哥文化以及經書(十五—十八世紀)等最為著稱;而現在盧浮宮則主要以收藏1848年之前的西方藝術品為主,并通過不斷的收購或捐贈,其館藏品堪稱價值連城,著稱于世,該館并不收藏來自其他地區的作品。
據了解,盧浮宮收藏作品程序復雜,收藏委員會要對收購的藝術作品或接受的贈品進行討論和研究。作為世界三大著名博物館,盧浮宮不乏愿意向其捐贈藝術品的人,旨在更好地保護藝術品和使世人能夠共享藝術品本身的魅力;也有的家族愿意將先人的作品捐給盧浮宮以彰顯前輩的藝術價值和創作生涯,并使其家有藏品價值倍增,當然,也有不少人心存私念,企圖通過捐贈獲得廣告效應。然而,盧浮宮絕不隨意接受贈品,而且每一收藏意向不僅要提交收藏委員會討論,還必須經過法國文化部的最后核準;另外,藝術品一旦被該館收藏,就很難再歸還原主。
從爭執所引發的聯想
首先,鑒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同,中國與西方藝術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相互借鑒和欣賞之說。包括盧浮宮在內的西方藝術博物館不收藏中國當代作品,但這并不影響中國國畫的本身地位。那么,拿著一幅中國國畫硬要進入盧浮宮,在西方藝術氛圍的土壤中去表現中國畫家的“東方藝術創作水準”,豈不讓人有著“走錯廟門”的感覺。盧浮宮不收藏中國當代畫作,也并不意味著中國當代畫家的藝術水準不夠。
其次,中國藝術家不需要拉起盧浮宮的虎皮作大旗。擔任法蘭西藝術學院院士的法籍華裔著名畫家朱德群老先生曾說過,一般而言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要比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要多;緣于中國書法因素,西方人很難懂得中國畫用筆的微妙與技巧。可以說,大多數西方人還沒有達到能夠欣賞中國繪畫所需要的東方藝術素質,這就是所謂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之說。那么,想把中國當代畫作擺放到盧浮宮的“一廂情愿”,除了唬人的廣告因素之外,恐怕絲毫沒有藝術上的考量,中國畫家需要拉起盧浮宮的虎皮作大旗來唬國人嗎?
再則,中國畫需要得到西方藝術界的“承認”是崇洋媚外。作品本身的價值在于藝術家不懈的努力。法蘭西藝術學院的另一位院士、法籍華裔著名畫家趙無極老先生對記者說“畫家要用畫來說話”。言下之意就是“功到自然成”。國內媒體的一篇文章也寫道:“以一件贈品為由,便稱作品被盧浮宮收藏,如果不是出于語言因素導致‘誤會’、繼而‘誤傳’的話,那就值得人們深思了:何以中國國畫居然也要到外國去尋求‘地位’、‘價值’,難道中國文化百年來失去自信已經到了這種不堪的地步了嗎?”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穿洋馬甲”的事還真不少。每每提起來真是令人深惡痛絕,有時不僅讓國人分不清真偽,也讓外國人看不懂。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