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諸多博物館藏中國藝術品
法國諸多博物館藏中國藝術品
法國諸多博物館藏中國藝術品
今天(29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刊登駐巴黎記者的報道,對中國畫《八駿圖》是否被巴黎盧浮宮「收藏」之爭作了綜述。報道中還介紹了法國博物館收藏中國藝術品的情況:
法國的博物館可謂分門別類、數量繁多,每個博物館均有自己的辦館原則。同時,法國也是歐洲收藏中國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僅次于英國。包括中國藏品在內的東方藝術品主要集中在法國國立圖書館、池努奇博物館、楓丹白露博物館和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其中吉美博物館以收藏中國文物的數量和品種而聞名,中國藏品達1.5萬件。國立圖書館主要收藏了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先生100多年前在敦煌和新疆等地所收集的手稿、經卷和木刻畫等,而他的其余所獲,如繪畫、雕刻、木版畫、青銅玉器、飾品等均存放在吉美博物館;池努奇博物館主要以收藏中國的青銅器而聞名,其中堪稱稀世之珍的「虎卣」是鎮館之寶;而通過戰爭野蠻掠奪圓明園的文物則一直存放在楓丹白露博物館,該批被劫文物至今仍謝絕游客參觀??梢哉f,中國藝術品是上述各館的主要收藏品類。
二戰之前,法國盧浮宮曾存有東方藏品,為了躲避戰火該批藏品曾與其它文物一道被轉移到中部的盧瓦爾河一帶城堡內。戰爭結束后,這些文物經過了重新整理和組合,盧浮宮內的大多數東方收藏品和吉美博物館的埃及等文物進行了交換,相互豐富館藏,并確立各自的館藏類別和特點。盧浮宮交換出的文物包括中國古代瓷器(約4000件)、中國玉器、青銅器、雕刻、古近代繪畫、屏風,以及日本漆器、印度書畫等,另外伯希和考古帶回的中國敦煌文物也從盧浮宮一并轉出到了吉美博物館。從此,吉美博物館的亞洲藝術藏品開始具有完整的規模,展品覆蓋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南亞各國、中國、日本與韓國等國家,其中主要以克美(KHMER)藝術(6—13世紀)、阿富汗犍陀羅文化(2—7世紀)、敦煌藝術(8—10世紀)、中國陶瓷器、東南亞吳哥文化以及經書(15—18世紀)等最為著稱;而現在盧浮宮則主要以收藏1848年之前的西方藝術品為主,并通過不斷的收購或捐贈,其館藏品堪稱價值連城,著稱于世,該館并不收藏來自其它地區的作品。
對于盧浮宮來說,其收藏作品程序復雜,收藏委員會要對收購的藝術作品或接受的贈品進行討論和研究。作為世界三大著名博物館,盧浮宮不乏愿意向其捐贈藝術品的人,旨在更好地保護藝術品和使世人能夠共享藝術品本身的魅力;也有的家族愿意將先人的作品捐給盧浮宮以彰顯前輩的藝術價值和創作生涯,并使其家有藏品價值倍增,當然,也有不少人心存私念,企圖通過捐贈獲得廣告效應。
然而,盧浮宮絕不隨意接受贈品,而且每一收藏意向不僅要提交收藏委員會討論,還必須經過法國文化部的最后核準;另外,藝術品一旦被該館收藏,就很難再歸還原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