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貿圣佳:方從義書畫《云林鐘秀》
中貿圣佳:方從義書畫《云林鐘秀》
中貿圣佳:方從義書畫《云林鐘秀》
元方從義繪,水墨紙本手卷,高23.5厘米,長105厘米。創作于明洪武十年(1377)。方從義自題隸書《云林鐘秀》、“方方壺畫”及尾欵隸書“洪武丁巳方壺子作贈鄧止庵還朝”。鈐“方壺書印”朱文印、“不芒道人”白文印、“墨池清興”朱文印。鑒藏印有“石渠寶笈”朱文印、“張伯駒珍藏印”朱文印、“嘉慶御覽之寶”朱文印、“三稀堂精鑒璽”朱文印、“宜子孫”白文印、“竹窗書畫圖記”白文印、“宣統鑒賞”朱文印、“無逸齋精鑒璽”朱文印、“張伯駒父珍藏之印”朱文印及“京兆”朱文印等。幅后有明沈周題跋“上清仙子本天仙,下謫來修水墨緣,聞道琵琶嶺頭月,照歸黃鶴又千年。”及清高士奇題跋“舊跡見方壺,下筆興清激。層峰亂同甘■岈,荒溪倚蘆荻。■浮云煙生,蒼翠渾欲滴。雪窗時卷舒,道路恍可適。因之悟靜理,萬事如破的。江花開遲遲,山鳥啼寂寂。聊此豁心胸,無勞圖宗壁。闔戶本寡營,塵襟安用滌”。以記述方從義及《云林鐘秀》圖之有關事跡。鈐沈周“啟南”朱文印、“石田”白文印、“白石翁“白文印,及高士奇“士奇”朱文印、“竹窗”朱文印。
《云林鐘秀》圖卷,方從義于洪武十年(1377)繪贈鄧止庵后,存于鄧家。明中葉,明朝書畫大家沈周曾于后幅題跋,以贊揚方從義的畫藝及《云林鐘秀》圖卷“用米氏之法,將化而入神矣。觀之正不知何為筆何為墨,必也心與天游者”。清康熙年間為禮部侍郎高士奇所收藏,有高士奇的“江村秘藏”、“竹窗書畫圖記”等收藏印記。高士奇能書善畫,尤精小楷,甚精考證、鑒賞,收藏各種名跡甚豐。康熙三十年(1691)高士奇46歲時還為《云林鐘秀》撰寫題跋,以贊頌該圖之畫藝及美景。乾隆年間收入宮廷,因為圖卷上已有“三稀堂精鑒璽”及著錄于“石渠寶笈”等印鑑。還有嘉慶皇帝及宣統皇帝的鑒賞及御覽之寶,所以,從乾隆直到清末一直藏于宮廷,很可能于清末由溥儀攜帶出宮,流入于民間,由張伯駒父子收藏,張伯駒擅長詩詞,能書畫,父子均好收藏古書畫。方從義這幅精品,現歸中貿圣佳,甚為慶幸,實為難得一見之神品。
《云林鐘秀》圖卷,從表面上看系水墨云山煙樹,實際為方從義繪道教第三十二福地龍虎山及上清宮等宮觀。他所題《云林鐘秀》即已說明所繪為“天地間靈秀之氣所聚,亦省稱‘鐘秀’、‘毓靈’”。這靈秀之氣所聚,即道教之福地。
龍虎山,為道教福地,自晉代開始,一直為張天師后代世居之地。在江西省貴溪縣境內,為象山山脈的一支,本名云錦山,因第一代天師在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此名龍虎山。山方圓200平方公里,境內山巒疊峰,樹木青蔥,碧水清澈。那里有24巖,99峰,108景,道教宮觀廟宇,星羅棋布于山之巔、峰之下及巖上河旁。據《龍虎山志》載,原有歷代所建大小道教建筑50余處,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清宮,見于南唐的正一觀(演法觀),天師府,靜應觀,崇禧觀 ,凝真觀,逍遙官,靈寶觀,天谷觀,云錦觀,建于南宋的乾元觀、玉清觀,沖玄觀,佑圣觀,建于元代的繁禧觀及真應觀、金仙觀等。因遭歷代兵火及自然災害所毀,今多不存。僅存天師府一處,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唯此《云林鐘秀》圖尚能反映其中部分面貌,可以窺見這道教勝地之美境。
《云林鐘秀》畫蒼茫之云山霧海,山峰高聳,山腰飄著一帶濃云,朦朧一片,山下坡岸雜樹茂密槎■,還有一片暗淡樹影,在一股白云飄帶中時隱時現,更突出了蒼茫云氣之動感。畫一高一低的山峰挺出于白云之上,山尖用墨色點染,山下深谷幽澗。畫之右端,畫有幾棵蒼天古松,用濃墨點出茂密的松枝和樹干,生趣盎然。畫面之末端,茂密的樹叢中所出現之屋宇,儼然為一道觀集中之地,有山門、有圍墻、有宮觀,這應是龍虎山上清宮之主觀所在,其他宮觀則分散各處。
這幅畫用墨隨便豪爽,不拘泥常法。所作大筆水墨云山蒼潤渾厚,富于變化。方從義的水墨云山,師法董源、巨然及二米,發揮了自己的特長,自成一體。他大筆水墨點染和山石的長線條皴法,亦從董、巨畫法中變化而來,用筆瀟灑豪放,墨氣淋漓濃重至不漶漫,風格雄壯、灑脫。
《云林鐘秀》圖,意境清謐靜逸,既說明了他師法自然,也說明了這幅山水畫充滿了道家的思想意趣。幽靜清新的山水,深切情厚的道教影響,景色冷漠、幽僻,人煙的絕少,給人以深沉、奇特之感,所以幽是這幅繪畫的特色。這幅繪畫為方從義晚年之作,特點是用筆奔放,飽含激情。
方從義(約1302—1393),元詩人,著名道士書畫家。字無隅,號方壺,方壺為海中仙山之一,即蓬萊、方丈、瀛州,為仙人所居之地,因形狀像壺,又稱方壺山。自號金門羽客、鬼谷山人,不芒道人。江西貴溪人。早年入道,為龍虎山上清宮正一教派的道士。正一教派,始于東漢末張道陵的“正一盟威之道”,當時人稱為“五斗米道”,南北朝稱天師道,于曹魏間從漢中遷江西龍華山,開設正一宗壇,張道陵子孫世居于此。宋大中祥符年間正式名為龍虎山上清宮。方從義師從永嘉人金月巖修道家之學。金月巖去世后,他離開龍虎山上清宮游歷全國各地,往來于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曾至大都(今北京),結交了不少文人 、畫家和達官貴人,名臣危素稱他為“方外之交”,畫家張彥輔曾為之繪《圣井山圖》相贈,在當時很有名氣,不喜談論時事,不久即思南歸。
方從義此次出游,使他收獲巨大,眼界大開,正如他自己所言,“太行者,天下之脊,而居庸、虎北者,天下之巖險也,其雄傑奇麗,非江南所有。天府之藏,王公巨人之所有,皆古之名畫,余所愿見者,今皆見之,而以慊吾之志,充吾之所操”。(《青陽文集》卷四,轉引自《道教大辭典》318頁)。
他一生繪畫不多,亦不輕易為人作畫,人們以禮相求,方能求之一二,故傳世作品不多,據《圖繪寶鑑》錄取作品有40余件,已知現存者,包括中貿圣佳此件極品,共為八件:《山陰云雪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云山圖》藏上海博物館;《白云深處圖》藏上海博物館《武夷放■圖》藏故宮博物院;《高高亭圖》、《神岳瓊林圖》皆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溪橋幽興圖》藏故宮博物院;《云林鐘秀》圖藏中貿圣佳。有人說他的畫“外道”,藝術造詣精深,《江新通志》稱他“其畫冠絕一時,……張宇初稱為壺仙。”其畫,元代很多著名文人如虞集、宋濂等,常為其畫題詩、題跋,影響盛極一時。
方從義除了畫山水外,他畫竹、人物也很突出。張宇初就為他的墨竹畫題有《題方壺真人墨竹歌》、《題方壺真人淇■堂墨竹行》,可惜原畫今已不存。
他的詩文、書法亦很有名,書法工古隸、章草。在他的繪畫中多處以隸書題欵署名,十分美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