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繡作品走俏海外收藏界
顧繡作品走俏海外收藏界
顧繡作品走俏海外收藏界
時間:2006-09-27 16:33: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名家
>顧繡作品走俏海外收藏界
“看起來是畫,摸起來是絲”的顧繡近年來在國際收藏界日益走俏,市場價值躍升幾十倍。
被譽為“繡藝之祖”的上海顧繡9月23日在京展出,吸引了來自官方、藝術界和收藏界的眾多知名人士。
北京美洲俱樂部的廳堂內,懸掛著50多幅以唐宋名家古畫為題材的顧繡作品:宋徽宗的《瑞鶴圖》、唐寅的《湖山一覽圖》、蘇六明的《太白醉酒圖》,無一不是針線細密,用色豐富,絲線光彩奪目而又仿若筆墨。不少國家的駐華使節都在繡品前駐足良久,并對這一有著4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工藝產生了濃厚興趣。
據展覽主辦者——上海萬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市場總監周琪介紹,顧繡得名于明代松江府上??h的官吏顧名世的家。顧名世家中女眷喜好刺繡,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畫派畫風熏陶下,她們以高雅脫俗的名畫為藍本,在宋代“閨閣繡”的基礎上創造出散針、套針、滾針等針法用以模仿繪畫的筆墨技巧,甚至將一根絲線劈為36絲,由此創造出“針尖不容發”的顧繡。
“顧繡”也被稱為“畫繡”,對后來發展起來的四大名繡(蘇繡、蜀繡、湘繡和粵繡)均有重要影響。今年初,顧繡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周琪介紹,完成一幅顧繡作品少則三四個月,多則一兩年,使用的絲線少則一百多種,多則四五百種,顧繡作品費工耗時,在現代工業的影響下自清朝后期開始衰落,不少工藝年久失傳,20世紀50年代上海創辦的顧繡廠現在已基本倒閉。
目前,顧繡的第一代傳人已年近九旬,第二代傳人年過半百。而工藝美術家收入普遍不高的現實使年輕刺繡工人不愿潛心鉆研,上海三年前曾試圖舉辦顧繡培訓班,但25名學員堅持下來的不到8人。
“顧繡與其他名繡相比有價無市,后繼乏人,面臨消亡的危險?!敝茜髡f,“此次在京展出的顧繡作品不得不借蘇繡工藝師之手,復原顧繡工藝?!?
周琪與另外兩位原本在IT界工作的同事偶然發現,顧繡在海外頗受青睞,便與當代刺繡工藝大師濮關健、陳紅英夫婦共同創立專注于顧繡文化的公司。陳紅英13歲開始學繡,她的作品《金猴》曾獲得2004年“杭州國際工藝博覽會”刺繡作品的惟一金獎。在今年4月份于上海舉辦的顧繡展上,該公司已接到不少海內外訂單。
收藏界專家指出: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海外持續升溫,顧繡作品在國際收藏界日益走俏,市場價值躍升幾十倍,但在國內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