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在皖南氤氳處——品評程雁濱的水墨畫
夢在皖南氤氳處——品評程雁濱的水墨畫
夢在皖南氤氳處——品評程雁濱的水墨畫
二○○一年,在一個全國性書畫展覽會上,初識雁濱君。很快,我們就成了可以隨意開玩笑的好朋友。比如,形容他的臉像巖崖般險峭,且布滿了歲月之筆“皴擦”的痕跡。他說由于自己長的黑,所以才喜歡畫黑乎乎的山水畫。
不過玩笑歸玩笑,雁濱君的山水畫確實是以黑為特色的。黑與白是中國古代先哲在宇宙萬物中尋找出的最基本的對應,最純粹的對比,是世界的開始。“計白當黑”(當然也可是“計黑當白”)是具有非常智慧的賢哲方能進入的“道”的境界。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傳統繪畫自以水墨成為基本表現元素后,便使繪畫升華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形成了生生不息,無限發展,精彩紛呈,變化萬千的水墨海洋。千百年來,在繪畫藝術殿堂中的求道者,沒有誰不在苦苦探尋這種黑與白的關系、變化、內涵及與靈魂世界的勾通與表現。雁濱君也是其中之一,并且,他是以他全身心摯愛的皖南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黃山為底本進行探尋的。
縱觀雁濱君這種探尋的軌跡,大略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傳統的寫意水墨為內容,主要取之于“新安畫派”與“新安畫派”相關的諸家,尤以漸江、無悶、梅清、黃賓虹等為重。此期的作品雖少個人風格、語言,但于筆法風骨、筆墨漬染變化,境界意韻與筆墨關系等方面有了深刻的理解與把握,確立了他以“黑”為基調,“計黑為白”,在黑的變化中述說心緒的基本理念。
第二階段是他追求個人繪畫語言的探索期。他重視并有意與許多知名藝術家、評論家交從,汲取學習他人長處,探求個人繪畫的發展之路。他此期的作品因功在探索,故形式較多,有實驗水墨,有大潑墨,有瓦當系列等。主要追求形式感、視覺沖擊力,強調墨色的變化、肌理的效果等方面和他人的區別與不同。他的探索與追求取得了很大成功,多次在省級、國家級書畫大展上獲得殊榮,影響也日益擴大。
絢爛之后歸于平淡,繁復至極而入簡約,這是藝術的更上層樓,也是藝術家思想境界的升華。有追求的藝術家總不滿足于已攝得的成績,總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雁濱君在贊揚聲中榮耀光環下非但沒有沉醉,反而對自己的藝術創作、藝術理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剖析。他認識到缺乏內涵的形式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沒有內容的視覺刺激易于誘發審美疲勞,沒有傾注藝術家思想的筆墨與廢紙作坊的產品并無二致。他要把養他育他的皖南山水的風采神韻,把自己關于天地萬物、人情世事的感悟,把心靈深處種種感應神會的沖動用“自己”的筆墨傾瀉或描述出來。于是他進入了自己藝術歷程的第三階段:寄情筆墨,直抒胸臆。此時的雁濱君將“拿來”變為“我用”,講求何種筆墨方式能表達自己的情感,社么樣的情感內涵能增強畫面的感染力,什么樣的韻律及節奏能符合自己心情憑虛御風的瞬間變化。因此,他的作品不再有刻板的制作痕跡,純粹的水墨把玩成為表現山水精神靈氣的精妙語言,漸江、虛谷、梅清、賓虹等大家的筆墨心法不再是崇拜追摹的對象而是表達心性的用具。從而,皖南的雄渾與靈秀,蒼茫與俊俏,浩蕩與險峻,幽靜與蕭疏等種種不同的山山水水及其精神風貌,就伴隨著雁濱君心緒情感的變化流淌出來,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龔賢云:“讀書養氣,未必非畫苑家之爭事也。”高秉《指頭說畫》云:“筆黑之事,天姿篤,學力深,而胸襟尤要闊大。”謙謙君子的雁濱君不善言辭,但善于思考。皖南那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及他長期在文化藝術部門工作形成其豐富學養及獨特的審美角度,摯著的追尋自己的夢,愿他沉醉夢中不愿醒,長在皖南氤氳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