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一絕中國民間油畫“三皮畫”
桂林一絕中國民間油畫“三皮畫”
桂林一絕中國民間油畫“三皮畫”
時間:2006-09-26 11:24:00 來源:中新社桂林
市場
>桂林一絕中國民間油畫“三皮畫”
 |
九月二十五日,廣西桂林市臨桂縣五通鎮的沈運香(左)正在一張豬皮上作畫。這種在樹皮、豬皮、牛皮上所作的畫別具一格,被譽為中國民間油畫。沈運香所作的“三皮畫”年銷量六千多張,遠銷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產值三十多萬元人民幣。
濃重的色彩、夸張的手法、飽滿的構圖,一個個明艷的南方少數民族少女栩栩如生地出現在畫布上。這是記者近日在廣西桂林臨桂縣五通鎮采訪時看到的“三皮油畫”。樹皮、豬皮、牛皮,這些看似簡單的東西,如今在桂林女孩沈運香的手下,經過一番精心繪圖,就能變成一幅幅美麗的油畫。這些被稱為“中國民間油畫”的三皮畫,除了中國內地外,還銷往港、澳、臺和東南亞以及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年銷量達六千多幅,銷售收入三十多萬元人民幣,臨桂縣五通鎮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民間油畫之鄉”。
剛剛參加完本月在南寧舉行的首屆中國東盟文化產業論壇的沈運香,一邊為畫布上顏色,一邊向記者娓娓而談。她說,這次被邀請參加中國東盟文化論壇,是一件很榮幸的事,這說明自己的畫得到了大家的肯定,過去她主要以臨摹別人的作品為主,現在要多進行創作,出精品。
據了解,參加此次文化論壇,沈運香的三皮畫得到眾多東盟商家和藝術家的喜愛,并一下子拿到五百多件訂單。
今年二十七歲的沈運香,生自桂林農村,從小酷愛繪畫,一九九五年自費到廣西民族藝術學校培訓班學習室內裝潢設計,并堅持用業余時間學習重彩畫。
一九九八年在云南實習期間,她看到云南的一些工藝品上都畫著以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為主調的重彩畫,秀美的畫面和別具一格的構思讓她大開眼界,于是她靈機一動,干脆就在此拜師學藝。不久,她又叫來姐姐與她一起學習。
苦學了一年,姐妹倆回到了家鄉臨桂五通鎮。二000年,沈運香姐妹的數十幅以少數民族風情為主題的牛皮畫、豬皮畫、樹皮畫首次在中國農展會上推出,一銷而空。
沈運香姐妹的畫作于是在桂林名聲鵲起,不再需要求人代銷,主動找上門訂貨的人絡繹不絕。一些北京、上海、廣東、山東的書畫商也慕名前來訂貨。更令沈運香姐妹自豪的是,“三皮畫”已走出國門,得到了許多外國書畫愛好者的青睞。打開銷售市場后,她便組織起家中幾個姐妹一起辦了畫室,由父親負責銷售,幾年下來,她的畫室每月都有數百張三皮畫上市。
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信步走在五通的古老街道上,于淡淡花香中,隨處可見的農民書畫社是當地一大風景。無論是在大酒店還是小店鋪,都可以看見一幅幅風格各異的字畫。據介紹,鎮上有數十家成規模的畫坊,各有各的“拿手絕活”,有的專攻梅畫,有的專攻山水畫,有的專攻生肖畫。而沈運香的三皮畫是該鎮農民繪畫中的一朵奇葩。
隨行采訪的臨桂縣宣傳部人士告訴記者,桂林市臨桂縣約有四十六萬人口,其中專門從事繪畫的農民就有一千二百戶,四千五百多人,年銷售收入達六千多萬元。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五通鎮的農民繪畫。面積不大,人口也不算多的五通鎮現已出現了五百多戶繪畫專業戶,兩千多人從事與繪畫有關的產業,年銷售收入三千多萬元,漸成五通繪畫產業,并于二00二年被授予“廣西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的稱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