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惠泉兄的故事其實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由于工作的關系近五年來我們倆幾乎是天天在一起,但真要動筆總不知該從那里著手。春節前我跟自己說;這次假期間我一定要完成這件事,免得讓它變成心病而攪得自己心緒不寧。其實閉上眼睛想一想,梳理一下與惠泉兄自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同學開始起這二十多年的交往,隨手拈幾個片段來寫寫都是很有意思的。
記得在拙政園之桂花院南窗讀書的時候惠泉兄是我們班的學習委員和團支部書記,那個年代的學習氛圍、現在想起還是令人留戀的,因為文革剛結束,中國的文化教育都在“撥亂反正”和復蘇階段,許多人想讀書卻苦于沒機會,尤其是已經走上社會的年青人,能進入藝術的殿堂(當時美術類學校少之甚少)如魚得水。作為“學習委員”的徐惠泉肯定要“以身作則”,他從不放棄任何的間隙,臨摹,畫速寫,勾白描,習書法。平時在他嘴里說得最多的畫家是:陳老蓮、任伯年,與人爭論最多的畫家卻是賀友直、顧炳鑫、華三川等。何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看到的參考書其實很少,能遇見的經典資料實在是鳳毛麟角,學人物畫許多人都是通過臨習連環畫而得到啟蒙。對于夢想成就繪畫大師的莘莘學子自然是于“小人書”作者不屑一顧的,班級中不自覺地形成二派,而惠泉顯然是主張“拿來主義”,只要能學到東西,練就真本領,“借船過河”也不失為一種學習方法。平心而論,八十年代的連環畫壇應該說是非常熱鬧的,許多當代的著名人物畫家不分畫種,都把熱情傾注在方寸白紙之中而陶醉。在這里惠泉不光得到了造型的磨練,日后的創作意識同樣得到較好鋪墊。記得在1981年我們一起去杭州看一個畫展,為了節約時間只能利用星期天乘蘇杭夜班輪船,而臥鋪對于窮苦學生來說卻是“奢侈”。惠泉為了確保精神飽滿看好展覽,在別人的座位底下鋪上報紙穿上塑料雨衣,將就了一個長夜,未料早晨“起床”的他就象是從垃圾箱里鉆出的“洪七公”。然而回到教室里的他卻興奮了好幾天,顯然藝術的享受不是物質可以比擬的。“學習委員”在學校里多半是由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擔任,不過我們的這位班干部有一次在全校大會上卻被校長點名并作了一次全校檢討;事情緣由也是為了觀看畫展。那年“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館藏繪畫展”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展期很短而觀摹的人卻人山人海,我們班集體申請赴滬觀展三四次均遭校方拒絕,幾位班干部和大家商量決定集體請假自費赴滬,如此機會實在難遇決不能放棄。未料此事一出,整個學校如同砸鍋一般,校方非要嚴懲為首的班干級。無奈惠泉作為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自然是必須作深刻反省,在全校師生大會上承認錯誤,并被處以集體停課三天,以整校風班紀。事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想此事也許不該發生,因為現在我們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已經非常的頻繁。只要你有興趣和時間幾乎是天天能看到各種展覽。然而由于追求藝術的癡心和求知的欲望,徐惠泉和他的同學們為之付出了代價。
惠泉學習上是用功的,然而他卻不是人云亦云、隨風而逐的那種盲目崇拜者,記得在觀看一個當時頗有名氣的畫家個展時,他在畫展留言薄上留下了他的觀后感,當然作為學生他的言辭可能有些偏激,卻表露出他的深思熟慮和獨具個性的思維方式。同樣成名以后,他的那種獨具形式、風格迥異、一目了然的“徐氏”彩墨人物畫讓人們贊嘆不已。著名藝術評論家謝海在論及惠泉繪畫時說:“當代水墨畫家中有不少人似乎想從無可挽回的遠古拯救一種今日看來是無法企及的文明……窺視一種不復存在的生活,流連于一種舊的人文關懷,對被懷舊的一切若有所思,說穿了就是在都市文明擠壓之下的一種本能。應該說,徐惠泉的作品所表映的內核與之最匹配不過了。”而惠泉自己卻如是說:“畫面傳達一種懷人、懷舊、懷鄉的情調,猶如一首古老的山歌,一杯苦澀的咖啡,或者是一壺清香的新茶給現代都市緊張繁忙的快節奏生活中注入一股清新、柔和、幽靜、恬適的氣氛。”
我注意惠泉的繪畫作品的背景中時常出現的二個元素;一為荷花,一為書法。然而就是這二件“物件”卻涵蓋了中國人文精神中寓意和表現二種形態。《聽荷》、《采蓮曲》、《藕香》和《荷韻》,是其經常的畫題。惠泉畫中的女子和香蓮、荷韻似乎都具有象征意義,就如“燎沈香,消溽暑。鳥催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檝輕舟,夢入芙蓉浦。”“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宋代周邦彥因雨后風荷而思憶家鄉的往事。元代劉秉忠對敗荷的感慨生發對人生的悲嘆。自古文人墨客借物抒懷,觸景生情。作為畫家的徐惠泉常以荷花來構畫他不同的畫面自然與他對這種植物有著別番的意念,我知道他自小生長在江楓橋邊,聽著古剎寒山寺的鐘聲長大,遠去的濤聲伴著“濛濛萬傾水云風”似乎僅留存“八月猶殘菡萏紅”。而今他的畫室就以“蓮香軒”而名世。也許他有許多“荷花”的故事,抑或是他精神上某種情結。我只知道“荷花”自古文人用來喻物明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種,埋沒任春蒲。”卻寫出了謙謙君子們潔身自好的道德規范。
同樣大人勸勉小孩做人必須如同寫字要一筆一劃堂堂正正。中國的書法藝術揮舞的是筆墨,書寫的是人生,表達的更是精神,看著惠泉畫面上時隱時顯,斑爛繽紛的書法背景,我們能否讀出惠泉所要表達的語境。
作為畫家的徐惠泉,他在藝術發展中追求著創新、求變,以此找到個人化的語式并由此確立個人圖式的獨創性。而現實中的他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近似重彩的處世準則,繼續實踐著人生的“六法”畫理。
尊敬老先生是其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無論平時工作上迎來送往,只要上了年紀的老者,不管是專業畫家還是業余愛好者,凡是有求于他,他都會認真去做;有一年中秋節,為了幫助一位老畫家處理事務竟耽誤了與家人的團圓。每年春節走訪慰問老同志是美協工作中的一個內容,在常人眼里這似乎是官樣文章,走走形式而已,然而惠泉卻不這么看,他認為作為一個文化大市,又有著眾多全國著名畫家和龐大畫家群體,其中老同志、老畫家是我們這個城市的一筆重要的藝術財富。美協應該把他們 奉為“珍寶”。這就象一個四世同堂書香世家,長輩們健康長壽,兒孫們又自強不息。又何愁這個大家庭,沒有興旺發達其樂融融的美好氛圍。在許多人的眼里,惠泉是個做事情的人,換句話說他是個非常敬業的人,他可以把畫畫得如此像模像樣,他同樣可以把美協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事實上他也一直努力地這么做。基于此,蘇州市文聯的領導對美協的工作也非常肯定和贊賞。而美協的主要領導更是放心大膽地支持著他。因此即使春節前工作再繁雜難以應對的,然而慰問老同志卻是雷打不動,風雨無阻的大事。其中有位老先生因中風長年臥床不起,又無小輩照顧,有一年突然失蹤,當下忙壞了徐惠泉,幾經周折方打聽到被其親戚接去照應。惠泉和他的同事們仍不厭其煩,堅持送去那份尊老的愛心關懷,用真誠感動了老先生及其親友。作為美協的駐會干部徐惠泉必須經常協調、處理方方面面的繁雜事務,還得擔當策劃各種大小美術活動,為了避免出現差錯他卻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時常還會被別人誤解而遭責難,他多半是一笑了之。記得有位作者由于作品在省展中落選,受人唆使在省文聯發難,惠泉連夜趕赴南京勸說至半夜,把其領回并送至家中,制止了不測的發生。其實對待這件事的處理,作為美協可以不出面干涉,因為這位作者本身也是文化部門工作人員,從責任角度出發,首先得由其所在單位出面來處理這件事。然而惠泉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承攬,且圓滿解決了此事。事后他對我說:“從美協工作的角度出發關心畫家的狀態也很重要。那位作者本質上也是對參展這件事太投入,我們美協出面為自己會員解個圍,給些幫助也算是工作的需要。”
作為頗具實力的中青年畫家徐惠泉在全國已經是享有相當知名度,每年慕名而來的各地朋友可謂應接不暇,其中也不乏一些心懷圖謀之人,而惠泉都是以禮相待,從無惡言相向。有糾纏不清之徒也總是好言請還,這實在難能可貴。若有朋友自遠方來那怕是素未謀面,他以誠相待、熱情待之。記得有一對北方的畫家朋友造訪,不料他外出開會,回來已是深夜且下著大雨,但惠泉得知后連忙趕至其下榻賓館招呼,接連陪了二天游玩,深得朋友的感動。
在圈內常論及“畫品即人品”這句話,大家都試圖于此修成正果,然而人格的完善是道德和行為統一的完善,其實畫品和人品都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我在這里喋喋不休似乎有為老同學論功擺好之嫌,其實許多明白人在欣賞徐惠泉一幅幅筆墨精良的重彩畫的同時自然會讀出其畫之三昧。
2005年2月18日于南田堂
藝道相契(繪畫以外的徐惠泉)-陳危冰
藝道相契(繪畫以外的徐惠泉)-陳危冰
藝道相契(繪畫以外的徐惠泉)-陳危冰
想寫惠泉兄的故事其實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由于工作的關系近五年來我們倆幾乎是天天在一起,但真要動筆總不知該從那里著手。春節前我跟自己說;這次假期間我一定要完成這件事,免得讓它變成心病而攪得自己心緒不寧。其實閉上眼睛想一想,梳理一下與惠泉兄自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同學開始起這二十多年的交往,隨手拈幾個片段來寫寫都是很有意思的。
記得在拙政園之桂花院南窗讀書的時候惠泉兄是我們班的學習委員和團支部書記,那個年代的學習氛圍、現在想起還是令人留戀的,因為文革剛結束,中國的文化教育都在“撥亂反正”和復蘇階段,許多人想讀書卻苦于沒機會,尤其是已經走上社會的年青人,能進入藝術的殿堂(當時美術類學校少之甚少)如魚得水。作為“學習委員”的徐惠泉肯定要“以身作則”,他從不放棄任何的間隙,臨摹,畫速寫,勾白描,習書法。平時在他嘴里說得最多的畫家是:陳老蓮、任伯年,與人爭論最多的畫家卻是賀友直、顧炳鑫、華三川等。何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能看到的參考書其實很少,能遇見的經典資料實在是鳳毛麟角,學人物畫許多人都是通過臨習連環畫而得到啟蒙。對于夢想成就繪畫大師的莘莘學子自然是于“小人書”作者不屑一顧的,班級中不自覺地形成二派,而惠泉顯然是主張“拿來主義”,只要能學到東西,練就真本領,“借船過河”也不失為一種學習方法。平心而論,八十年代的連環畫壇應該說是非常熱鬧的,許多當代的著名人物畫家不分畫種,都把熱情傾注在方寸白紙之中而陶醉。在這里惠泉不光得到了造型的磨練,日后的創作意識同樣得到較好鋪墊。記得在1981年我們一起去杭州看一個畫展,為了節約時間只能利用星期天乘蘇杭夜班輪船,而臥鋪對于窮苦學生來說卻是“奢侈”。惠泉為了確保精神飽滿看好展覽,在別人的座位底下鋪上報紙穿上塑料雨衣,將就了一個長夜,未料早晨“起床”的他就象是從垃圾箱里鉆出的“洪七公”。然而回到教室里的他卻興奮了好幾天,顯然藝術的享受不是物質可以比擬的。“學習委員”在學校里多半是由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擔任,不過我們的這位班干部有一次在全校大會上卻被校長點名并作了一次全校檢討;事情緣由也是為了觀看畫展。那年“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館藏繪畫展”在上海美術館展出,展期很短而觀摹的人卻人山人海,我們班集體申請赴滬觀展三四次均遭校方拒絕,幾位班干部和大家商量決定集體請假自費赴滬,如此機會實在難遇決不能放棄。未料此事一出,整個學校如同砸鍋一般,校方非要嚴懲為首的班干級。無奈惠泉作為團支部書記、學習委員自然是必須作深刻反省,在全校師生大會上承認錯誤,并被處以集體停課三天,以整校風班紀。事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想此事也許不該發生,因為現在我們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已經非常的頻繁。只要你有興趣和時間幾乎是天天能看到各種展覽。然而由于追求藝術的癡心和求知的欲望,徐惠泉和他的同學們為之付出了代價。
惠泉學習上是用功的,然而他卻不是人云亦云、隨風而逐的那種盲目崇拜者,記得在觀看一個當時頗有名氣的畫家個展時,他在畫展留言薄上留下了他的觀后感,當然作為學生他的言辭可能有些偏激,卻表露出他的深思熟慮和獨具個性的思維方式。同樣成名以后,他的那種獨具形式、風格迥異、一目了然的“徐氏”彩墨人物畫讓人們贊嘆不已。著名藝術評論家謝海在論及惠泉繪畫時說:“當代水墨畫家中有不少人似乎想從無可挽回的遠古拯救一種今日看來是無法企及的文明……窺視一種不復存在的生活,流連于一種舊的人文關懷,對被懷舊的一切若有所思,說穿了就是在都市文明擠壓之下的一種本能。應該說,徐惠泉的作品所表映的內核與之最匹配不過了。”而惠泉自己卻如是說:“畫面傳達一種懷人、懷舊、懷鄉的情調,猶如一首古老的山歌,一杯苦澀的咖啡,或者是一壺清香的新茶給現代都市緊張繁忙的快節奏生活中注入一股清新、柔和、幽靜、恬適的氣氛。”
我注意惠泉的繪畫作品的背景中時常出現的二個元素;一為荷花,一為書法。然而就是這二件“物件”卻涵蓋了中國人文精神中寓意和表現二種形態。《聽荷》、《采蓮曲》、《藕香》和《荷韻》,是其經常的畫題。惠泉畫中的女子和香蓮、荷韻似乎都具有象征意義,就如“燎沈香,消溽暑。鳥催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檝輕舟,夢入芙蓉浦。”“干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宋代周邦彥因雨后風荷而思憶家鄉的往事。元代劉秉忠對敗荷的感慨生發對人生的悲嘆。自古文人墨客借物抒懷,觸景生情。作為畫家的徐惠泉常以荷花來構畫他不同的畫面自然與他對這種植物有著別番的意念,我知道他自小生長在江楓橋邊,聽著古剎寒山寺的鐘聲長大,遠去的濤聲伴著“濛濛萬傾水云風”似乎僅留存“八月猶殘菡萏紅”。而今他的畫室就以“蓮香軒”而名世。也許他有許多“荷花”的故事,抑或是他精神上某種情結。我只知道“荷花”自古文人用來喻物明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種,埋沒任春蒲。”卻寫出了謙謙君子們潔身自好的道德規范。
同樣大人勸勉小孩做人必須如同寫字要一筆一劃堂堂正正。中國的書法藝術揮舞的是筆墨,書寫的是人生,表達的更是精神,看著惠泉畫面上時隱時顯,斑爛繽紛的書法背景,我們能否讀出惠泉所要表達的語境。
作為畫家的徐惠泉,他在藝術發展中追求著創新、求變,以此找到個人化的語式并由此確立個人圖式的獨創性。而現實中的他在以自身的人格力量,近似重彩的處世準則,繼續實踐著人生的“六法”畫理。
尊敬老先生是其發自內心的一種自覺。無論平時工作上迎來送往,只要上了年紀的老者,不管是專業畫家還是業余愛好者,凡是有求于他,他都會認真去做;有一年中秋節,為了幫助一位老畫家處理事務竟耽誤了與家人的團圓。每年春節走訪慰問老同志是美協工作中的一個內容,在常人眼里這似乎是官樣文章,走走形式而已,然而惠泉卻不這么看,他認為作為一個文化大市,又有著眾多全國著名畫家和龐大畫家群體,其中老同志、老畫家是我們這個城市的一筆重要的藝術財富。美協應該把他們 奉為“珍寶”。這就象一個四世同堂書香世家,長輩們健康長壽,兒孫們又自強不息。又何愁這個大家庭,沒有興旺發達其樂融融的美好氛圍。在許多人的眼里,惠泉是個做事情的人,換句話說他是個非常敬業的人,他可以把畫畫得如此像模像樣,他同樣可以把美協工作搞得有聲有色,事實上他也一直努力地這么做。基于此,蘇州市文聯的領導對美協的工作也非常肯定和贊賞。而美協的主要領導更是放心大膽地支持著他。因此即使春節前工作再繁雜難以應對的,然而慰問老同志卻是雷打不動,風雨無阻的大事。其中有位老先生因中風長年臥床不起,又無小輩照顧,有一年突然失蹤,當下忙壞了徐惠泉,幾經周折方打聽到被其親戚接去照應。惠泉和他的同事們仍不厭其煩,堅持送去那份尊老的愛心關懷,用真誠感動了老先生及其親友。作為美協的駐會干部徐惠泉必須經常協調、處理方方面面的繁雜事務,還得擔當策劃各種大小美術活動,為了避免出現差錯他卻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時常還會被別人誤解而遭責難,他多半是一笑了之。記得有位作者由于作品在省展中落選,受人唆使在省文聯發難,惠泉連夜趕赴南京勸說至半夜,把其領回并送至家中,制止了不測的發生。其實對待這件事的處理,作為美協可以不出面干涉,因為這位作者本身也是文化部門工作人員,從責任角度出發,首先得由其所在單位出面來處理這件事。然而惠泉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承攬,且圓滿解決了此事。事后他對我說:“從美協工作的角度出發關心畫家的狀態也很重要。那位作者本質上也是對參展這件事太投入,我們美協出面為自己會員解個圍,給些幫助也算是工作的需要。”
作為頗具實力的中青年畫家徐惠泉在全國已經是享有相當知名度,每年慕名而來的各地朋友可謂應接不暇,其中也不乏一些心懷圖謀之人,而惠泉都是以禮相待,從無惡言相向。有糾纏不清之徒也總是好言請還,這實在難能可貴。若有朋友自遠方來那怕是素未謀面,他以誠相待、熱情待之。記得有一對北方的畫家朋友造訪,不料他外出開會,回來已是深夜且下著大雨,但惠泉得知后連忙趕至其下榻賓館招呼,接連陪了二天游玩,深得朋友的感動。
在圈內常論及“畫品即人品”這句話,大家都試圖于此修成正果,然而人格的完善是道德和行為統一的完善,其實畫品和人品都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我在這里喋喋不休似乎有為老同學論功擺好之嫌,其實許多明白人在欣賞徐惠泉一幅幅筆墨精良的重彩畫的同時自然會讀出其畫之三昧。
2005年2月18日于南田堂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